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必看大政方针
加大补贴力度促农民就业创业农民收入创新高增收面临新挑战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的高度重视。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扣除物价指数增长了8%,农民收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但当前,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致使农民依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也趋于严峻。
在当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延伸阅读】2004年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激励下,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
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努力防止谷贱伤农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中央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带给农民“真金白银”的实惠。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今年将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防止谷贱伤农。
“三化”实施方案
“三化”实施方案“三化”实施方案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经济、政治、文化“三化”为主要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三化”实施方案。
一、经济“三化”实施方案: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提升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促进经济互联互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3.深化农业农村。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4.加强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政治“三化”实施方案:1.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深化行政体制,构建法治政府,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
2.增强政府公信力。
加强政府机构,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3.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加强领导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注重履职能力和廉洁自律,加强教育培训,推动领导干部素质提升。
4.拓展群众参与。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群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和渠道,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
三、文化“三化”实施方案:1.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建设文明城市。
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营造文明、和谐、秩序的城市环境。
3.加强教育和创新。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4.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以“三化统筹”为动力走吉林特色的富民之路
以“三化统筹”为动力走吉林特色的富民之路作者:孙堂厚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3期孙堂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
这三个文件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总体规划,为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提供了工作导向和实践抓手。
其中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吉林特色“富民工程”的重要动力之一。
坚持“三化统筹”,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三化统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其中包括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这就需要在坚持“三化统筹”的过程中,坚持民生优先,把改善民生、富裕人民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三化统筹”中得到更加有力的推进。
一实施“富民工程”必须坚持富民与发展相结合、相促进。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富裕程度是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走吉林特色富民之路,必须以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前提。
增强产业对富民的支撑能力,首先就是要坚持走吉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动工业经济总量整体跃升的基础上谋求富民强省。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的汽车和石化工业在全国始终位居前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优势使我省无愧科教大省之名。
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等缺陷使吉林工业化道路陷入尴尬。
要加快振兴,做好做大以工业总量带动经济总量这块“蛋糕”,为实施“富民工程”打好底桩、铺好路,必须坚持走吉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支柱优势产业跃升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壮大特色资源产业,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通过新项目、新产品、新产业为工业化发展注入动能;以推动创新、人才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促进吉林工业向终端化发展。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总结
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总结
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总结三农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更好地推进三农工作,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三农三项重点工作。
首先是稳定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稳定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
和农民收入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
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最后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增收致富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乡
村振兴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民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乡村振
兴的关键。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三农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努力。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8.07.10•【文号】农办议〔2018〕63号•【施行日期】2018.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18〕63号袁延文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尽快制定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文件印发以来,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工作协调配合,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在各方共同推动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32元,同比增长7.3%,分别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4和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至2.71:1。
农民增收形势稳中向好,为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统筹谋划,明确了阶段性任务目标,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可编辑版】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今年以来,我区各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全局,把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作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产业化飞速发展,工业化持续推进,城镇化进展顺利。
**月份,全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农民现金收入**元,同比增**%;从事非农劳动的人数占农村总劳力的**%。
一、以加快推进产业化为龙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是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我区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对创办、领办者实行以奖代补,积极鼓励专业大户、专业基地、科技推广机构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今年以来,全区新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入社农户**人,新增销售收入**万元。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月份,我区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区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巡回检查,现场办公,帮助园区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中对重点园区给予重点倾斜。
今年共下拨项目扶持资金**万元。
目前,我区有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个,区级科技示范园区**个,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业**亩,养殖牲畜**头。
三是开展农科对接活动。
今年*月份,我区成功召开了***年**农业科技经济对接洽谈会,*个国内知名农业大专院所到会洽谈,*农户与农业科研院校签订了*个合作意向,*个项目正在实施之中,这些项目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今年,科技进步在我区农业增产的份额已达**%。
