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应用价值以及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总体反映。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以实验、观察和推理为基本方法,以解释自然界现象和改变社会现实为基本目的的人类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包括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技术发展的应用规律。
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人们还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思考,警惕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并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论的研究对于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预测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影响、探索科技的合理运用以及规划未来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全球意义等多方面内容。
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对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面对以科技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性,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科学性认识,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才能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类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科学技术社会论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论的理解和认识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反馈。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在教育、娱乐、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和道德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和人机关系的争议。
因此,科学技术社会论也需要关注科技发展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引导科技发展走向符合人类福祉和社会稳定的方向。
科学技术社会论作为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反馈。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 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相反却使未能 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对获奖者来说,“马 太效应”从荣誉、人力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揭示了 存在于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效应。
• (2)光环效应
• 在科研论文中,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 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 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 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作出了 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也被频频引 证,而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地表明一位 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称之 为“光环效应”。
•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 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 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 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库恩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 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 。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paradigm)。
5、科学共同体的效应分析
• (1)马太效应
• 默顿以《马太福音》中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 命名”马太效应”。
其含义为:凡是在事业早期即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 学家在从事研究的训练和设备上都被给予较好的 机会,而只要其能力不低于其他科学家,其终将在 个人成就和获得报酬上遥遥领先,能否获得有利 条件和设备往往关系到成就的质量,进而关系到 报酬的多少,而报酬反过来又能化为用以从事进 一步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 角色分配、角色磨擦、角色保持 • 著名科学家会有更多角色要求。
•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的理论,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4、科学技术社会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 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但是,法 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科 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 换为科学技术问题,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 本身的批判,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实际上,科学技术 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而 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的逻辑,以及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
弗洛姆 马尔库塞 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哈贝马斯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 取代传统的政治恐 怖手段而成为一种 新的控制形式。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 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 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新特点,必 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保证科学技 术的良好运行。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的目标 (1)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2)科学应为社会服务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集约型,生态经济、循 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提出并逐步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 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 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 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基础。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运行观 社会需要社会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不同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差异。 2.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政治思想和军事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四)哲学的影响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 2.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服务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否定一切 与科学不符合的认识和价值信仰,把科学技术看成社会解决人类一切 问题的工具。 和上述观念相反的是“反科学”观念。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科学技术观的概念。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受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观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生活的一种重要观念。
科学技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接受程度和应用方式。
就科学技术的作用而言,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角度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和技术改进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交流和生产,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延长了人的寿命,改善了医疗条件,使得我们的身体得到更好的保障。
科学技术观的完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避免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
科学技术观的传播及教育也是当前社会急需改进的方面。
在当今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变革速度加快,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
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世纪,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技、 纳米科技、空间科技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前景——知识经济时代到 来。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推动科技进 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创新型经济逐 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三)科学技术伦理观
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 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 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马克思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 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 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 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 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 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 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 奋。
序
言:科技工作者应履行 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 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 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 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在各种科学技术组织中,科研组织是核心。但避免 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科研 组织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其二,技术共同体存在社会分层,在其内部,做出 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者,将会处在共同体的上层, 技术共同体是一个等级制的社会结构。
其三,技术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发明家、工程师、 技术专家、政府官员、资本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 类集合体。
其四,替代主义,这主要是指技术发明中的挑剔和 替代的习惯和精神,技术的进步就是用一种新技术 代替旧技术。
三、科学的社会运行
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整体化
在现实中,社会生产是将科学、技术连接在一 起的纽带
2)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R&D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三个层次,对应于纯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三 种“科学”(即大科学)。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核能时代” “模糊时代”、“毫米时代”、“微米时代”、“纳米时代”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起基础作用的时代,科技及 其应用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建构了我们的 直接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 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现代社 会的特征从总体上不能脱离开现代科技去加以 说明,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日益科学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转化为物质财 富的创造,为物质文明增添新的内容,从而在 物质面貌上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转化 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成为人类 智慧的结晶,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而科 学技术中的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时代。
“学派”往往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的一种科学家集团。 科学学派中的主要成员通常围绕着共同的学 术思想形成了公认的学术权威,有的学派以 共同信守的思想或方法为线索还可能产生世 代相继的师承关系,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也 有可能成为一个学派的成员,因此学派通常 具有广泛的国际性。科学学派在科学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常是培育新的科学生 长点的重要基地,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摇 篮,还是促进科学在竞争中更快发展的社会 组织形式。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与科技社会论素材ppt课件
•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 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也许一个严格的 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内涵丧失许多。
•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科学的本质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能开始对症下药,然后药到病除。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展开了“精准扶贫”项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2、技术的本质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1)什么是技术?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技 巧和能力等。 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了技 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变成technology, 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原义指工艺学, 即关于技术实践、技术制品、技术手段与技艺的科学。
•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比例是1:2:5.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 •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基础科学很重要,但是投入过大,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 为生产力,经济上不去,科学发展因为缺乏经济技术的支 持而发展受阻。如前苏联,长期把95%左右的科学家用于 基础理论研究,尽管总投入与美国相近,但二者经济差距 太大,同时苏联的科学也落后于美国。
四科学技术社会观
• 纳粹的优生学; • 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 /view/749948.htm
(三)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 的影响
• 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 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 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 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4)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 层
• 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因为 目标是增进知识。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 位;又因为规范要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 的成果。不可作为“私有财产”;科学家 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同行的承认。“承 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
• 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 现的优先权,就成为科学家行为的 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共同 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
•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 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 面的技术革命。
•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 1.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 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 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 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 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 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的整体自然观。
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我们的基本观点。
包括:自然的存在;自然的进化和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
它是一门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理解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也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人类社会与人的自然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技术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
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结构与价值
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进行深入探讨,
旨在探寻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的价值、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质、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和看法。
在传统观念下,科
学技术被认为是抽象的知识与实用的工具,而现代科学技术观则强调科学技术是应对人类
需求与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观也在不断变化与进步。
人
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解决了一系列生活问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医学科
技的进步使得许多原先不可治愈的疾病变得可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信息技术的普
及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为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些例子表明,现代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
便利。
科学技术观也要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科
技发展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等,都给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警示人们更加关注科技
发展背后隐藏的危机。
科学技术观需要综合考量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避免过度迷信科技,从而导致不可控制的风险与危机。
二、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自
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其本身和其成果都受到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互动,既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表现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比如工业化、信
息化、全球化等,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会对社会产生更加深远
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论需要深入探究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进而合理引导科技发展,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发展逻辑的驱动,更受到社会需求、
文化价值、伦理导向的影响。
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对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伦理观念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冲突也需要及时解决。
科学技术社会论需要深入研究社会
对科技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以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总结与展望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深入探讨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需要认识
到科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其社会、环境、伦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并寻求符合实际的科技发展道路。
我们也需要重视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尊重科技发
展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让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研究与探讨,推动社会
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与引导,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更
加积极的作用。
只有这样,科技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