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章节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 减轻农民的负担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巩固北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3.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①放弃武力兼并战争②仿照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按人口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③重用汉族儒生,完善国家机构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知识丰富
B. 诗辞文章写作
C. 汉族文化
D. 政治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首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 推行均田制
B.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C. 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推行新的租调制
9.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10.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 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1.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4.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 屯田制
B. 均田令
C. 征役制
D. 雇募制
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 )
A. 推行均田制
B. 实行三长制
C. 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16.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1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⑤
19.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 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 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20.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
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
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
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
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
22.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
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
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
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北魏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ABCD都是其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封建化过程,为此后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答案】A
【解析】【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文化,其本质上就是要从游牧文明转变为农耕文明;故选A。
B、C、D三项都不是从实质上及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故排除。
【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分析孝文帝改革从实质上来讲,就要分析经济层面。
通过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开始采用汉族人的农耕文明,生活逐渐地定居下来。
同时孝文帝改革,也适应了北方已经存在的农耕化的趋势,二者相互的促进,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中只有“汉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在鲜卑族内部其实就已经存在分歧的,汉化政策其实对北魏来说是两个极端的影响,进入了封建社会,但也抹掉了鲜卑族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分析“汉化政策”的影响。
4.【答案】B
【解析】【分析】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例如,拓跋硅在位期间,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同时,崔浩等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北魏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故此题选B项。
【点评】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和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
(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
①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④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
①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③劝课农桑,提倡节俭。
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5.【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点评】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6.【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造诣颇深,A、B、D三项都不够全面。
因此,C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对其改革产生极大作用。
7.【答案】B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以上都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孝文帝改革这一考点主要的考查内容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对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A项推行均田制时间是在公元485年;B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时间是在公元484年;C项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时间是在485年;D 项推行新的租调制,实施的在均田制之后;故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重在建立各种新制度,制定官吏俸禄
制,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故应选B项。
【点评】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首要措施是,制定官员俸禄制,再次要注意为何把整顿吏治作为首要措施,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才从整顿吏治入手。
9.【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和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分析】北魏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功绩;选A。
而B、C 两项明显错误;D项只是从其政权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没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点评】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开始采用汉族人的农耕文明,生活逐渐地定居下来。
同时孝文帝改革,也适应了北方已经存在的农耕化的趋势,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这些都是我们肯定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11.【答案】A
【解析】【分析】逐一分析备选项,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以上叙述都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故①②③都是正确的,符合题目的要求。
而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改革并不普遍,故排除④项,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考察的要点有以下几点:(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12.【答案】D
【解析】【分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因此①②③正确,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
因此排除④。
【点评】解答题词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分析图片信息和掌握相应的背景。
北魏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也需要掌握。
北魏前期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常常利用一个民族攻打另一个民族,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孝文帝即位后,推行社会习俗的变革,如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族的礼仪典章制度等,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13.【答案】D
【解析】【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材料有助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陛下制御华夏”、“ 辑平九服”,说明当时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选项内容,故D项正确。
A是改革的客观效果;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点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角度1:平城角度: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角度2:洛阳角度: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发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可以南下伐齐,实现南北统一;角度3:目的角度:政治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深化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初年许多农民因为生计问题被迫卖地卖宅,然后迁移成为流民;北魏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人民纷纷返回故乡。
A屯田制是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
C征役制是官府征人从事某种徭役,基本不给钱,与材料不符,排除C。
D雇募制是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均田令的推行,是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均田制实行之前,许多“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均田制实行之后“始返旧墟”,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难度中等。
15.【答案】C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可知是整顿吏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16.【答案】B
【解析】【分析】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当时民族矛盾尖锐。
所以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极端民族政策导致了北魏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成为改革的必然性。
17.【答案】A
【解析】【分析】实质与本质可作为几乎相同的概念来理解,主要是从目的的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性质是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三项都是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片面的理解或表面的理解;因此本题选A。
【点评】“实质”这类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通常把实质和现象混淆,要注意透过历史现象抓本质及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18.【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说法错误,所分土地应为无主荒地;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说法错误,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正确;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说法错误,并未限制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说法错误,封建社会从未解决这一问题。
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全面认识均田制。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但是,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9.【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
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
A、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D 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
在政治上,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需要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要增加政府的收入。
因此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0.【答案】B
【解析】【分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④设立三长制都是采取的措施;③实行宗主督护制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
故选B项。
【点评】此题为组合性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重视团结汉族士人;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倡导儒家文化,改变契丹旧俗;重视农业,轻徭薄賦;调整与北宋的关系。
(2)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加速了北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解析】【分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由材料中的“重视任用汉官”可得出重视团结汉族士人;由“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等信息可以得出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由“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可以得出倡导儒家文化,改变契丹旧俗;由“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得出重视农业,轻徭薄賦;由“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可以得出调整与北宋的关系。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应该根据所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原则和方法,就承天太后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分别评价和分析,如: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对辽朝发展来说就是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由改善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来看,结果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符合人民愿望,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还有就是整体上来评价这些改革措施对辽朝的影响,即加速了北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故答案为:
(1)重视团结汉族士人;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倡导儒家文化,改变契丹旧俗;重视农业,轻徭薄賦;调整与北宋的关系。
(2)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加速了北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等可以分析出学习汉族文化制度,发展与宋代的关系,重视农业等特点,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汉族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转型,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22.【答案】(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
(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