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辽宁省葫芦岛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课外拓展训练(一)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一中2017-2018学年
高二下课外拓展训练(一)试卷
一、客观题
1.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015年,围绕实体书店打造的多样化业态使书店变得更加时尚。
卖创意、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也使实体书店逐渐回暖。
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中国梦是强国梦。
强国梦既包括物质的富有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富有,强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这说明
A.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B.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是一样的
C.文化决定经济
D.综合国力的竞争仅仅是文化的竞争
4.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回首三十多年来的神州大地,许多人远离故乡,漂泊打拼于异地他乡,乡愁何寄?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
由此可见①乡愁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③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
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
这说明
①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②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
个别“偶像”演员也身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
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非常重要
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如今,学校髙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因为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
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决定学生的命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情绪愤怒、暴躁,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
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②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③健康的汽车文化能提升驾驶员行车素养
④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0.近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其精良细腻的制作,鲜活明亮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平冤昭雪,匡扶正义的主旋律故事赢得众口称赞。
《琅琊榜》以独特的水墨素描之法、力图展现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精美画面,剧中的景致、服饰、礼仪,皆成为流动和行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尽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主要因素
②文化融合需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③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④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
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
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12.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起来的。
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奏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文化
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A.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丰富性、文化创新与发展
B.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
C.先进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
D.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14.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
假如让你写一篇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下论文,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拒绝融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和平共处、文化渗透、扩大文化影响力
C.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5.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曾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今天,“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这表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是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教育
D.政治活动
16.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
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丝绸之路是人类最早的洲际文化交流尝试。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同沿线国家携手,共同振兴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重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丝绸之路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丝绸之路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可以消除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国内跳到国外,广场健身操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在全国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新国标”,并按照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广场健身操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国家对文化活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我国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
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有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20.我国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从文化角度看,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基于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D.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21.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一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2.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
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3.人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人们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的根本途径是
A.文化环境
B.交往方式
C.思维活动
D.社会实践
24.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D.克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的东西
25.“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
地处华东水乡的吴越文化和处于内陆山寨的滇黔文化,虽然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说明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征明显
D.在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26.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汉字②史学典籍③京剧④国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7.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使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做到不失本色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8.“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 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9.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材料说明
①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③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0.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锻造出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拼搏进取、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撑。
可见,抗战精神
①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②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是我们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④指明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主观题
31.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但是,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让国人“根本停不下来”,一些不多的闲暇时间,也都给了互联网社交或娱乐。
据2014年公布的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书数量是4.4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以色列64本。
泱泱大国,拥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空飘荡着的书香气息竟如此稀薄。
材料二: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读书予以倡导,这对全民族来说,着实是一件幸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建设“书香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12分)
32.材料一:《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其身心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守则必须及时修订。
材料二: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达成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
该《守则》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版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深受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版《守则》的修订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6分)
(2)新版《守则》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10分)
33.面对风起云涌的新技术浪湖,素有“枪打出头鸟”的中国如何培植“创客文化”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
从上一辈“言必称希腊”到改革开放时代“口必曰西方”,20世纪的中国“挨打”“挨饿”,21世纪的当下变成了“挨骂”…归根结底,缺乏了中国气派,中国风骨。
只有立足于伟大的时代,哺育民族的精神积淀,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大浪淘沙,践行核心价值增强精神定力,勇敢地在世界舞台上说“中国话”,传递“中国声音”。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人在培植“创客文化”过程中怎样才能彰显中国气派?(12分)
参考答案
1-5 BDADA 6-10 CCABD 11-15 CBBDA 16-20 BADDB 21-25 ABDAC 26-30 BBBAA
31.
32.略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