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回归书本必修123课本基础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人教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回归书本必修123课本基础知识整理必修1(1-14页)必修二(15-31页)必修三(32-38页)
生物1:分子与细胞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说明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分子的结构(B)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R
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H
(2)概述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原因(B)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3)概述蛋白质的主要功能(B)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酶)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说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A)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说出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A)
DNA(脱氧核糖核酸):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核酸的分类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
RNA(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3)简述核酸的功能(A)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1)说出糖类的元素组成及种类(A)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
(2)概述糖类的作用(B)
举例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例举脂质的种类(A)
(2)说出脂质的作用(A)
1、脂肪:①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起到保温的作用。
③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说出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生物大分子(A)
(2)说出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个基本单位(单体)组成(A)
(3)说出每个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A)
(4)说明生物大分子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B)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说出检测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试剂(A)
(2)说出检测的基本步骤(A)
(3)解释检测的结果(B)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A)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运输养料和废物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A)
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作用: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1.2细胞的结构
(1)描述细胞学说建立的科学方法(A)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和法国人比夏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上的结构,器官由组织构成。
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2、1665年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4、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5、德国人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概述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B)
阐明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总结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说出新细胞是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说出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A)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②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表面的薄膜,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上盖玻片,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⑤将制成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物载台上,让盖玻片下的实验材料位于通光孔的中央,调焦观察。
⑥染色,将装片从显微镜载物台上取下,放在桌面上进行染色。
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为了便于记忆,用一个字表示一个步骤。
如,“擦”、“滴”、“取”、“展”、“盖”、“看”。
(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因为有些活体装片是用来观察运动状态的,一经染色将细胞杀死后就无法达到观察的目的了。
)
(2)说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A)
1、取镜、安放打开镜箱,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稍偏左、离实验台边缘约10~15cm的位置上,右方留出一定的位置以便绘图。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着通光孔。
用左眼接近目镜并注视目镜内,用手来回转动反光镜,当转到某一角度时,左眼看到一个圆形的、明亮的视野。
对光就完成了。
3、压片是指将装片或永久切片、涂片等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固定在载物台上。
压片时,要使玻片上的标本
对准通光孔的中心,否则,标本会偏出视野,调焦时会找不到标本。
4、调焦调焦时,要先使用低倍物镜。
右手逆时针方向缓缓升高镜筒,当升至某一高度时,即能看到标本的图像。
如果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如果需用高倍物镜继续放大,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着通光孔,这时,左眼从目镜看时,一般能看到模糊或清晰的物像,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的物像清晰。
调焦时应遵照如下规则:先低倍后高倍,先下降(镜简)再上升,先粗调后细调。
5、观察
(3)描绘所观察到的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B)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4)描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A)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说出研究细胞膜成分的方法及其成分(A)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A)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3)描述细胞膜的主要功能(A)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说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功能(A)
①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③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说出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A)
(2)说出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的功能(A)
双层膜结构
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
DNA、RNA。
P45图3—3、P93图5—8
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RNA。
P45图3—4、P99图5—11
单层膜结构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无膜结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举例说出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A)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B)
课本P53图3—10
DNA和染色质、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前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DNA+蛋白质染色质染色体
末期:解螺旋变细变长
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1)辨别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A)
课本P46图3—7
(2)举例说出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A)
(1)从结构看,内质网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连接着各种不同的细胞器,同时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连为一体。
(2)从功能看,细胞的不同结构虽具不同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合作的。
如线粒体能为其他结构的代谢提供能量;核糖体能为其他结构的构成或代谢提供蛋白质或酶;蛋白质类分泌物的分泌是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线粒体供能、高尔基体加工分泌而协调完成的。
(3)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细胞核内的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4)从与外界的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特点(B)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可以说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B)
说出设置四组实验的作用
解释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得到相应的结论
实验原理:
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条件下气泡产生的数量多少或卫生香燃烧的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流程:
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实验证明的结论:
①酶具有高效性;
②酶的作用:通过降低活化能,使生物化学反应尽快达到平衡点,并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说出酶的本质(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概述酶的特性(B)
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4)说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A)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说出ATP的结构简式(A)
