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元年的《长恨歌》,以其典型的悲剧品格和浓郁的抒情素质,为白居易赢得了身前身后名。
不朽杰作《长恨歌》,真可谓以“出世之才”写“希代之事”①或者说是“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
②所以,它一问世就博得万口竟传、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唐宣宗李枕《吊白居易》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连当时的歌儿舞女也以能“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高其价。
二、整体感知请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为全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二)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三)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四)道士施法,玉环追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三、研读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杨玉环有着怎样的美?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绝顶美艳和万种风情。
与六宫佳丽形成对比,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上升,展示了杨玉环的魅力不可抗拒,为下文写她的专宠做了铺垫。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一词语出《诗经卫风硕人》,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池时正直年轻,故用“凝脂”形容十分恰当。
(3)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写其娇弱,妩媚。
(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
“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轻盈飘逸。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充分写出了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
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1单元 第1课《长恨歌》1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授课时间课 题 《长恨歌》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争辩法、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挂念同学深化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重点理解本诗情、事、景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 难点 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峻 的政治颜色,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颜色,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消灭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太和年间,任太子来宾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 文体介绍“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消灭,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分,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精选教案 (7)
《长恨歌》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
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
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设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
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
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
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三课时教案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赏读《长恨歌》第3课时
三维目标
把握主旨,总结艺术特色
提炼的课题
“恨”的是什么?“长恨歌”应作何解释?你认为《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主旨
难点:提出主旨后,对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检查背诵
督促背诵
抽查2人背诵第三层,优者加1-2分
可视情况多抽查人数
检查预习
《导学案》第三课时“自学检测”
抽查2人上黑板默写
阅读“赏析示例”
学习“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自主阅读
理解“恨”
1、理解“恨”的本义
2、讨论“长恨歌”的含义
“恨”:遗憾,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讨论诗作主旨
学习“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仿照“赏析示例”的方式,试从歌颂坚贞爱情的角度探讨主旨生展示,师生点评。
参考:见PPT
拓展练习
掌握“知人论世”的探究主旨方法
练习题:《学案》第三课时“拓展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 《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1)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必备知识:了解并掌握作者、歌以及实词句式,理清文章大意。
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在技巧、语言方面的赏析能力。
学科素养:体会作者叙写此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自学探究1.据《学习指导》p2-3,掌握字音字形、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据课下注释,大致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准讲评1.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语言平易朴实,通俗直切。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
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②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2)创作背景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于周至县,与鸿、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3)相关杨贵妃的诗歌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叹苏轼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歌、行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精选教案 (14)
以意逆志《长恨歌》————和白居易一起踏上诗歌的寻美之旅【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中两人爱情的凄美,品味爱情美;(2)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领悟作品中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宽容的人性美,把握诗歌消解人心灵的文学美。
2、过程方法(1)探索诗歌中那份宽容,本真的情感,体会作品三美(人性美、爱情美、文学美)散发的魅力;(2)以意逆志,由表及里,深入研究作品,教师发表个人见解,树立学生对文学作品合理多元认识的观念,为整册书诗歌赏析的个性化、多元化、审美化做准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引导、讲解,让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那段爱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对作品三美(人性美、爱情美、文学美)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阅读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2)教学目标的“过程方法”内容。
【教学难点】作品三美(人性美、爱情美、文学美)的认识与突破。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引导、串讲梳理诗歌,开启探索《长恨歌》“三美”的历程:1、白居易是抱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写这个故事的,这是一种“人性美”;2、文学美——消散自我,平衡心理;3、唐明皇与杨贵妃凄美爱情笼罩全文,品味他们的爱情美。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板书】(见PPT课件)【教学说明】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我们这级高中语文最后一个学习模块,它涉及到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鉴赏,同时,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模块。
课文由古代诗歌和散文若干单元构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有很多灿烂的珍宝,诗歌,毫无疑问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
如果我们把诗歌比喻成一个天宇,那么唐诗是天宇中最灿烂的银河。
这条灿烂的银河是由大大小小的星星和大大小小的星座构成。
那最美丽的星座,就有白居易的诗歌。
第一单元,是要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诗歌,这个方法,单元提示里已经有了比较权威和详细的解读,教师,就是要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教学过程:导入:《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
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知识积累:作者:王安忆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
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xx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学案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读懂诗歌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是能否读懂诗歌的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给我们的内容,从而解读古诗。
