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中考一模数学分类配方法顶点式(精选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北京中考一模数学分类配方法顶点式(精选五篇)
第一篇:2012 北京中考一模数学分类配方法顶点式
1(2012东城一)11.若把代数式x2
则km=.2012门头沟-4x+2化为(x-m)2+k的形式,其中m、k 为常数,10.把方程x2-10x-11=0化为(x+m)2=n的形式(其中m、n 为常数,且n≥0),结果为.2.2012延庆一
11.用配方法把y=x2+2x+4化为y=a(x+h)2+k的形式为2012海淀一
6.将代数式x2+4x-1化为(x+p)2+q的形式, 正确的是
A.(x-2)2+3B.(x+2)2-5C.(x+2)2+4D.(x+2)2-4
第二篇:二次函数一般式用配方法化成顶点式教学案例
二次函数一般式用配方法化成顶点式教学案例
二次函数一般式用“配方法”化成顶点式教学案例二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工具把握好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对称轴、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很大而对于一般式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常利用配方法将函数关系式化为、为常数形式再进行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设计方面学生拿到学案后做了复习引入第2题后就束手无策后面的题目不知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后经老师提示对于一般式的二次函数要用配方法化成顶点式学生才有点头绪学案在复习引入部分可以加以提示讲评。
二、典型错误复习引入
3、二次函数的图像也是抛物线你能写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吗错解剖析学生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和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配成顶点式混淆从错解中可知学生对配方法的思想还是很清楚的因此我利用他们对配方法的认识分别讲了下面两种方法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对比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进行配方。
三、反思过程、剖析教法、发展自己。
经过反思我发现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一、备课的时候我自以为按经验办事一定错不了但却没有意识到单纯靠经验即便是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我所面临的教学现象首先学生本身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还是认知手段都与原来旧版教材时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学生是在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导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本身知识体系上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学生不应该为了升学或考试而学习数学而教师也应该把数学当作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来进行教学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如配方法。
若像我现在这样把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以后做配方法这种题目时可能得到满分。
但若遇到这种题目的变式时他们将不能融会贯通永远不理解配方法的知识根源。
二、在讲课的时候我自以为学生做的不错已经掌握但是却没有想到学生只是在机械的记忆没有在理解的层面上掌握新知识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问题。
尽管学生当时作对了却并不真正的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如完全平方式的概念完全平方公式的构成恒等式的变形等等。
由于我没有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构建配方思想并引导学生注意新知识中的某些关键点因此使得学生的思维过程无法连续进行新知识的联系不牢固表面上看是掌握了配方其实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配方的内容。
反思整个教学环节这恐怕在平时教学中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难怪学生总是觉得数学难学。
三、培优扶困方面当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把他的问题解决并没有去了解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没有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且在讲解中我没有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无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一切都自己包办。
看上去好像题目解出来了实际上这是重复课堂上原本不恰当的讲解这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时间久了还会造成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和对学数学的倦怠和反感。
总之通过本次二次函数一般式用“配方法”化成顶点式教学
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背景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认真备教法、备学生再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想方设法的做到使自己上的课学生爱听听得懂肯学喜欢学。
那么我相信数学学习不会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他们终将会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
第三篇:2.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成顶点式
2.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成顶点式
(20070911***7)第1题.(2007山东泰安课改,3分)将y=(2x-1)(x+2)+1化成y=a(x+m)2+n的形式为()
3⎫25⎛A.y=2 x+⎪-4⎭16⎝
3⎫17⎛C.y=2 x+⎪-22 3⎫17⎛B.y=2 x-⎪-4⎭8⎝3⎫17⎛D.y=2 x+⎪+ 22 ⎝
答案:C 4⎭8⎝4⎭8
第四篇:2014中考一模数理化规划建议
2014中考一模数理化规划建议
•北京中考网:一模对于中考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一次考试,全区孩子都要参加此次一模,同时各区都要进行排名,让孩子找准在群里的位置,对之后的志愿填报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面对一模我们应该如何规划各科的时间呢?看看数理化各科老师的建议吧!
数学:
这门课,我主要记住了老师说的如何分配考试时间。
还有各分数段针对什么复习。
1-7题5分钟。
8题10分钟。
9-11题5分钟。
12题10分钟。
13-21题30分钟。
22题5-10分钟。
23-25题一小时。
目前100左右的孩子,8题、12题争取拿下,后3题可以放一放。
目前110左右的孩子,可以冲一下后三题。
目前八九十分的孩子,基础一定要搞定,8、12及23-25题可以先不用着急。
物理:
物理电综题会考察创新题,考查孩子分析题意的能力,适当练习即可。
试验题可能会有调整,新加入交流与评估类型题。
这类题以往没有出现过,沿海地区如上海、武汉、广州往年中考出现过类似题型。
本次中考更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抽水马桶问题,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中考中。
目前80分左右的孩子,前面基础部分要夯实,不要过分注重难题。
目前90分左右的孩子,前边基础别马虎,力综、电综着重练习。
24题最难,但分值少,只有两分,不要放太多精力在这题上面。
15-18题概念辨析题,多选,要关注,不要无谓丢分。
化学:
化学最重要的是抓基础!去年中考平均分只有59分多点儿。
说明基础还是不够牢固。
选择题要在15分钟之内完成。
实验题,探究性实验较难,着重看看。
第五篇:配方法(一)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配方法
(一)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问题解决: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配方法过程中,解一元二次的要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
(选1个同学口答)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若变化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交流)(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
x2=5;(x+2)2=5; x2+12x+36=0。
(4)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
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探索新知
(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
(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2)、解决例题
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x+4)2=25 开平方,得x+4=±5, 即 x+4=5,或x+4=-5.所以 x1=1, x2=-9. 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照例1,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5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 不合题意舍去。
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
(3)、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醒学生注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
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达到前后呼应的目的。
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
(4)、应用提高
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例题分析: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方程应该是(16-x)(12-x)=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方程应该是16⨯12-12x-16x+x2=1⨯12⨯16;21⨯12⨯16,2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如果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则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
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所列出的几个方2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单。
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达到了资源共享。
3、随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1)x2-10x+25=7;(2)x2+6x=1;(3)x2-14x=8(4)x2+2x+2=8x+4
4、课堂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5、布置作业
课本55页习题2.3 第 1题、第2题、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