四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今年,我区着手规划建设了**个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引导农业企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帮助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称号。
并在**等地开展农产品市场安全准入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全区共申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称号**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个。
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总结
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总结三农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国家的基础。
为了实现农村的全面复兴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三农三项重点工作,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农民增收。
这三项重点工作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更是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农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关键。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复兴的关键。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机会。
总之,三农三项重点工作是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
只有加强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复兴,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朋友共同努力,为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内容原文
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内容原文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统称,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和指示精神。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便利,解决农村金融难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
要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加强农民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解决农民养老、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四、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农村治理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机制,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绿色发展。
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农民的利益,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方
农
业
第1卷第2期
V o l. I N o .2
2007 年3 月
Mar‘2 007
So ut h Ch in a A gr ic ul tur e
特约专稿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人
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马正其
(中 共重庆市委常委,重庆市人民 政府副市长, 1 5 4000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把 解决 “ 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坚持科学 发展观,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 “ 三百促三化、 三化 促三农”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个区县, 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 4 扶贫开发取 得新进展,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五是基层组织和 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面推行党务、 村务、 政务和财
南Hale Waihona Puke 方农业第1卷 第2期
Vo l. I N o .2
2007 年3 月
M ar . 200 7
So uth Chin a A gr icu ltu re
务“ 四公开” 实行 “ , 八步工作法” “ 、一事一议” 制度, 广 大农民的知情权、 决策权、 参与权、 监督权得到落实。 全市农业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突出表现 在: 一是农业多维功能逐步显现。 随着农业的发展, 食 物保障功能不断增强;随着生物质能源等新兴农业产业逐
步兴起, 原料供给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农产品加工、 流通 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业增收功能不断扩展; 随着休闲观 20 6年, 0 在市委、 市政府加强 “ 三农” 工作新理念、 光农业的蓬勃发展, 观光休闲、 生活体验、 文化传承功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动。 全市 新思路、 新举措的推动下,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 五 能进一步彰显。 更高层次 个良好势头” 一是 “ : 千百工程” 取得良好开局。 编制完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更宽领域、 成了 “ 千百工程” 实施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选择 10 X 上展开, ( ) 改变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农村以农业为主的 个推进村, 确定10 个示范村重点进行新农村建设, 0 一些 格局, 农民副业主业化、 主业副业化、 增收非农化趋势 地区示范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是抗旱救灾工作取得重 日 益明显。 农林牧渔结构和农村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多 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 大胜利。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全市人民发扬 “ 自 经比重和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 强不息、团结互助、 攻坚克难、 志在必胜”的精神, 夺 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取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 农业损失比预计的少, 农民 农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广大农民要求平等参与现代化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渴望过上宽裕生活,同 收人比预期的好, 农村社会比 预料的稳。 三是农村经济 发展进程, 祈盼改善人居环境, 更多参与乡村公 发展持续向好。 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220亿元, 同比 沐公共财政阳光, 注重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四是新农村建设 增长8 5%; 农民人均纯收入28 4 元, . 7 增长2.3%; 新增转 共事务决策, 移农村劳动力4 .5万人; 乡 1 镇企业增加值85 亿元, 8 同比 带来积极变化。 传统的 “ 三农” 工作思维方式和工作方 增长2 .1%。 2 四是农村公共事业亮点纷呈。 解决了10 万 法正在发生转变, 0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正在 农村人口 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739 公里, 潜移默化地改变。 0 建成1《 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户户通电” X旧 “ 工程全面完
以“三化”为统领 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发展
、
立 足新 起 点 , 学谋 划 农 业和 农村 工 作 科
2 1 年 , 化市农业 和农村 00 通 工作受到罕见 的 自然灾 害影响 。 在 自然灾害面前 , 我们按照省委 、 省政 府的要求 和部署 , 积极采取 应对措施 , 学指导农 业和农村 科 工作 , 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 推动 农业 和农村 l作 平稳健康 发展 。 T
推 进工作 。全市农村环境 整治标 兵村 、 先进村要 在今年基础上分别 提高 2%; 0 农村 沼气等可再生性 能 源普及率 达到 4 %。三是 组织开 0
展 “ 响新农村” “ 通怀 ” 唱 和 联 阅读
2 1 年是农业农村工作全面迈人 0 1
“ 十二五” 规划的起步之年 , 全面完成好 明年“ 三农” 各项工作任
“ 三农” 视点
以 亿 " 谠 须 “三
稚( 苎展 震 村 互碑 供 篷 度 展
一赵 国春
50 0 个项 目的要求 , 在继续抓好 续建项 目的同时 , 还要组织实 施好 2 个重点项 目。一要加大项 目谋划 的力度 , 2 争取更多 的
国投项 目、 区域项 目落 户通 化 。二 是 加强 优 势 产业 项 目的储 跨
1 坚持 以农 民增收为 中心。一是提高农业收入。2 1 年 、 01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要保持在 40 3 万亩左右 , 其中优质特用粮
面 积 达 到 30 亩 以 上 。 二 是增 加 农 民 特 产业 和 多种 经 营 收 5万
入。2 1 年计划实现特产业 生产产值 4 亿元 , 01 1 加工产值 4 亿 4
省 委九届十次全会为我们抓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 “ 三 农” 工作 提供 了科学明确的工作导 向 、 政策 载体和实践抓手 。 从通化“ 三农 ” 工作实际看 , 贯彻落 实好全会精神 , 核心 目标是 增加农 民收入 , 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根本要求 是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 、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三化总结汇报
农业三化总结汇报农业三化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XX市农业发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汇报我们农业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农业三化。
农业三化,指的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和农民素质化。
这三个方面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三化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引进新型农业设备和先进种植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其次,农村产业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通过发展产业,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
