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段落在文中的作用(2016.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2)明确段落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及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二、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三、解题指导:
(一)文段在文章的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题或奠定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引出下文的回忆、叙述等)。

③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交代背景等。

④设置悬念(记叙文、小说)。

(二)文段在文章的中间
①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此段一般是文章的过渡段)。

②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与下文形成对比衬托。

(一般为记叙或描写句段)
③表达某种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一般为写景、议论、抒情句段)。

④与上文照应或为下文伏笔。

(三)文段在文章的结尾
①照应开头或上文,使结构完整。

②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呼应文题等。

③总结上文,收束全文。

如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把握这种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可从以下“五”看入手:一看是不是交待故事或人物活动背景;二看是不是构建某种意境,渲染气氛;三看是不是揭示人物心境或烘托人物的性格品质;四看是不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五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实战训练
1、漓江情韵
①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②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④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2、每天都做一点点
天色昏暗,几名游客驱车行驶在山中一条铺满松针的小道上,茂密的常青树罩在他们的上空。

越往前去,山中的景色愈加荒凉。

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们一下子震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眼前,就在山顶,就在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大的一片水仙花。

各色各样的水仙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淡黄到柠檬般的嫩黄,漫山遍野地燃烧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不小心跌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正中,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布倾泻其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珊瑚色的郁金香;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的红色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的宝石。

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是谁创造了这样一座美丽的花园?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样建成的?无数的问号在游客的脑海里跳跃,他们下车走入园中。

在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木屋,上面有一行字:我知道您要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人——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看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1958年。

面对简洁的文字,游客们默默无语。

一位平凡的妇人,凭借40年间一点点地、不停地努力,竟然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奇迹,而这个世界也因为她的努力变得更加美丽。

在我们心中,成功是一个了不起的字眼儿,就如同远方那一座雄伟的山峰,可望而难以企及。

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时,我们就会明白,成功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但每天都坚持做一点点,就像那位平凡的妇人最终创造出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选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有一天,奇迹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诞生。

★问题1:文章第2、3段浓墨重彩地对花园进行了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
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她恨全家人。

(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漓江情韵》参考答案:
1.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意思对即可。

人物1分,情节2分,共3分)
★2.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引起下文。

③营造朦胧的诗情。

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意思对即可。

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
3.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4. 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朦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示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效果2分,共3分)
5.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

每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l分,分析1分。

共4分。

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6. ①交代了摇船人的生活经历以及鹦鹉的由来;②突出了他自食其力、身残志坚的品格;③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每天都做一点点》答案:解析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记叙文,文章先叙述一个故事:几位游客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发现一个美丽的花园;然后由事及理、由此及彼,通过议论阐明了一个道理:成功其实很简单,哪怕是平凡的人,只要能坚持不解就有不平凡的成功。

问题1:第2、3段不惜笔墨描写花园的美丽,目的是与下文的人物——妇人的平凡形成反差,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了平凡的妇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刻地表达了平凡的人只要坚持就有不平凡的成功的道理,使中心更突出。

问题2:最后一段属于议论,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阐述道理,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拔掉那颗蛀牙》答案(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