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一文的板书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槐乡五月》一文的板书设计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槐乡五月》一课开始时,走进课堂,在导入过程中,我故意板书成:五月槐乡。有眼尖的学生立即报告:“老师,您的课题写错了。”我转过身来,故作惊讶地说:“我写错了?”这时,大多数学生发现了问题,都纷纷说道:“是错了,是错了。”
待学生安静下来后,我看了看学生,说道:“错了就错了吧,唉,同学们,我看这一课题目也可以叫做‘五月槐乡’哎。”有的学生说:“不行,不行,书上是‘槐乡五月’,是不能改动的。”我反问:“他们有区别吗?‘五月’是写时间的词,‘槐乡’是写地点的词。放在前面,放在后面应该没有区别吧。”这下学生们不吭声了,我接着说:“你们沉默就表示赞同我的意见。既然没有区别,那就这样了,就写成‘五月槐乡’吧。”
有些学生还是不愿赞成我的主张,但是他们又拿不出证据来推翻我的观点。我趁机说道:“同学们,我们要有质疑的精神。凡事不要迷信,语文学习更是如此。你们看,我就觉得这篇课文还不如叫‘五月槐乡’,对不对?如果你们还不能反驳我,我们就这样定下课题了哦。”
这时,学生们不再叽叽喳喳的了,他们迅速阅读着,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正是我所要的效果: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对课文进行质疑。这时语文教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令人高兴的是,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渐渐地拥有这种精神,这个品质和习惯。
很快,学生们发现了问题,也抓住了实质,刘新锐首先向我发难:“老,老师,课文不,不能叫‘五月槐乡’。”这名学生性子急,说起话来有些口吃,把学生们逗得禁不住笑了起来。我也笑着问他:“你发现了什么吗?”还未等刘新锐开口,其他学生像是回过神来,纷纷将手举了起来,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证据。我说道:“我们还是把这个机会给刘新锐吧,请你慢慢说,好不好?”刘新锐赶忙说道:“在,在课文最后一段。”
我面朝大家,说道:“课文中怎么说的呢?”只听大家一齐念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现出赞许的神情。学生们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于是,我转过身,用板擦将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擦掉,边写课题,边说:“看来同学们是对的,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发现问题,也说明同学们不迷信,只有不迷信,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了。”
在学生明确课文写的是槐乡槐花盛开的时节的美丽景象之后,我趁热打铁,又抛出一个问题:那这篇课文是板书应该怎么设计呢?也就是说,课文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语句。课文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学生就又开始阅读课文,很快,有学生说是“总——分——总”,有学生说是“分——总”,双方争得不可开交。我笑着说:“很好,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那么到底是‘总——分——总’还是‘分——总’还是‘总——分’呢?”为了更加难度,我故意又增加了一点“总——分”结构。
很快,之见姚宇碟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分——总’。”“为什么?”“因为课文结尾总结说‘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里,课文先是写槐乡的槐花怎么飘香的,再写槐乡的孩子们。课文开头就写了‘五月,洋槐开花了。’这不就是分述吗?”见她讲得头头是道,同
学们不自觉地给她鼓起了掌。我笑着问其他同学:“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意见了?”大家都说同意姚宇碟同学的分析。
我说:“姚宇碟同学说得很好,这篇课文也只有四段文字,所以比较好分析,如果有更多的段落,我们就应该作更加细致的分析了。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槐乡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季节的。同学们先把课文读通顺,不会的地方做好记号。”
由于学生们课前做了预习,所以学起来很快的。我趁学生们认真读书的时候,在黑板上划了这样的表格:
槐乡五月
槐花飘香的季节感受槐乡孩子的季节感受
学生们在认真地读书,认真地勾划,认真地填写着。我在课堂上来回巡视着,孩子们做得很认真。我想起了我平时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学会自己读书,读懂课文并不难,只要用心去体会,没有什么会难倒我们的。
果然,没过多久,有速度快的学生就已经把表格填写得差不多了。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课文内容就以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槐乡五月
槐花飘香的季节感受槐乡孩子的季节感受
似瑞雪初降(总写)
美丽
诱人请吃槐花饭
热情好客
聪明能干
喜爱槐花
像玉雕的圆球(远看)送蒸过的干槐花
如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
(近看)
外加一小罐槐花新蜜小蜜蜂采走了香的粉小姑娘别着戴着
孩子们跨走了白槐花小小子装的拿的
学生们学得快,老师教得也轻松。语文教学就应该在于教给学生如何自己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确实,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写法,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