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第9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是黑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930年,反对包办婚姻出走,结识萧军,走上写作之路,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轰动。
鲁迅为之作序,高度评价。
后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到山西临汾任教。
1940年去香港。
最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及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相关背景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内容提要
《呼兰河传》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给旧礼教的祭坛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
作者借此严厉抨击和鞭挞了国人的麻木、愚昧、残忍,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结构图解
揣摩领悟
赏情节
1.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
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
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
试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情节的作用。
赏人物
2.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
3.在这个过程中,她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赏环境
4.分析文中开头三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赏语言
5.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赏技巧
6.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参考答案】
揣摩领悟
1.[明确] 通过写“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的“病”,侧面表现小城人的愚昧。
小团圆媳妇是作者花重墨写就的一个人物形象,她身上凸显出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迷信愚昧落后的呼兰河人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活生生地折磨致死,而这一切却是在希图拯救的美好愿望下做的。
作者通过写“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一情节,突出表现了老胡家在小团圆媳妇死后的凄惨状况,深刻揭示出老胡家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的悲剧命运,突出表现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
2.[明确] (1)她是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
(2)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有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3. [明确] (1)她婆婆:“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是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她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
……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
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
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
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
”
她婆婆是一个愚昧、落后、麻木、残忍、狠毒的妇人。
(2)周围人:“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都满着秘密”;“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吃了饭才回来的。
……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等等。
周围人是麻木、愚昧、冷漠的人。
4.[明确] (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2)描写老胡家忙碌的场景,提起下文的跳大神的仪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络绎不绝”的“看热闹的人”为下文体现人物性格张本。
5. [明确] (1)写“笑”是为了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
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
(2)写她的“想玩”和“哭叫”是为了说明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这样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6.(1)第一人称视角
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的细节及其可笑可悲的荒谬:没病的被认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
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与无助。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冷漠旁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
(3)浓墨重彩的渲染
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