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性质,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的吸附性石墨的润滑性
B.甲烷的可燃性氧气的助燃性
C.浓盐酸的挥发性碳酸的不稳定性
D.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金属的导电性
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氯化钠、食盐、NaCl2B.碳酸氢钠、纯碱、NaH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CaO D.氢氧化钠、火碱、NaOH
3.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其化学式为C16H19N3O5S,关于阿莫西林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莫西林中含有16个碳原子
B.阿莫西林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C.一个阿莫西林分子中共含有43个原子
D.阿莫西林中氢、氮元素质量比为19:3
4.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C.属于非金属元素D.元素符号为MO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B.X、Y、Z C.Y、X、Z D.X、Z、Y
6.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机房失火只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C.在煤矿的矿井里,通风并严禁烟火,可以有效地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D.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8.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用“干冰”冷藏食物
B.用烧碱溶液改良酸性土壤
C.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涤纶
D.用聚氯乙烯塑料作食品包装袋有害健康
9.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请预测下列实验不可能成功的是()
A.将一只冷碟子放在烛火上方获得炭黑
B.用过滤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C.用鸡蛋壳和食醋制二氧化碳
D.用月季花和酒精自制酸碱指示剂
10.下列认识或做法,你赞成的是()
A.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也可以节约化石能源
C.金属资源主要存在于地壳中,海水中不可能含有金属资源
D.生活中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不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11.除去如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2.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2HCl═NiCl2+H2↑②NiO+2HCl═NiCl2+H2O ③NiO2+4HCl═NiCl2+Cl2↑+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镍能与氯化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反应②和③都是复分解反应
C.NiCl2能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D.反应①、③中Ni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3.现有H、C、O、N、K、Ca六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①可作复合肥料的盐;②汽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
③可作建筑材料的碱;④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
14.如图是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象回答:
(1)温度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2)t2℃时,将3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5.将过量的铁粉投入装有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的烧杯里,完全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下的物质是,在滤液里存在的溶质.
16.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蒸发⑥过滤⑦量筒
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由食盐水制得食盐晶体的操作是.
17.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像鸟巢.硼烷的结构也像鸟巢,故称为巢式硼烷.五硼烷(B5H9)是传统火箭燃料,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是2B5H9+12O2═5X+9H2O,则X的化学式是.18.海水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化学资源,例如氯化镁、氯化钠、溴化钾等.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如图表示:
(1)贝壳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2)操作a的名称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此项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3)写出第②步的反应现象
(4)写出第③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上述①、②、③、④四步反应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一个小题,5分)
19.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CuSO4是重金属盐,能与蛋白质发生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使蛋白质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所以CuSO4有毒.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
四、实验与探究
20.无水碳酸钠的工业制法主要有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种.氨碱法即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极易溶于水)为原料来制取纯碱.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来制备少量的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取和收集氨气可用图中的装置.
21.小亮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碳酸钠中的一种.
(1)小亮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温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该溶液的溶质不可能是氯化钠.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数据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A.方法正确,数据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数据偏小,但结论正确
C.方法不正确,数据偏大,结论不正确 D.方法正确,数据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亮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g后,他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
(3)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甲:选择氯化钙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选择稀盐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进行实验]在两个方案中选一个方案,填写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反思]①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是碳酸钠,那么它是溶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小亮经过反思,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建议,你认为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A.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
B.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
C.无法辨认的药品,直接倒掉,无需保留.
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性质,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的吸附性石墨的润滑性
B.甲烷的可燃性氧气的助燃性
C.浓盐酸的挥发性碳酸的不稳定性
D.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金属的导电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石墨的润滑性是化学性质,错误;
B、甲烷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错误;
C、浓盐酸的挥发性是物理性质,碳酸的不稳定性是化学性质,正确;
D、金属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是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性质的区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质的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氯化钠、食盐、NaCl2B.碳酸氢钠、纯碱、NaH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CaO D.氢氧化钠、火碱、NaOH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氯化钠是一种可食用的盐,俗称为食盐,对人体有调节作用,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C、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一种常见的碱类物质;
D、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又被称为火碱、烧碱、苛性钠.
【解答】解:A、氯化钠俗称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
C、氢氧化钙俗称为熟石灰、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而CaO为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
故选D.
【点评】有些物质的结构、组成甚至名称很接近,如生石灰、熟石灰,纯碱、烧碱等,要注意区分.
3.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其化学式为C16H19N3O5S,关于阿莫西林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莫西林中含有16个碳原子
B.阿莫西林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C.一个阿莫西林分子中共含有43个原子
D.阿莫西林中氢、氮元素质量比为19:3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由阿莫西林(化学式为
C16H19N3O5S)的化学式可以得到分子的原子构成和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结合物质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物质中元素的质量.
【解答】解:A、一个阿莫西林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而“阿莫西林中含有16个碳原子”说法正确,故A说法不正确;
B、阿莫西林是由
C、H、N、O、S五种元素组成的,故B说法正确;
C、一个阿莫西林分子中共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6+19+3+5+1=44,故C说法不正确;
D、阿莫西林中氢、氮元素质量比为(1×19):(14×3)=19:42,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和有关计算,难度稍大.
4.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C.属于非金属元素D.元素符号为MO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目中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可知其原子序数,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由图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但要注意单位为“1”,而非“克”;由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由图可知其元素符号.
