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模块学习)(三十四) 宋明理学(附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解析:选B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现实黑暗,从而导致民众追寻理想社会,故选B项;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依据所学,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排除C项;依据所学,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出现了以物易物的行为,排除D项。
2.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此诏旨在()
A.文化建构B.厚古薄今
C.崇内抑外D.政教合一
解析:选A唐高祖制定三教共存、道先儒次佛后的政策,重新对文化进行建构,以三教并用来维护唐的统治,故选A项;唐朝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尊老子为始祖,又以三教共存巩固统治,这不叫厚古薄今,排除B项;唐高祖认为道教、儒教是本土思想的基础,佛教后兴,也“宜崇客礼”,据此可知这不是抑制外来宗教,排除C项;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3.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治道之策时,他答道:“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这说明()
A.汉唐以来的意识形态难以为继
B.效法三代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C.理学当时已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D.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解析:选A在张载看来,治国如果不用三代之道,那只是苟且的办法,即他认为汉唐以来的儒学背离了儒学的原有宗旨,故选A项;与夏商周三代相比,北宋社会环境大为不同,效法三代并不能解决北宋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
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受到佛道的挑战,排除D项。
4.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
这表明宋明理学()
A.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B.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D.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周敦颐认为“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来的,而这五种实物是由“阴阳二气”变化来的,进而推知“阴阳二气”源于“一”,据此可知,周敦颐借用先秦时期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和道家的“一”学说来解释世界的本原,这反映出宋明理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选C项。
5.程颢提出“道即性也。
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
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
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A.倡导格物致知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选C据材料“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
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可知程颢主张求道不必外求,回顾本心即可,因为心中包含天、道,结合所学,可知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为心学提供了基础,故选C项。
6.下表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儒家伦理不受重视
B.隋唐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较高
C.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D.政府政策影响女子婚姻观念
解析:选C从材料反映的隋唐和两宋时期节妇、烈女的人数比较,可知两宋时期节妇、烈女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儒学发展为理学,强化了伦理道德观念,压抑人性,对人们的婚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项。
7.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解析:选D结合题干中朱熹把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三礼”,这有利于在生活中渗透“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可知题干所述现象的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故选D项。
8.陆九渊指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
这些思想主张() A.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
B.是“心即理”主张的具体体现
C.使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
D.已有初步反封建民主思想取向
解析:选A陆九渊的这些思想体现了“民为邦本”、君为民治理国家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故选A项;“心即理”指的是心为万物的本原,理在心中,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B项;陆九渊是南宋人,而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陆九渊的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为民治理国家,依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不具备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取向,排除D项。
9.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
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
这主要是因为朱学()
A.不断发展创新B.取代佛道正统
C.顺应人性民心D.迎合统治需要
解析:选D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即是天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 项;朱熹理学自宋代到明清没有创新,排除A项;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不是取代,排除B 项;理学宣传“存天理,灭人欲”是束缚压抑人性的,排除C项。
10.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
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
材料表明()
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已被颠覆
B.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
C.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
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
解析:选B根据材料“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可知宋元时期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故选B项。
11.(2021·泉州五校联考)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
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
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
12.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
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解析:选C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先天共同具备的,这暗含着否定权威的意思,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中国吸收借鉴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在封建时代一直没有被打破,排除B项;儒家的民本思想指的是强调人民群众对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性,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项。
13.明末的徽商利用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大力宣扬商业利润是源于对“道”的追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徽商()
A.严厉批判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经济利益与诚信的统一
C.利用封建伦理开拓市场
D.力图建构商业的价值观依据
解析:选D徽商利用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大力宣扬商业利润是源于对“道”的追求,这一观点认同了商业发展对人民生活是有益处的,其目的是为商业的发展建构价值观依据,故选D项;徽商宣扬商业利润是源于对“道”的追求,这是在认可商业追逐利润的合理性,并没有严厉批判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重视经济利益,并没有涉及诚信问题,排除B项;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认为士农工商四种行业都是有益于人民生活的,不属于封建伦理,排除C项。
14.宋元以来的理学思想形态中,从人到天,从家到国,从圣到王,即从人文到自然,从伦理到政治,从修养到行为,都有面面俱到的安排,而这些安排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结果。
这体现了宋元以来思想的()
A.神圣化内涵B.世俗化趋向
C.一体化特征D.政治化原则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理学思想的“理”主宰一切,思想具有一体化特征,故选C项;董仲舒“天人感应”将儒学神圣化,排除A项;世俗化趋向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与材料主旨理学无关,排除B项;政治化原则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材料未涉及“政治教育”,排除D项。
1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解析:选A沈括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理学系统化是儒学吸收借鉴了佛道,而不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对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只能说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排除D项。
16.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们意在()
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
解析:选D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提倡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他们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万民之忧乐”,都强调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32分)
17.基础教育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
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教师以学生所缴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
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材料二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
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内阁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当时众多行会或职业团体中,像教师那样整体地、热情地赞同共和者,可谓是绝无仅有。
当时任巴黎大学教授、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法国史学宗师欧内斯特·拉维斯不惜亲自执笔撰写充斥着共和主义精神的小学《法国史》教科书;又如乡村的小学教师始终以令人感动的虔诚把这样一首《从军歌》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
共和国号召我们,
我们要懂得胜利并牺牲,
一个法国人应该为共和国而生存,
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可见办学形式多样;由材料一“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见塾师具有奉献精神;由材料一“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可见教学与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由材料一“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可见启蒙学校数量较多,分布普遍;整体上看,私人办学在宋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可见法国大革命后的政局动荡;“1881~1882年”“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可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但君主派力量依然强大,民众共和观念有待加强。
第二小问,当时看,由材料二“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热情地赞同共和”,强化了法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共和观念;长远看,有利于巩固共和政体。
第(3)问,基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挥其育人功能。
答案:(1)私人办学在宋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启蒙学校数量较多,分布普遍;办学形式多样;塾师具有奉献精神;教学与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
(2)背景:法国大革命后,政体更迭频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拥护君主制力量依然强大,民众共和观念有待加强。
影响:强化了法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共和观念;巩固了共和政体。
(3)基础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挥教育的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功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1866~1934年)提出“宋代近世说”,认为
“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法国学者、著名汉学家、国际宋史研究的开创者白乐日(1905~1963年)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宋朝的相关史实,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解析:依据宋朝的相关史实,选取“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探讨,从宋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选取“宋代不是中国近代的开端”或提出新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
宋代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近代社会的许多特征。
经济上,货币经济推进,工商业与城市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铁制农具造价低廉、大量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海外贸易活跃。
政治上,重文轻武,重视文官,政治相对开明。
思想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书籍印刷开始普及,儒学复兴,理学建立,书院兴盛,文学艺术获得较大发展,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
科技上,煤与焦炭的普遍使用,使得制瓷业兴盛起来,生产出精美的瓷器;管形火器的发明、指南针被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推动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在对外活动以及知识分子、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