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八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一)-中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一)
1.《野望》
2.《黄鹤楼》
3.《使至塞上》
4.《渡荆门送别》
5.《钱塘湖春行》
1.《野望》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
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
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
独具面貌。

二、诗歌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诗歌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
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
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
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
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
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

这种动
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

这最后两句完全
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
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五、诗歌主题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黄鹤楼》
一、作者简介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著有《崔颢集》。

二、诗歌背景
崔颢仕途失意、漂泊无依。

登临黄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
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三、诗歌翻译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此题运用用典作用分析法。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空”字有何妙处?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诗歌主题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3.《使至塞上》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诗歌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三、诗歌翻译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单车:单车独行。

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译文】: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五、诗歌主题
诗歌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4.《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与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
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二、诗歌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翻译诗歌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

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诗歌主题
诗歌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5.《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

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二、诗歌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

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诗歌翻译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初:刚刚。

几处:形容数量少。

暖树:朝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啄:取、衔。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不足:不够。

【译文】: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五、诗歌主题
诗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