【解答】解:A、由题目中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可知其原子序数为42,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42,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但要注意单位为“1”,而非“克”;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说法错误,故B错误;
C、由汉语名称“钼”,可知其元素种类为金属元素,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其元素符号为“Mo”,注意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 B.X、Y、Z C.Y、X、Z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
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
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Y、Z.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化学式具有如下含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物质的组成(3)表示分子的构成(4)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因此我们一般说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由分子(或离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不说分子由××分子构成或分子由××元素组成.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如Na+.
①分类:
②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③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解答】解:A、Na+﹣﹣﹣表示一个钠离子,故A错误;
B、Mg﹣﹣﹣﹣表示镁元素或一个镁原子,故B错误;
C、2NO2﹣﹣﹣表示 2个二氧气氮分子,故C正确;
D、2H﹣﹣﹣表示2个氢原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化学符号的书写,要求学生对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和化合价意义的理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机房失火只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C.在煤矿的矿井里,通风并严禁烟火,可以有效地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D.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据题意可知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灭火性和是否有毒,以及爆炸的原因、物质元素的组成.
【解答】解:(1)计算机房失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有触电的危险,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故A不对.
(2)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故B不正确.(3)矿井里通风良好,可以有效的降低矿井内部的温度,禁止烟火可以防止燃烧的发生,使爆炸的条件都消失,可以有效的防止爆炸事故.故C的说法正确.
(4)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这种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因为燃烧有含氧元素的氧气参加,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考查二氧化碳的作用与性质.
8.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用“干冰”冷藏食物
B.用烧碱溶液改良酸性土壤
C.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涤纶
D.用聚氯乙烯塑料作食品包装袋有害健康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二氧化碳可以做制冷剂;
B、利用氢氧化钠的强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取样将其点燃,如果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因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则为羊毛纤维;如果闻到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则为合成纤维;
D、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易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解答】解:
A、二氧化碳可以做制冷剂,因此可以用“干冰”冷藏食物;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不能改良酸性土壤,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B说法错误;
C、取样将其点燃,如果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因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则为羊毛纤维;如果闻到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则为合成纤维;所以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涤纶;故C说法正确;
D、聚氯乙烯塑料制品易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以用聚氯乙烯塑料作食品包装袋有害健康,故D说法正确;
答案: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要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
9.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请预测下列实验不可能成功的是()
A.将一只冷碟子放在烛火上方获得炭黑
B.用过滤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C.用鸡蛋壳和食醋制二氧化碳
D.用月季花和酒精自制酸碱指示剂
【考点】硬水与软水;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软水: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不含或较少含有钙镁化合物);硬水:硬度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
【解答】解:A、蜡烛的主要成份是石蜡,含碳元素约85%,故将一只冷碟子放在烛火上方会获得炭黑.故A不适合;
B、用过滤法只能除去水中的杂质,不能除去钙镁离子,使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最简单方法是蒸馏和煮沸.故B适合;
C、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不适合;
D、取新鲜的月季花数朵,去掉花蕊,留下花瓣,先用清水洗净(轻轻冲洗掉花瓣上的尘土)再放入研钵或洁净的瓷碗中,用玻璃棒或洁净的竹筷将花瓣捣成浆状.然后加1~2毫升酒精,再捣几次,使其溶解,并用少量蒸馏水加以稀释(不用酒精直接用蒸馏水溶解也可以,因花青素能溶于水,此处用酒精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不宜太稀,以免影响颜色的变化.如汁液过于浑浊,可用小白布把浸出液用力挤出,以滤去残渣,或用离心机分离掉残渣.所得澄清液即为植物酸碱指示剂.故D不适合.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0.下列认识或做法,你赞成的是()
A.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也可以节约化石能源
C.金属资源主要存在于地壳中,海水中不可能含有金属资源
D.生活中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不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海洋中的资源;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根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进行分析,即可正确解答.
【解答】解:A、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性自然资源,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故A不适合;
B、充分燃烧简单点说就是在助燃剂充分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燃烧反应,这时燃烧物一般都达到大的氧化值.如碳的充分燃烧就是得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得到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故不充分燃烧既浪费燃料,也可造成环境污染.故B适合;
C、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故C不适合;
D、生活中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故D不适合.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1.除去如表所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锌和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氧化钙和碳酸钙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2HCl═NiCl2+H2↑②NiO+2HCl═NiCl2+H2O ③N iO2+4HCl═NiCl2+Cl2↑+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镍能与氯化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反应②和③都是复分解反应
C.NiCl2能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D.反应①、③中Ni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利用置换反应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来解题,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由方程式可知,镍能置换酸中的氢,说明镍的金属性排在氢前,所以一定能够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故对.
B、反应②是氧化镍与盐酸因交换成分有氯化镍和水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中有单质生成,不是复分解反应,错误;
C、氯化镍与氢氧化钠因交换成分有氢氧化镍沉淀和水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对;
D、①中有单质镍参加反应,镍的化合价一定改变;③中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反应物中镍的化合价为+4价,生成物中镍的化合价为+2价,也发生了改变,故对.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3.现有H、C、O、N、K、Ca六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①可作复合肥料的盐KNO3;②汽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CO2;
③可作建筑材料的碱Ca(OH)2;④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C2H5OH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①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其化学式为:KNO3.
②汽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碳酸,其化学式为:CO2.
③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
④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是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
故答案为:①KNO3;②CO2;③Ca(OH)2;④C2H5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14.如图是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象回答:
(1)温度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B=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