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乡土本色》学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本色》学案
一、本章的主题词:
1.“土气”;
2.“不流动性”;
3.“聚族而居”;
4.“熟人社会”。
二、文章核心论点: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三、本文论证结构:
1.“土气”:
(1)分析“土”这个概念:
“土”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2)乡下人和土地的关系是:
因为在乡下住,所以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此,我们的民族
和泥土分不开了,这有利有弊。
2.“不流动性”;
(1)因为我们的民族要靠土地谋生,又因为土地是不动的,所以,我们的民族有了不流动性。
(2)“不流动性”体现在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土地上生活。
(3)“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上的排列来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这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
的。
3.“聚村而居”:
(1)因为“不流动性”带来的隔膜和孤立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所以
产生了“聚村而居”的局面。
(2)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主要有:
A每家耕地面积小,聚在一起住,家与农场隔得不会太远;
B 聚居方便合作兴修水利;
C 安全起见,人多容易保卫;
D 兄弟平等继承祖上的土地遗产,使一个地方的人口一代代累积起来,形
成大村。
4.“熟人社会”
(1)因为“聚村而居”,所以形成了熟人社会。
(2)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是熟悉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诞生的是规矩,而不是法律。
(3)你认为“规矩”和“法律”的区别在于哪些?
“规矩”发生在熟人社会,“法律”发生在陌生人社会;
“规矩”是通过熟悉、陶冶、暗示、浸染等方式,在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中“习”出来的礼俗,“法律”是通过陌生人之间讨论、博弈、制定契约等方式建立的维护各方权利及利益的官方条例。
(4)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对物也是很“熟悉”的,但正因为是“熟悉”的,所以这种“熟悉”得出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当然,这种社会也不需要这种原则。
(5)思考:你对这种“熟人社会”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认为在21世纪现代化的今天,“熟人社会”所带来的的思维方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