此外,我们还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农民素质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教育提高,我们帮助农民提升了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
我们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市场意识等,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民树立先进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社会风尚的良好发展。
在农业三化的推动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演讲稿-通过三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精品
通过“三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三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这次论坛所讨论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问题。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
解决这个问题,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农字以外做文章,功夫在农外。
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的问题,现在则要从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找出路。
要通过三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过城市化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是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各类国家的普遍规律。
我们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当时采取的对应之策,是严格实行统购统销和城乡分割。
结果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1957—1978年,21年间城市化率仅提高2.5个百分点。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中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要400多年时间,我们显然不能再在这样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策逐步放宽,城市化速度加快。
1985—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2.1亿,城市增加339个。
1978—2000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由70%降到50%,城市化率达到36%1978年是18%,统计口径有不可比因素。
2019年提高到39%。
因为起点低,现在我国城市化率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也明显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
推进三化兴三农 加快脱贫奔小康
推进三化兴三农加快脱贫奔小康——省长在省委农村工作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5日)在全省“两会”刚刚闭幕之际,省委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三农”工作、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进行安排部署。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作了研究。
战书书记下午要作重要讲话,富玉同志刚才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按照会议安排,我着重就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推进“三化”兴“三农”,加快脱贫奔小康,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的根本原因是县域经济和“三化”发展滞后去年11月29日和12月27日,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要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这三个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自觉践行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大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三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三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三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怎样开辟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突出课题,特别是在目前农业自身效益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要让农民尽快富起业,必须研究和探索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新路子。
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三化道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坚持以工业化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题,是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在进入新阶段以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还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那么进入新阶段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农业和农村外部。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农民收入逐步走向多元化。
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工业和农业、城乡经济的相互关系。
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工业化上。
从本质上讲,工业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在现阶段,依靠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所提升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通过工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却大有文章可做。
一是现在实施农业工业化具备了条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农村要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政治条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民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劳动力得到解放,为发展工业化提供了劳力资源;伴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特别是大规模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发展工业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是农民已对发展工业化有了正确认识。
发展工业化,参与工业化生产,可以增加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共靖边县委靖边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靖边县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以来,全县用于“三农”的总投资超过5亿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县立足自然条件优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核心,以“强基础、促增收、惠民生”为根本要求,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产业富民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基本技能培训“五基工程”为根本抓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以“三化”促“三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成为陕北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一、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1992年油气大开发以来,靖边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依靠油气资源原料的简单输出,本土能源资源加工链条很短,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资源未能得到深度转化。
为改变能源工业这一格局,全县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加强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
大力支持延长集团靖边采油厂和榆林炼油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量,扩大产能,做大做强。
靖边采油厂原油产量由2005年的3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78万吨,翻了一番;榆林炼油厂加工原油由2005年的9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24.8万吨,增长了2.5倍。
二是招商引资,推进地方天然气资源转化。
2006年,县上从中石油争取到1.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用气指标,引进西安西蓝日处理5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项目,年处理天然气量1.5x108m3。
项目总投资3.3亿元,2010年建成投产。
正常年销售收入2.9亿元,年利税总额7159.4万元。
该项目的建设,实现了我县地方天然气资源转化利用项目“零”的突破。
三是企地联手,促成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落地靖边。
2007年4月以来,县上积极主动地争取延长集团大项目投资,企地联手,促成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落地靖边,园区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一期建设180万吨甲醇、150万吨DCC、60万吨DMTO、60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五套装置,投资270亿元,2012年7月正式投产。
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
同时,延长集团总投资达15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以上的盐化工项目正式落户靖边,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投产。
根据总体规划,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最终将建设成为投资过千亿、产值过千亿、年产甲醇千万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省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
