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21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2021年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CO+CuO Δ
Cu+CO2.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中通入CO后,加热的过程
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y表示的是()
A.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参与反应的CO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C.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D.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3.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 .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 .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4.已知:2
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

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
B .y 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 .z 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 3
高温
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 3和MgO 5.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B.用水吸收CO C.验证氧气已收集满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中的“镁、碘”指的是单质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
C.组成H2O、H2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作用
8.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9.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②是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C.图③是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图④是电解水一段时间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比较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
11.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y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12.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q
前(g)2202020
后(g)待测1026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14.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

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

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
A.+5 B.+4 C.+3 D.+2
15.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完全燃烧
1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17.一瓶固体经化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固体是
A.一种单质B.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
C.一种化合物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18.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天然气引起
煤气中毒──CO引起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
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作高能燃料──可燃性
N2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混合物
河水──氧化物
A.A B.B C.C D.D 1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2KMnO4K2MnO2+MnO2+2O2↑
C.Fe2O3+6HCl=2FeC13+3H2O
D.2NaOH+CuSO4=Cu(OH)2↓+NaSO4
20.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
A.B.
C.D.
21.与碳元素一样,氢元素也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依次称为氕[piē]、氘[dāo]、氚
[chuān],分别用符号H、D、T表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氕、氘、氚三种原子核外均只有一个电子
B.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
C.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D.化学式为HD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2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23.已知Co有三种氧化物:CoO、Co2O3、Co3O4。

9.30g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已完全脱水成8.30g氧化物A;继续加熟A至1000℃对,剩余固体为7.50g氧化物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三种氧化物申Co3O4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CoO
C.氧化物B的化学式为CoO
D.A到B的过程中,损失的是氧元素质量
24.(2011年浙江宁波,19题、)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

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苯氧气二氧化碳水X
反应前质量/g3.99.6000
反应后质量/g006.62.7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证明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H2(实验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

温馨提示: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_____;
(2)B的作用是_____,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时小明发现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白色粉末变蓝,于是得出混合气体中含有
H2,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

(4)如图所示的装置被称作“万能瓶”,它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洗气、验证气体的功能外,还有_____功能。

(答出一点)
27.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

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①一定有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1)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2)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
实验(1),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实验(2),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元素,因为。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一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A 是单质;B、C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在常温下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①中出现火星四射现象) 。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其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符号表达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现有下列物质转化关系图,A和F是无色液体,黑色固体B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C和E是常见的无色气体。

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式表达式___
(2)操作I的名称叫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反应③是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

30.现有A、B、C、D、E、F、G、H八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F都是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推断出下列物质并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C___、E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开始固体中含有铜元素,不会是0,错误;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开始固体氧化铜中含有氧元
素,不会是0,反应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增加,错误;D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B 。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 2O 22MnO 2H 2O+O 2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数在不断增多,直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水和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一直不变,故选项正确;
C 、固体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气体质量应该增加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D 、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慢,但是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错误;
B 、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正确。

C 、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错误;
D 、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错误;
故选:B 。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 、12.9g 为CaCO 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 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
x 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 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 3、Mg(OH)2和MgO ; B 、y 点对应阶段为CaCO 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 3和MgO ,根据生成水质量0.9g ,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 、n 。

2
2ΔMg(OH)MgO +H O
5840
18m n 0.9g ,得m=2.9g ,n=2g ,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2g×2440
=1.2 g ,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 =10g ;
C 、z 点表示CaCO 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为CaCO 3和MgO ,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 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4010100%100100%33.3%12g g
⨯⨯⨯=,不等于36%,D 选项错误。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小干花颜色的改变,变色的部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紫色的石蕊变色,故选项A 正确;
B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水吸收一氧化碳,故选项B 不正确;
C 、验证氧气是否收集满,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图中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故选项C 不正确;
D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A 。

6.D
解析:D
【解析】
A 、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故错误;
B 、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

故错误;
C 、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

故错误;
D 、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
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故正确。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中的“镁、碘”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单质,故选项A不正确;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B不正确;
C、组成H2O、H2O2的元素种类相同,但构成H2O、H2O2的分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C不正确;
D、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原子核带正电,但它不是阳离子,故选项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蒸馏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蒸馏水不是混合物,也就不是溶液,故选项C不正确;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化合物的定义,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消耗了氧气,但密闭容器中的氮气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图②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故选项B不正确;
C、图③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完需要的时间短,无催化剂的反应完需要的时间长,生成气体的质量相等,故选项C不正确;
D、图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A。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锌和镁的形状不同,不能比较其活泼性,符合题意;
B、Y型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不符合题意;
C、相同条件下,活塞越难压缩,说明微粒之间的间隔越小,越容易压缩,说明微粒之间间隔越大,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
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消失,错误;
B、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C、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等到完全分解后保持不变,正确;
D、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错误。

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3216
7.2g-6.6g-1.8g=0.8g
4418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
之比为:0.8g:7.2g=1: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点燃
cCO2+dH2O+eCO,a:b:c:d:e=
2.6g
26

7.2g
32

6.6g 44:
1.8g
18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y的质量减少,y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0g-10g=10g,反应后z的质量增多,z是生成物,生成z的质量为26g-20g=6g,反应后q的质量增多,q是生成物,生成q的质量为24g-20g=4g,10g=6g+4g,所以待测值为2,该反应是y==z+q,x在该反应中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A. y是反应物,此选项正确;
B. z、q是生成物,此选项正确;
C. 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这个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D. 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故求出GeO2中锗的化合价即可,设在GeO2中锗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即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为+4;设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y,y×4+(+4)×3+(-2)×12=0,解得y=+3。

故选C。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质量是相等的;故选项错误;
B、电解水的实验结论: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故选项错误;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氧气,固体总质量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变大,待反应完全后,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选项错误;
D、木炭与氧气反应:C+O2点燃
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待容器内
的氧气反应完全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D
解析:D
【解析】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质量守恒,物质总重量不变。

故A错误。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生成物质中仍有固体,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

故B 错误。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

故C错误。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该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此选项错误;
B.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该物质中只有一种元素,不可能是化合物,故不可能是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此选项错误;
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该物质中只有一种元素,不可能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D. 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8.D
解析:D
【解析】
A、瓦斯爆炸是甲烷引起的,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故A说法正确;
B、硬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量高,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的发热量高,能用于高能燃料,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故C说
D、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河水中含有多种成分,都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2H2O 通电
2H2↑+O2↑,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错误;
C.Fe2O3+6HCl=2FeC13+3H2O,正确;
D.2NaOH+CuSO4=Cu(OH)2↓+Na2SO4,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式的书写,难度偏大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审题不细致,马虎大意而导致错误。

该题主要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是否该有、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是否是等号。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据此分析各种检查方法。

【详解】
A、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将活塞缓慢往里推,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D、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D的气密性,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答案:C。

【点睛】
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21.D
解析: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