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
我想听课也是如此,即听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西。
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多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读”却很难。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感觉这是以读悟情的最好范例,但怎样引导我却一直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我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
但是这样的设计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他的课堂给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导孩子“读”的范例。
尽管课文所描写的情节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但王老师精心设计,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深”,整节课都引领着学生去寻找母亲那浓浓的深情。
用读贯穿了整节课的教学,并让读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
引领的“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而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
用富有感染力诗意般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读准句子到理解词义的读,从感受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到母亲工作动作、神态的读。
一个“读”字里,把慈母的深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让学生忘记了这是课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断地做思维的舞蹈,享受其中。
教学中,我受到启发,将这种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
不愧为名师,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在备课时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文本缺少
敏锐的解读能力,是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的缺乏。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广采博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
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从日常生活小事
中表现出深深的母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
言浅显易懂。
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
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交流展示课。
其实对于课的选择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朴实。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我所面对的也是一群聪明的五年级学生,
基于这两点(即课文类型及学情),所以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
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
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某某某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
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个人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
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一、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
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
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
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
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
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
故在课
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梳理学法,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
或说……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
二、授之以渔。
课堂上最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
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
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境界”。
从扣紧题眼入手,我紧抓住“深情”两字,用着重号强调,引起学生
注意,唤醒学生对重点词的关注意识,旨在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阅读文本,暗示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样,学生对词语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语
文意识。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
在学
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
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
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
又如: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
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把钱塞到我手中,并对旁边的那个女人大声喊道:“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顺势引导学生:用你们刚才抓重点词语感悟
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学生对“揉得皱皱的”“龟裂”等词
语有了敏感,深入体会,并从母亲的语言中读出了其蕴含的深意。
学生的
智慧,需要我们用方法这把钥匙去开启。
叶圣陶先生说:活读运心智,不
为书奴仆。
当学生习得了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某某某阅读能力自
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以情促情。
当然,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使得这一课时的时间会比较紧,
我所预设的一些环节没能得到落实,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
学生指导还不充分,读的递进层次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
读中“披文以入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
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
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
的难点。
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
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
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生成了课玫闹魅
耍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
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
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
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
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
时反差较大,在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因而学生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我在备《慈母情深》这一课时,被梁晓声母子那份浓浓的深情所感动
着的同时,更被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学校领导、年级组的老师以及默默给予
我帮助的指导老师们所感动着,我的备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被感动的过程。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我与何老师,同一年级,隔壁班。
这一次我们尝试着同课异构,还是
有一定的压力。
因为同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完全不同的构思,上出自己不
同的风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说《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走的是一条比较细地挖掘文
本的情感路线。
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
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
对文本的理解,某某某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
就足矣。
本课教学设计,我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
预设和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我的课还存在许多遗憾,自身驾驭课
堂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xx年11月3日中午12点15分左右,我的双指导老师周余波老师
携金晶老师、孙老师一行三人来到我校,特地来听我的这节《慈母情深》。
当她们踏上石阶的时候,我正紧张地在教室里备课,忐忑的心情不言而喻,猛想起老师激励我的话,才稍稍平静些。
上课之前,我有三处担心:第一,担心内容多,时间掌握不好,导致
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第二,担心对教案的不熟悉,因紧张而忘了下一个
环节;第三,担心学生无法回答,预设的不够详尽,不懂得随机应变。
这些想法都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后统统抛在脑后,我知道只有上了课才
能消除我的种种担忧。
课上学生反映不错,但也不乏沉闷之时;我的讲课
看似镇定自若,然也难掩尴尬处的紧张与焦躁。
令我想不到是我的学生在
这两个月中竟与我渐渐磨合适应,有好几个学生,表现出了比平时更优秀
的思考力和表达力,这令我刮目相看,喜不自胜。
我想他们和我一样都在
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呈现出来吧,重压之下往往有突破,此言不虚。
学生如此,我亦如此,我从没有尝试过如此快节奏的上完一节课,在平时我总有
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可是在今天我还是做到了基本上在40
