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题《登高》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过程一、导入
1.设疑激趣:(1)登高习俗知多少?(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2)登高作诗举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①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作者生平简介: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

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35岁—44岁)。

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
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

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其间写下“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59岁)。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提问: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疏通句意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
1.鉴赏首联:首联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是用哪些词语来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的?
明确:①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
②意境一一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社阔。

③首联由三峡当地景物入手,写出夔州凄冷悲凉的秋色,渲染环境,
奠定基调,以动开篇,一击两鸣,创出新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3.鉴赏颔联:
明确:①落叶飘零暗喻生命之短暂,长江浩荡比喻时间之永恒。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既有宇宙恢弘的感慨,更有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怆。

②用词考究,对比鲜明。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胸襟阔达坦荡
4.鉴赏颈联:
(1)明确:①颈联是全是重点。

上句写漂泊苦况,下句写老病孤愁,意象叠现,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悲秋苦病的孤独心境。

②景情转换,时空交错,突显主旨,上下呼应。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2)“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归类:悲秋意萧瑟、悲人生困顿、悲国家衰顿
5.鉴赏尾联:
(1)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2)解读:“新停”二字
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ー一危及生命(肺病)
明确: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干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

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

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素性不再说下去了。

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3)提问:造成杜甫愁苦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国难,连年的战乱。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鬟染稻。

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4)为什么此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四、课堂小结
提问: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明确:悲ー一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

由悲自然一一悲自身ー一悲天下苍生。

小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
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
杯而无处消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
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
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
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五、板书设计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登高情感蕴藏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校外指导
教师意见
签名:时间:年月日
校内指导
教师意见
签名: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