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考前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考前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

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

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

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

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

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

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

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

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

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

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
是诗了。

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

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

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

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

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

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

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

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一类虚幻迷妄的心理变态。

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

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

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

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相当于“无理”。

“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摘编自王文龙《“无理而妙”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感觉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变异。

B.那些用绝对化表达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无理才有情,解读时必须使用情感逻辑。

C.用理性逻辑说不通的艺术感觉,因为情感逻辑的作用反而可能具有哲学的深邃性。

D.“无理而妙”是一种心理变态,指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进入虚幻迷妄的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将有理和无理进行了比较,不过二者比较的目的并不相同。

B.理性逻辑中爱情无法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但读爱情诗也不应完全罔顾理性。

C.有的诗歌一旦符合理性的逻辑,可能就不是诗了,诗人需对此情况审慎考虑。

D.边远地区也有春风拂过,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其实是借此曲写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无理而妙”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李煜于亡国后创作《虞美人》,怅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咏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杜甫思念兄弟时写下《月夜忆舍弟》,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李清照天涯沦落时写《声声慢》,感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诗歌的“情”与“理”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线无战事
【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

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

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

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

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

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

这很好,我挺喜欢。

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

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

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

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

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

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

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

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

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
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

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

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
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

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
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

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

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


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

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

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

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

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恩惠啊。

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

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

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

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

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


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

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

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

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

“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

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

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

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


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

“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

随后直捣巴黎。


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

他马上又要了一杯。

然而我决然告辞了。

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

“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

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

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

在今
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

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

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

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

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

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

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

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

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

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

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

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

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

7.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

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

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

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9.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C.属,本文意为“托付”,与苏轼散文《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D.亡,本文意为“逃跑”,与贾谊作品《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胥不赞成吴王攻打齐国,在他看来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

吴王未采纳申胥的建议,大败齐国后认为申胥不忠而杀了他。

B.太宰嚭深受吴王信赖,吴王授予他制断的权利,他有对付越国的策略,但显然他的策略并未奏效,这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C.越国兴师灭吴时,因吴国多次请求休战讲和,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关键时刻范蠡以卧薪尝胆勉励勾践,勾践最终一举兼并吴国。

D.范蠡不敢杀害一国之君,也不敢对一国之君用刑,可见其对君王的敬畏。

勾践在历数吴王的罪过后令其自尽,后葬吴王于卑犹之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则有死亡。

(2)君王图之廊庙,失之中野,可乎?谋之七年,须臾弃之。

14.吴王身死国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

拟古九首(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我心固匪石②,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

②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咏时,早春二月,春回大地,春雷始震,春雨应时而降。

B.“纵横舒”写草木舒展,生机勃勃;“各潜骇”则写蛰虫伏藏。

C.五、六句两组叠字举于句首,写燕子比翼,认取旧巢的活泼之态。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景至情随,情由境出,全诗毫无生硬之感。

16.苏轼曾在《冷斋夜话》中评价道:“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

”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任命优秀的将领和可靠的大臣执精锐武器守卫大秦帝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美玉碎裂的声音和芙蓉滴露的画面摹写声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人常借“黄河”来表情达意,“黄河”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简答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安徽石台县的快递小哥檀世旺送快递七年了,有些在外的子女担心家里老人不会收快递,干脆将收件人写成“檀世旺”,他每天带着上百单“寄给自己”的快递跑遍全县8个乡镇200公里,送到乡亲们手中。

除了配送快递以外,檀世旺还经常给乡亲们搭把手。

看见屋顶漏雨,他会上房帮人补瓦;送药时遇见不识字的老人,他手把手地教老人吃。

檀世旺在做好工作之外“更进一步”的做法得到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

檀世旺这种本分之外“更进一步”的做法,能够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价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A3.B4.①对比论证,如对比艺术家的感觉和科学家的感觉,论证艺术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严羽诗论内容,论证诗歌无理而妙的特点;
③举例论证,如举《长恨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为例佐证其观点。

5.①诗歌的“情”与“理”存在差异性和矛盾性。

②“情”与“理”分别从情感和理性两者进行考虑,二者分属不同角度,具有差异性。

③诗歌中的“有情”和“无理”构成了二者的对立。

④诗歌的“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体现了“情”与“理”的对立统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是一种心理变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其本身是一种文学理念,而非一种心理变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将有理和无理进行了比较”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材料二“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等
内容,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二未将有理和无理进行比较。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驿道、客舍周围的景象,并无不合常理之处,不符合“无理而妙”这一特征。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比艺术家的感觉和科学家的感觉,论证艺术是经过个人主观
情感或智性的“歪曲”。

材料一第四段“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是引用论证,引用严羽诗论内容,论证诗歌无理而妙的特点。

材料一第二段“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第五段“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运用了举例论证,举《长恨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为例佐证其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可知诗歌的“情”与“理”存在差异性和矛盾性。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可知“情”与“理”分别从情感和理性两者进行考虑,二者分属不同角度,具有差异性。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可知诗歌中的“有情”和“无理”构成了二者的对立。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可知诗歌的“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体现了“情”与“理”的对立统一。

6.A7.C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士兵回乡休假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将“我”与家乡的人们形成对比,揭示出经历战争的“我”和家乡格格不入的困境;
③以“我”的所思所想揭示主旨,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表现出反战的主题。

9.①战争带来的死亡威胁。

“我”甚至觉得“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

这说明战争给“我”带来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
②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

“我”无法向父亲用语言描述战争,这种描述给我带来让“我”无法承受的痛苦与危险;
③战争带来的思想变化。

“我”发现,“我”和家乡的人们格格不入:他们对战争的前景的展望“我”不能认同,他们也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真相,无法理解一个战士的心理创伤。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错误,“我”喜欢静幽幽地坐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但“我”的心灵并没有重获宁静。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错误,校长对战争的认识源于他自己的想象。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事视角作用的能力。

结合“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

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

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

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

他马上又要了一杯”可知,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士兵回乡休假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结合“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

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

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

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

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可知,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将“我”与家乡的人们形成对比,揭示出经历战争的“我”和家乡格格不入的困境;
结合““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可知,“我”想把战争忘掉,它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

以“我”的所思所想揭示主旨,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表现出反战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战争带来的死亡威胁。

结合“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可知,“我”甚至觉得“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说明战争给“我”带来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