四是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经济结构。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能源基地。
华电集团5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美国应用材料公司1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均已启动,鲁能、国电、华电、大唐、华能等国家五大电力集团也将在我县建设风力发电项目。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靖边县将形成1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和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基地。
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县上先后出台了《靖边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投资1亿多元开工建设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发挥工业强县优势,到“十二五”期间,全县地方可支配财力有望达到50亿元以上,完全具备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二、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打造农民增收新平台靖边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已建成的包茂与青银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太中银铁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包茂高速公路复线、鄂尔多斯至靖边铁路和高速公路,使靖边成为连接东西、通达南北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
处在高速公路和铁路交汇点的靖边县城所在地,地势广阔平坦,周边有规划建设的能源化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和生态旅游区。
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全县提出实施以“高昂龙头,四足起跑,整体腾飞”为思路的城镇化“龙腾”战略,即以县城为“龙头”,以县城周边的杨桥畔、东坑、镇靖、海则滩四城镇为“四足”,建设形成一个城郊经济圈,带动全县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是高水平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建设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的规划要求,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5 亿元,建成县城长庆路、南环路等24条市政道路,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50.5公里,较2005年增加21.7公里。
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3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原来的不足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
县城发展带动了中心乡镇建设,形成了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的格局。
二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服务向农村普惠,基本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重点改善农村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截止目前,全县解决了近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目标。
新修通村油路617公里,182个行政村通油路,成为榆林市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的第一县,基本形成了城乡1小时交通经济圈。
大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了70个无电自然村通电问题,架设10千伏农网线路350公里,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农村微波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三个一百”、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
四年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8.7万亩,全县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34%,较2005年增长了2.2个百分点。
三、立足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途径近年来,全县始终把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这一目标,狠抓“菜、畜、薯”三大基础产业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夯实农民持续增收基础。
一是“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2006年以来,全县积极培植壮大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建设三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
截止2009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较2005年增加4.4万亩,增长55%;其中设施蔬菜3.2万亩,较2005年增长了10倍。
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大力发展畜牧业。
积极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发展规模养殖。
2009年,全县羊子饲养量1 56.5万只,比2005年的95万只增加61.5万只,生猪饲养量48.6万头,比2005年的17万头增加31.5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7.32亿元,比2005年的2.25亿元增长了3.26倍,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
畜牧业已经成为靖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种薯、反季节商品薯和专用薯三薯并举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马铃薯产业。
2009年,全县种植马铃薯45.2万亩,较2005年增长了15.2万亩,增长50.7%;其中夏马铃薯10. 2万亩,较2005年增加8.2万亩,增长164%。
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4.3亿元。
马铃薯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人均达到1000元以上。
在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还更加注重发展优势产业。
2009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34.2万亩,较2 005年增加6.2万亩,增长22%;其中地膜玉米22.2万亩,较2005年增加5.6万亩,增长33.7%。
小杂粮面积达16.4万亩,较2005年增加0.6万亩,增长3.8%。
二是大力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
全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4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促使作物种植格局、品种结构向精细品种、特色品种、稀有品种转变。
引进推广了13大类23种新型农机具13916台(部),较2005年增长了7. 26倍,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加大中南部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县财政每年拿出“三农”总投入的10%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南部白于山区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大力实施板块扶贫开发战略,加快中南部地区涧地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
2006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2.7万亩,其中开发涧地9.4万亩,有效改善了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四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为最大限度降低农民闯市场的风险,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县上坚持把利益让给农民,把风险留给政府,遵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业生产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使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大幅提升。
全县建立起131个菜、畜、薯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
合作社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每年仅外销农产品一项,为全县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
五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绩显著。
2007年以来,全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示范种植中,连续创造了10项全国第一。
2007年,玉米单产达1234.3公斤,创全国百亩连片单产第一;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4768.5公斤,是世界先进国家平均亩产的1.5倍,最高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全国单产最高记录。
2008年,1250亩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048.3公斤,创全国千亩集中连片单产第一;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3810公斤,创全国万亩集中连片单产最高记录;1280亩鲜食薯平均亩产达到4245公斤,创全国千亩集中连片单产最高记录;1140亩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创全国专用马铃薯千亩连片单产第一;30.25亩甜荞平均产量达到16 4.6公斤,为全国第一;13.44亩高粱平均亩产达到5 67.3公斤,为全国第一。
2009年,千亩黄芥和核心样板田单产连创两项全国纪录。
千亩连片和万亩连片玉米、专用马铃薯和夏马铃薯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县的现代设施农业,引领了全市全省的现代农业发展。
六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及其以上为主要标准的“五星级”新农村“创星达标”创建活动,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问题。
四年来,全县共建成星级新农村44个,其中“四星级”6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8个,“一星级”25个。
涌现出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东坑镇黄家峁村等一大批在全市全省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新农村。
七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特别优秀的可以选拔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