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弄清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所以,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一、标题切入标题也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写作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演练体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金陵望汉江》(2016·全国乙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金陵”点明写诗的地点。
②“汉江”明确望的对象。
③暗示诗作的题材为写景怀古类。
(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16·全国甲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丹青”指绘画,“引”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②明确受赠人物是曹霸将军。
③暗示曹将军的爱好(喜欢画)及作诗目的(为画家立传)。
(3)《内宴奉诏作》(2016·全国丙卷)答:答案①“内宴奉诏”明确作诗的背景。
②暗示诗人的官员身份。
(4)《登裴秀才迪小台》(2016·天津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明诗作题材是登高望远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教案新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2、检查预习,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二>、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长恨歌(一)
科目语文年级高三班级时间题目长恨歌(一)教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学2.掌握诗歌写人、抒怀所采纳表现手法。
目标重1.要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点2.难点:诗歌的主题。
难点时序教课操作过程设计(要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 ,含课练、作业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虑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平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议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安逸诗、感慨诗等,风格平和自然、浅切流利。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身世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慧,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可以鉴别声韵,念书也特别勤苦。
他出生的年月是“中唐”期间,以前集中、一致而强盛的唐帝国,已逐渐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龄就离家逃难,南北奔忙,备尝艰辛。
因此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零落兵戈后,骨血流浪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情况和心理感觉,也反应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人民流浪失所的情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纳元稹,遂成生死之交,他们被后代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宦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冒犯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堕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在今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一直为李德裕所排斥,由此决定了他一世宦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责责,屡陈时政,不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此后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忧,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而且开始信佛,找寻精神倚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1)
《长恨歌》教学设计陈中荣安庆市田家炳中学教学目标:1.熟读《长恨歌》,了解本诗的叙事脉络;2.把握《长恨歌》中塑造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艺术形象;3.深刻理解白居易创作本诗的缘由,体悟本诗的主旨。
重难点:1.把握《长恨歌》中塑造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艺术形象;2.深刻理解白居易创作本诗的缘由,体悟本诗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按照时间顺序,她们分别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的政治悲情。
西施为越国忍辱负重,乃忠义之女;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乃正义之女;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乃高义之女。
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杨贵妃杨玉环呢,她简单多情,结局悲戚,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长恨歌》,去感受痴情帝王的爱恨情长。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长恨歌》,“长”何解?“恨”又为何意?如何理解本诗的诗题?明确:“长”是时间久,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深沉的遗憾;“歌”是诗体的一种,“长恨歌”即为歌长恨。
由此,“恨”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2.因本诗的内容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有关,所以,诗人将诗题定为“长恨歌”。
那么,诗人是不是一开始就写“长恨”?(学生读诗歌)都写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明确:不是;第一部分:李杨相会,深情眷恋;第二部分:叛乱爆发,兵变殒命;第三部分:李返长安,无穷思念;第四部分:海外寻觅,寄物托怀。
三、分析课文,把握形象作者在本诗中给我们塑造了哪些主要的人物?他们都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玉环: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四、个性解读,牛刀小试你认为杨玉环或李隆基是怎样的人?写出你对他或她的解读。
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方针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浮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浮现手法。
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浮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瑰异、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泛起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废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本身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伐罪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诗人介绍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
2、教师提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
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诵读训练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诵读。
四、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①重点字词句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
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②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3、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第二课时五、写作背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
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有人认为:“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有人认为: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有人认为: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有人认为: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有人认为: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明确:“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汉皇之长恨“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
——过渡,浪漫主义手法“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杨女之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
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
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
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
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①汉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
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