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
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桥》教学反思,欢迎
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反思1
一、教材背景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
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
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
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二、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构思新颖别致,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
了文章的表现力。

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
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
地学习。

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

(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发现给出的词语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这都是描写
洪水的词语,然后通过字词来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写法,充分让学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点,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好处。

感悟情感,读出感情来。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将他们带入情境要求学生像豹子一样吼出来时,那个坐在教室
后面的小男生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还是要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堂课上
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这让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和他们交流,他们还是很愿意
表现自己的。


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听说要贯穿课堂,最后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一首赞美老汉的诗,
让学生带着这种情境来学习。

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学生被感染了,敬队礼,这种没有预设的
课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马让他来说自己的感受。

最后来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成长,这就是我的感想。

《桥》教学反思2
《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

第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山洪暴发的视频,让学生描述,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自读自悟。

学生很快地抓住了“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

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第二课时,我又再次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接着询问,在这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当学生回答后,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

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

“他像一座山。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

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所以到最后,要求谈感受,把“桥”放进去时,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桥》教学反思3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

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

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
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

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
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
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
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

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
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

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
就比较容易了。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

让学生逐步
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
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
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
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

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
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

特别是红军
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

于是我在课堂中
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
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
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
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桥》教学反思4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
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

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
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的情节非常
感人。

因此,我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
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先是从字词入手,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描写洪水的词语,接着学习有关描写
老汉的词语,最后聚焦文中的重点词语“祭奠”。

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掌握了这个词语,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从“祭奠”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是谁祭奠谁,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了,自然理
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我放手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整体感悟,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展开教学。

如“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通过体会“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感悟,学生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我还关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如“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让学生想像,老汉会喊什么呢?从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文本。

应该说,这节课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厚,始终与老师密切配合。

在理解句子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突出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还存在些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词语的教学不够丰满。

如教学有关洪水这一组词语之后,还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2.课文的引读有点牵强。

在教学“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更快脱离洪水,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

我进行了三次引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体会到老汉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在进行引读时就显得有点牵强上,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3.读写结合还有待完善。

当学生从老汉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洪水淹没了小伙子,老汉可能会会对谁喊,会喊什么。

可以说,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读写结合更应该关注一课一得,这节课在写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如短句,设置悬念,比喻拟人等。

因此,我们要在读写结合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样的练笔才是有效的。

4.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升。

在练笔分享中,有一学生说老汉想对党喊:他对不起党,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下头脑风暴,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也许会成为课堂的教学亮点。

教,然后思不足,方能进步!
《桥》教学反思5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是课标
中的要求。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如在解读“老汉像
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

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
一座山。

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

”“真了不起。

”“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

教师学生再读句子,
“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
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
方法。

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
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

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
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

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
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
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使我深
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
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
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桥》教学反思6
我上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一课后,通过备课和上课的对比反思,感到
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以学生为主体辅助信息技术设备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还有
很多问题与不足。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
桥逃生,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也就是以“桥”为题,让我们感受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党员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的“连心桥”所体现的深刻
含义,但是要达成这一情感性目标是有很大困难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主要设计
了以下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初步感知洪水→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凶猛→走近山洪,感
受人们的惊慌。

→走近木桥,感悟老汉的光辉形象。

在多媒体创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读出洪
水肆虐时情况的危急,感受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加深学生对老汉形象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达成显得还有
些勉强。

一是洪水肆虐的情景和西北学生所处干旱少雨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

二是现在的孩
子对最基层的党员群体缺乏直接的接触与认识。

这就在文本和生活间有一个很大的沟壑要让
我去跨越,但仅仅通过我的说教与点拨是很难在这两者之间架起学生认识的桥梁的。

因此,
我大量的采用了洪水与暴雨的音视频资料,让教学情境一步步的拉近学生对生活与文本的认
知距离。

尤其是用填空回顾当时山洪暴发的情境,用图片、音视频资料体现雨大、水猛、桥危、老汉镇定等方面,给学生直观的感知,为老支书的形象升华起了较好的引导。

这样在学
生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我在洪水描写的作用上,在课题桥的含义上,适当的减少了说教解释,
留给了学生较大的感悟空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另外,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
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
不关心。

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对文本理解的情感是苍白的。

如果没
有在感悟过程中没有好的情感铺垫,单纯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只能引
起学生一种弄虚作假的怀疑。

因此,我把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图片,武警助人救灾的几组
真实镜头配上轻音乐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进行了呈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释
放自己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真实的感受,
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因为把文本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碰撞中有了很
好的融合交流,老汉的光辉形象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根植在学生心中。

总结收获不是很多,但课堂中的问题很值得我仔细分析:
一是说教有些明显,容易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反感。

学生对老党员的直接认识还是比较到
位的',但我在后面部分为了有比较好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思路在往党员的群体精神方面引
导是不是很自然,容易给学生一种强行灌输的感觉,对情感性目标的达成不是很自然有效。

二是过多的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对短句的应用,拟人句和夸张句的学习与训练还不够到位。

直观的来说有些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练习与辅导。

三是时间的搭配处理不够协调,时间
显得前松后紧。

由于在前面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感受雨大、水猛、桥危的危险境况,在后
面延伸环节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寄托哀思,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环节受时间影响,课堂氛围
不是很浓。

另外中间让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的拓展环节还不够深入。

《桥》教学反思7
《生命桥》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颤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
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

一遍读下来,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时
所表现出来的合作和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中让人感动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

备课时,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动我的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我决定把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自
己读、找、体会、感悟。

在执教后,根据新课标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我问自己以下几点在课堂中是否得以体现。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首先问自己是否转变了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在读的训练上,比较到位。

以读促悟,朗读贯穿始终。

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朗读,有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还有配乐朗读。

接着是重点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边读边自己体会,然后指名朗读,谈自己感受。

2、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使学生感悟、体验、实践和建构的过程。

这节课我通过“听读想象画面——自读感悟精神——品读升华情感”这些环节,引领学生
走进文本,“把文字变成画面”例如所设计的想象训练:
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
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

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这等于又把
“画面还原成文字”。

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对重点句进行品读,对学生的体验也十分尊重。

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验,我总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并充
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感受。

3、是否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本节课我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
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虽然,现在提倡学
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是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
物及人物的资料,例20xx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之一位李剑英,介绍其事迹,《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中有关作者心理的描写。

这样用课外资料补充教材,引导学生延伸
阅读,一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参与阅读;二来满足水平不等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悲壮
的生命之歌继续唱响。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

“生命桥”是一
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课堂孩子们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因此在一些时
候不够严肃,这时候如果我能创设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我应
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和放大学生的有效生成。

执教中,为了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总是在学生说出了自己想听到的、或者听到了自己意想中
的回答,我就已经满足了,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所以说教师要怀着
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感受学生精彩的发言。

《桥》教学反思8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
自己的生命。

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

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