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知识附真题和答案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009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导论
O.l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O.l.l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0 1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0 2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 3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
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 3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4.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0 4 2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0.4.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
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
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0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 5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0 5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的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
0 5 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 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I.l.l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
本标志。
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 1.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 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 2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1 2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 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 3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
1 3 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j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
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1 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l.4 l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
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
1 4 2经挤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j的,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2章商品和价值
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1.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1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1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2商品的价值量 2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2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2 2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2 3价值规律
2 3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 3 2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3章货币与信用
3.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1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齐关系。
3 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3 2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
商品流通。
3 2 2货币形式的发展
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3 2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3信用
3 3 1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具。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的特点。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企业信用的含义。
消费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3 3 2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4.1货币转化为资本
4.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 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流通公式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4 2 2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 2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
4 2 4剩余价值率
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二部分构成,即C+v+m。
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
4 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4 3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4 3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 3 4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
4 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资本主义再生产
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4.4.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
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4 4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 4 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第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5 1资本循环
5 1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的价值增殖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5.1 2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5.1.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
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5 2资本周转
5.2.1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和反映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标。
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生产时间的构成。
流通时间的构成。
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5 2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存在区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资本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密切相关。
固定资本的折旧。
5 2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5 2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5.3社会资本再生产
5 3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5 3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及其意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 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5.4.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变成W=k+m,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存在差别。
利润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5 4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资本转移是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
平均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5 4 3生产价格的形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5 5剩余价值的分割
5.5.1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利润及其本质。
5 5 2利息
利息及其本质。
利息率的含义。
5 5 3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及其本质。
5 5 4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6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6.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6.1.1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的形成及原因。
6 1 2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6.1 3垄断与竞争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6.2.1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及其形式。
垄断组织的实质。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含义。
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
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
6 2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银行业的集中形成银行业的垄断。
银行作用的根本性变化。
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主要途径。
金融寡头的产生。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
金融寡头在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方式。
6 2 3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资本输出及其形式。
资本输出的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征。
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形式。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
6 2 4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6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 3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四次高潮。
6 3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依据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6 3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
6.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 4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6 4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剧期性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再生产发展周期性的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6.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滞胀”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多重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6 4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6.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6.5.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是以对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为主要特征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6.5.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
6 5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复杂曲折的。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7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1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途径。
7 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要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1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要居于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7.1.4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而且需要进一步探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7 1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中,还包括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7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 2 1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7 2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挤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新特点。
7 2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其他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其实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7 2 4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