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课堂上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十分普遍,教学有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什么教学都必须追问和思思考的问题,课堂上表面上的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在功能的实现,反而有可能出现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因此,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有有效性问题,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有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摸索出一套提高本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以能较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党坝学区地处平泉县最南部,所辖小学全部为农村小学,其中大吉口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最为完善。所以本课题所称的农村小学是指在学区下属的大吉口小学,学校中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
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四、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作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追求有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省内外同仁针对有效效教学提出了很多策略,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如许单的《把握农村小学特点,提高信息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培养法”等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但还存在一定的无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甚至在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这一层面上,很少看到课堂能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培养的要求。
2、重书本,轻拓展,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学生一到机房,就喜欢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从不拓展,按部就班。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不高,学完后也很少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任务驱动忽略学生的主动规划
很多的教师信息技术课中往往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但是很多任务的设计教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主观能性也没有完成被调动起来,很多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而学习,缺少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规划。特别是操作不对熟练的学生都不知道一节课该作些什么事情。
4、分组中交流与合作没有实效
教师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意设计一些简单的、没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或是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很容易起引起“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也变成小组“聊天”、部分学生完成了课堂的所有任务,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却无事可做等等现象,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③构建有效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科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
(二)研究对象
以大吉口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三年级为实验班,并与学校其它学科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是普教教师转岗而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①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
②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③农村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有效教学策略
六、研究的依据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新点
教师旨在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观、学习观、教学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变教师讲授式为师生探究式,让农村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
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①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②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八、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启动、设计方案及研究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培训等工作。
2、第二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
课题研究与实施、根据学期研究计划和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做调查问卷、观察记录,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总结材料。
3、第三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准备课题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