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改进措施
1. 在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
3. 引入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如在恒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以及在变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功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怎样计算功”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5. 思考题: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所做的功 = 力 × 距离 = 0J,因为物体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没有移动距离。
举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在线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怎样才叫做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内容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怎样才叫做功”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5. 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和实践活动,与他人交流关于功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6.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探究与功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采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科学态度: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待学习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勇于探究、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开展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学生需要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
1. 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建立正确的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科学思维:学生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实验探究: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定功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对于实验题,指出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问题,如实验步骤不完整,或者实验数据的处理不当。
4. 给出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多练习计算题,以提高计算能力,或者建议学生多思考应用题,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提问,以便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九.课后作业
1. 计算题: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移动了5米,恒力大小为10N,求物体所做的功。
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怎样才叫做功”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怎样才叫做功”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二)拓展建议
1.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阅与功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功的概念和应用。
2. 观看测定功的实验视频,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
3. 阅读关于功的学术研究报告,了解功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4.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功的应用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
(1)功的概念理解:学生对于功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难以把握功的本质。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会产生功。
(2)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学生可能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举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功的计算公式应用于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部分学生对于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练习。
2. 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增加实验指导和练习。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赖考试和作业,需要增加更多的形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
举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模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互动操作和观察。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功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课后的巩固练习,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怎样才叫做功”的教学目标和“怎样才叫做功”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怎样才叫做功”的学习状态。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10米所做的功为100J。
4. 拓展题:一个斜面高5米,斜面长10米,物体在斜面上从低端滑到高端,求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力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力所做的功 = 重力 × 高 = 物体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高 = 50kg × 10m/s² × 5m = 2500J
2. 应用题:要求学生应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机械设备完成工作所做的功,或者分析一个运动员在运动中消耗的功。
3. 实验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功,如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物体移动所做的功。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计算题中的错误,如计算公式错误、单位错误等。
2. 对于应用题,指出学生分析问题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因素,或者没有正确应用功的知识。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对于如何正确操作测力计和距离尺存在困难。
举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向学生解释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科普文章: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力学中功的科普文章,让学生了解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方面。
2. 实验视频:搜集一些关于测定功的实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术研究报告:提供一些关于功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了解功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4.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测定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物体移动所做的功。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功的概念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是对力学中功的概念进行深入解读的章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围绕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功的基本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功 = 力 × 距离 = 10N × 5m = 50J
2. 应用题:一个运动员在跑步时,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20N,运动员跑了100米,求运动员所做的功。
答案:功 = 摩擦力 × 距离 = 20N × 100m = 2000J
3. 实验题: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10米所做的功。
举例:学生能够计算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做的功。
(2)功的应用:学生需要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功的转换和功的守恒。
举例:学生能够分析一个机械设备是如何通过消耗功来完成工作的。
(3)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掌握测定功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举例:学生能够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做的功。
1. 在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
3. 引入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如在恒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以及在变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功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怎样计算功”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5. 思考题: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所做的功 = 力 × 距离 = 0J,因为物体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没有移动距离。
举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在线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怎样才叫做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内容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怎样才叫做功”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5. 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和实践活动,与他人交流关于功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6.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探究与功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采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科学态度: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待学习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勇于探究、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开展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学生需要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
1. 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建立正确的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科学思维:学生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实验探究: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定功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对于实验题,指出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问题,如实验步骤不完整,或者实验数据的处理不当。
4. 给出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多练习计算题,以提高计算能力,或者建议学生多思考应用题,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提问,以便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九.课后作业
1. 计算题: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移动了5米,恒力大小为10N,求物体所做的功。
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怎样才叫做功”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怎样才叫做功”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二)拓展建议
1.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阅与功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功的概念和应用。
2. 观看测定功的实验视频,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
3. 阅读关于功的学术研究报告,了解功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4.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功的应用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
(1)功的概念理解:学生对于功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难以把握功的本质。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会产生功。
(2)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学生可能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举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功的计算公式应用于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部分学生对于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练习。
2. 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增加实验指导和练习。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赖考试和作业,需要增加更多的形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
举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模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互动操作和观察。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怎样才叫做功”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功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课后的巩固练习,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怎样才叫做功”的教学目标和“怎样才叫做功”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怎样才叫做功”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怎样才叫做功”的学习状态。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10米所做的功为100J。
4. 拓展题:一个斜面高5米,斜面长10米,物体在斜面上从低端滑到高端,求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力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力所做的功 = 重力 × 高 = 物体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高 = 50kg × 10m/s² × 5m = 2500J
2. 应用题:要求学生应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机械设备完成工作所做的功,或者分析一个运动员在运动中消耗的功。
3. 实验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功,如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物体移动所做的功。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计算题中的错误,如计算公式错误、单位错误等。
2. 对于应用题,指出学生分析问题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因素,或者没有正确应用功的知识。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对于如何正确操作测力计和距离尺存在困难。
举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向学生解释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科普文章: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力学中功的科普文章,让学生了解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方面。
2. 实验视频:搜集一些关于测定功的实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术研究报告:提供一些关于功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了解功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4.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测定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举例: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物体移动所做的功。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功的概念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是对力学中功的概念进行深入解读的章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围绕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功的基本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功 = 力 × 距离 = 10N × 5m = 50J
2. 应用题:一个运动员在跑步时,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20N,运动员跑了100米,求运动员所做的功。
答案:功 = 摩擦力 × 距离 = 20N × 100m = 2000J
3. 实验题: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10米所做的功。
举例:学生能够计算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做的功。
(2)功的应用:学生需要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功的转换和功的守恒。
举例:学生能够分析一个机械设备是如何通过消耗功来完成工作的。
(3)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掌握测定功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举例:学生能够使用测力计和距离尺测定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