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①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②战略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③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④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以下事件被称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军突进中原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国民政府被推翻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B.全国性反攻时机成熟
C.发动人民支援革命战争D.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发展
4.解放战争第二年把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 B.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
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
5.下列重大变化中,不是发生在1947年的是
A.国共关系由军事上内战到政治上完全破裂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
D.解放区军民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到夺取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
6.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大别山,目的是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B.为渡江战役作准备
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7.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8.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商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 D.解放区实行了土改
9.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
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 B.敌军集中兵力重点防守
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D.蒋介石要求和谈
10.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道:“……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其中“苏鲁前线逼两淮”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B.陈赓、谢富治挺进豫陕鄂边区
C.陈毅、粟裕进攻豫皖苏地区D.淮海战役成功
11.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渴望获得土地 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12.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无关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保护中小商业者 D.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主观应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②政策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③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5.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改变土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依靠贫农、雇农和中农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6.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17.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18.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三大战役期间D.渡江战役胜利后
19.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20.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施?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材料三“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出了什么作战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怎样?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哪些?为何作出这一选择?
(4)材料三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中的转折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的?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D 6.C 7.C 8.D 9.B 10.C
11.C 12.C 13.A 14.A 15.D 16.D 17.B 18.B 19.A
20.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它们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天朝四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旧三民主义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全国性的反攻,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施创造了条件。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党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保证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施。
21、
(1)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方针。
当时尚未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但敌我力量已发生较大变化。
(2)主力军进行外线作战,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
(3)中原地区。
这个地区敌人防守力量薄弱,位于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可威胁南京、武汉,便于调动敌人,且有回旋余地。
(4)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各解放区也相继转入反攻,形成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形势。
转折点是指1947年开始的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理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从此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革命力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迅速地夺取全国胜利。
这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外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