分钟里完成任务。
课后,三位老师对这一节课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我这堂课给了许多真
诚的建议。
金晶老师指出我在两处提问上,可以转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让
问题变得更直接更简明,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自己要在阅读中完成的任务,
是的,我往往一味的追求语言表达的美感而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用途就是
让人明白,尤其是对学生而言,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准确的
找到他们的答案。
孙老师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她建议我
不妨在难读的学生读错的字上注上拼音,以加强记忆,拼音是基础,五年
级的学生需基础扎实。
周老师系统的对我进行了指导,首先,她告诉我,对待一篇略读课文
的教学,教师要懂得删,学会删,抓住主要问题进行突破,不可面面俱到,因为略读课文更注重学生自己去领悟,老师作用只是引导。
其次,周老师
指出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可是读的方式有多样,而我却仅仅是
集体读,个人读,太简单,是啊,其实还可以小组读,师生合作或生生合
作读,形式可以多样化。
另外,她还建议我多去学习积累一些课堂评价语,学会用不同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这一点老师一提我才猛然发现,我每次评
价除了说“很”“真”,真的没有其他的评价词了,平时也不太注意,如
今提醒了,就要去积累,变着花样的表扬起来。
最后,周老师让我千万不
要被教案所牵制,要多多关注学生,有好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的都已经很
到位了,可是由于和我教案的答案还差一点点,所以我还逼着学生再回答,这样大可不必,被教案牵制,教师启发的累不说,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危害甚大。
评完了这堂课,周老师还对我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做了指导,作文、练习都各有不同的批改方法,要监督学生及时的订正。
周老师的建议
中肯而实用,她指出的这些也真是我平时教学工作中所欠乏之处,以后我
要多多学习才好。
上课是挺累的,可是上完一节自己精心准备的课还是很充实的,并且
又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真诚的建议,是幸运也是幸福,真不错。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
课文语言平实,
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
给我买书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母爱的
真挚、深沉、崇高。
本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场景,弹指间,灰飞烟灭,是生死离别间,是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比较,《慈母情深》显得很是
平常。
但常言道,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课本的编排恰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研读教材之后,我越发喜欢《慈
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
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亲无
怨无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几许的温暖。
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细思量,自难忘;妈妈的爱,越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回想
起来,越是让人心酸。
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
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
等难忘的印象。
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
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
想感情。
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母亲感动你的地方。
学生
找到了许多细节: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
里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
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
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背直起来了”,“转过
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抓住这些感人的句子
去读,再读中感悟母子情深,效果很好。
但是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没有过多地时间让他们感悟,这点希望下次
改进。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
在学
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
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
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中也看出学生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见对一些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后,
再采用交流、互相解决疑难的方法检查学习所得,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一、教学效果
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
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
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
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让他们对书
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
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
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
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
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
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
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
记叙了母
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喜欢这样的
课文。
不唯美,不矫情,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
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让人
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
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
真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
中“披文以入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
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
考虑的。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哽咽,读到最后甚至是泪流满面。
同时
也有一种很想教学此课的冲动。
于是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2、抓住课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点词句,体会母亲之“苦”。
3、研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感受母亲的自豪、高兴,结合前文的“苦”,深入领会这份“爱”的无私、伟大。
4、拓展练笔、针对“母亲”的形象带“我”的震撼,插写“我”的
心理活动,进行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使学生更整体、全面的体会到这份
母爱的深沉和博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并反复朗读,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
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体会,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完美的课堂也讲究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用“你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高年级的语文更要注重应用。
学生在体会慈母情深之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练笔:这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会跑出去干什么?学生内在的感动在笔尖尽情倾泻,再一次
得到升华。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采用回顾导入诱发兴
趣方法:同学们,母爱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慈母情深》,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读书状态。
二、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
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
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
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了
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
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宜辅导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内容
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课是怎样表达慈母情深的?学生充分阅读、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
例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的描写,接着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的
内涵,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表达的思想,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
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又动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既强化综合训练,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