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摘要:渝东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革命遗址较多,特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九项特色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渝东南;特色旅游;SWOT;对策
渝东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位于湘、鄂、黔三省之间。
深处武陵山腹地,总面积1.69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2%。
森林覆盖率为26%。
总人口有29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183万,占总人口的62%[1]。
为土家族和苗族集聚区域。
人均GDP近几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经济保证。
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民族风情、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渝东南特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特色旅游的内涵
旅游,其生命在于特色。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特色旅游做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目前,对特色旅游具有权威性的界定的有:辽宁师范大学的贾玉云教授在《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兼论大连特色旅游》一文中提出特色旅游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条件或民族特色,面向特定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形式[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建明教授在《安徽特色旅游的资源基础与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特色旅游是指除了传统观光旅游之外还拥有特殊目的的旅游的总称[3]。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是由于参与者的旅游需求不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使旅游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它或植根于一定地域的古迹建筑,特殊的气候、环境,或依赖于特有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事件。
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带有自身独特之处,有些旅游活动强调或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以追求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有些旅游则只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以满足部分旅游者的特殊需要。
综合以上分析,特色旅游的含义是依托一定的特色资源,满足游客特殊旅游需求的旅游的总称。
二、渝东南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4]
1.优势
⑴资源优势
渝东南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革命遗址较多。
在重庆市市政府2007
年5月25日首批公布的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渝东南地区有16项,占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数的25.8%[5]。
红色旅游景点据不完全统计达46处[6],为发展渝东南的特色旅游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表1)
⑵区位优势
渝怀铁路的开通使得渝东南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渝怀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铁路修通后,沿线各种旅游资源得以深层次、高品质地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新的旅游环线,使沿线各族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快脱贫致富。
在区域组合上,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张家界、武陵源和武隆的仙女山、芙蓉洞的中间,有望乘风借势,通过逐步融入区域旅游热线与其它旅游地区取得联系并相互促进。
2.劣势
⑴资金投入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
尽管渝怀铁路的开通对渝东南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深处武陵山区,交通、政策、意识等的限制使渝东南片区并没有摘掉“国贫县”的帽子。
就目前而言,地方财政由于实行分税制后,勉强维持行政人员工资开支,有限的财务用来保证农业投入的重点建设,基本上没有资金来投入旅游开发,所以,旅游业发展面临资金投入的问题。
致使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吸引更多游客。
⑵旅游人才缺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渝东南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在黔江首届旅游人才招聘会上,到场招聘的旅行社都没有招到符合条件的旅游专业人才,其中持有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仅1人到场应聘[7]。
而从事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及服务人员绝大部分为当地的居民,他们中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整个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当低。
⑶各区县各自为政,缺乏协作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品的联合打造,牵扯到各区县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因此各区县各自为政,恶性竞争。
这对发展精品旅游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且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机遇
在政策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尤其是重庆作为西部的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同时,渝东南又是重庆唯一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无论是国家还是重庆都对渝东南政策倾斜。
在规划上,首先,重庆旅游局在近几年提出的重庆旅游的空间布局中,拟构建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旅游区、山城都市及近郊旅游区、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区三大板块,第三板块位于渝东南地区;其次,重庆市正在大力推动三大经济区的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渝东南民族地区被纳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再次,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开的建设“一圈两翼”渝东南片区专题会议中提出,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民俗生态旅游带等的规划,为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8]。
4.威胁
区内外旅游开发的火爆,使渝东南民族地区处于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格局之中,面临被周边同类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的替代。
由于渝东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且远离经济发达的主城区,区域市场营销受到较大制约。
对于长江三峡和张家界的过境客源市场,渝东南地区的民族风情类旅游比不上湘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乌江画廊的山、水、峡谷风光与大、小三峡的部分旅游特色有所重叠。
对于重庆主城区这一大尺度旅游行为的目标市场,游客大多选择交通便利、高密度、高级别的旅游景点玩耍,因此,低品味的旅游景点难以纳入由张家界、长江三峡、重庆都市这些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景区所构成的旅游热线[9]。
这些都无疑加大了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难度。
因此,发展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业要从特色上着手。
三、对策及建议
1.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景区
先期应重点建设小南海、龚滩古镇、桃花源、西驼古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洪安边城、龙潭古镇等。
精品景区的重点打造,自然带动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
如小南海、桃花源的科考;古镇、边城的民族民俗风情体验;国家森林公园的休闲度假等,最终形成区域旅游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2.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
如在土家寨可以让游人扮演新娘,亲身体会“哭嫁”的风俗;游人可亲手编织一块属于自己的美丽的“西兰卡普”来装点旅程;还有苗家的刺绣、蜡染、节日等都可以开发成体验性质的旅游产品。
这样,不仅将旅游产品卖出去,提高了经济收入,对民族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渝东南地区开放度较低,五区县尚无一家知名中外旅游企业落户,这既有偏居一隅,高山闭塞的客观原因,也有开放意识不强,自我宣传不够,内引外联不力的主观原因。
渝东南地区应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
目前,渝东南地区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尤其是土家族、苗族导游。
应积极争取人事部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支持,免费举办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训班。
选拔资助35岁以下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旅游人才,脱产到高校参加学历教育。
定向资助渝东南边远贫困山区大学生,毕业后为家乡旅游业服务。
5.加强区域协作
在区内成立由各区县主要领导参与的旅游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区际之间应主动与张家界、长江三峡、重庆主城区的地方政府及旅行社进行有效沟通,采取与区域外旅游热点间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促销联手、管理协调,逐步把区域内旅游精品有机融入到大区域的旅游热线之中,与其它景点实现联动并相互促进。
6.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发展旅游
渝东南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民族地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扶贫政策、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及发展政策等优惠政策,认真探讨如何与区域旅游业接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政策、资金,争取得到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及其它专项资金的投入。
7.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
可在秀山与湖南交界的地方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苗族文化村[10]。
在村
中开办苗族班,可聘请当地的资深老人担任传授者,让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对土家族的“口传文化”也要进行重点保护,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口传文化”整理,让土家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8.提高宣传力度,推出旅游产品品牌形象
区内外旅游业的火爆兴起,无疑对渝东南地区发展旅游业形成挑战,因此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业应推出自己特色产品品牌形象。
如可将旅游产品定为:西兰卡普——锦上添花;油茶汤——四季神汤;刺绣、蜡染——锦绣千层等。
然后通过编制一批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光盘,利用多种媒体或互联网扩大宣传,也可以利用巡回展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9.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11]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把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
要通过加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社区居民参与及环境保护教育,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还要通过行政、法规、教育等手段的组合运用,有效规范开发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12],尽力减少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及文化环境的冲击,永葆该区域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谋求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黔江地委宣传部编.黔江地区[M].重庆出版社,1996:26~27
[2] 贾云玉、谢春山等.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金建明.安徽特色旅游的资源基础与发展前景分析[J],2007
[4] 杨振之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42~144
[5] 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EB/OL].
[6] 项福库、周绍东等.对开发渝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6
[7] 黔江首届旅游人才招聘会昨举行.重庆市黔江政府网.[EB/OL].
[8] 渝东南地区发展确定三大定位.新华网,2007
[9] 张述林、毛长义等.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J].重庆
文理学院学报,2006
[10] 王山河、陈永等.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功能定位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11] D.Pearce.Tourist Development.Longman,1989
[12] 鄢志武编.旅游资源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