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 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2)说明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B)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 TP。
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ATP的形成途径:对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 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3)说明ATP的利用(B)
ATP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说明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1)说出细胞呼吸的方式(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B)
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 少量[H] +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 6H2O 6CO 2+ 大量[H] +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 + 6O212H2O + 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 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3)概述细胞呼吸的概念(B)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 TP的过程。
(4)说明细胞呼吸的意义(B)
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举例说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B)
1.①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②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酵母菌在适宜的通气、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则进行酒精发酵。
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
在氧气充足和具有酒精底物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并将酒精氧化分解成醋酸。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一种厌氧细菌。
在无氧条件下,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将葡萄糖和含氮物质(如尿素、硫酸铵、氨水)合成为谷氨酸。
谷氨酸经过人们的进一步加工,就成为谷氨酸钠──味精。
③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
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能够促使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④水稻的根系适于在水中生长,这是因为水稻的茎和根能够把从外界吸收来的氧气通过气腔运送到根部各细胞,而且与旱生植物相比,水稻的根也比较适应无氧呼吸。
但是,水稻根的细胞仍然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稻田需要定期排水。
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
⑤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
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⑥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
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
相反,百米冲刺和马拉松长跑等无氧运动,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高速运动。
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
因为乳酸能够刺激肌细胞周围的神经末梢,所以人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
2.胖人通过适量的运动,细胞呼吸的速率会加快,细胞内有机物的分解会增加,体重就会下降。
应当将蔬菜和瓜果放入冰箱或地窖等冷凉的地方储藏,这样能够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少细胞内有机物的损耗。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1)简述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B )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779年,英国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植物更新空气需要绿叶和阳光的实验;
3、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5、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
6、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2)描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作用(A )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色素的作用: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3)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B )
总反应式:CO 2 + H 2CH 2O )+O 2 ,其中(CH 2O )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1、 光反应阶段 条件: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H 21/2O 2 + 2[H] ADP + Pi + 光能 TP 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 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2、 暗反应阶段 条件: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 2的固定:CO 2 + C 5 2C 3
C 3的还原:2C 3 + [H] + A 2O ) + C 5
能量变化:暗反应中,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 2O )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 TP 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 TP 的原料ADP 和Pi (4)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应用(B )
延长光照时间:轮作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
提高CO 2 浓度、增加产量:施用有机肥;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 2 。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说出光照强度、CO2、温度等因素影响光合速率(A)
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
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
(2)说出要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某一因素的具体问题(A)
(3)说出自变量及控制方法(A)
(4)说出检测因变量的方法(A)
(5)说出假设和预期(A)
(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C)
(7)处理、解释实验数据(B)
实验原理:取叶圆片用真空渗入法,排除叶内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下沉。
植物照光后,由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积累于细胞间隙,叶圆片即由下沉转为上浮。
根据上浮所需时间,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方案一: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取3只小烧杯,各倒入20ml的清水,将温度分别调到20度、40度和60度,再向其中吹气,使其富含二氧化碳。
(2)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大小相似的小圆形叶片分成三组、每组10片,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
然后用台灯在同一距离照射这三个烧杯。
(3)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烧杯中小圆片浮起的数量。
(4)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方案二: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取2只小烧杯,各倒入20ml的煮沸冷却后的清水,向其中的一个小烧杯吹气,使其富含二氧化碳。
(2)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大小相似的小圆形叶片分成二组、每组10片,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
然后用台灯在同一距离照射这2个烧杯。
(3)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烧杯中小圆片浮起的数量。
(4)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方案三: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取3只小烧杯,各倒入20ml的清水,再向其中吹气,使其富含二氧化碳。
(2)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大小相似的小圆形叶片分成三组、每组10片,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
然后用台灯在不同距离照射这三个烧杯。
(3)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烧杯中小圆片浮起的数量。
(4)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例题:学业水平测试纲要P43简答题第2题
1.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说出细胞增殖的原因(A)
单细胞生物细胞增殖就是繁衍后代,多细胞生物细胞增殖是为了更新坏死的细胞,或者分化为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
(2)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和主要变化(A)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整个连续的过程。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1)说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A)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
(2)说出解离、漂洗的目的(A)
解离的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散开
漂洗的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和影响染色
(3)说出染色的目的及常用的染色剂(A)
染色的目的:使染色体着色
常用染色剂: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4)说出压片的目的及注意事项(A)
压片的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有利于观察
注意事项: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用力要均匀
(5)绘制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各时期模式图(4条染色体)(B)
参照课本P113图6—3绘图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简述细胞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A)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说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