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八上课本P69—74)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1、概况: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帮助下于广州创办;原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目的:创建国民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
3、性质:国共合作后的一所革命军校。
4、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注意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培养。
5、意义(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1、时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
2、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后打张作霖(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3、经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4、胜利的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广大北伐官兵英勇奋战;战略方针的正确。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上课本P75—84)
一、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的由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井冈山根据地:1、建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意义:它的开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长征的根本原因:中共“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直接原因: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失败。
2、时间:1934、10;江西瑞金(或中央革命根据地)—1936、10;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遵义会议(1935、1):确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稚到成熟转变的会议。
4、长征中的大事件: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5、长征经过的大山、大河、省份(结合《长征》):①大山:五岭山、乌蒙山、岷山、夹金山、六盘山。
②大河: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③省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陕西、甘肃。
6、结果:1936、10,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7、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8、长征精神:①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⑤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附:红军为何选择自然条件恶劣的战线行军呢?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八上课本P85—90)
一、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耻辱)——开始了局部抗战:1、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驻军北大营,攻占沈阳城;2、政策: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张学良撤军到山海关以内。
3、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人民成为亡国奴。
二、西安事变:1、内容: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宣布“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为代表到西安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张、杨表现出的精神: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
3、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
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附:张、杨发动“兵谏”的主要出发点是什么?西安事变能得以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出发点是争取中华民族的存亡。
主要原因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八上课本P91—96)
一、卢沟桥事变(1937、7、7),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二、南京大屠杀(1937、12)——屠杀中国人民30万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八上课本P97—102)
一、台儿庄战役:1、指挥者;李宗仁(也是徐州会战的指挥者);2、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的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1、指挥者:彭德怀;2、战场: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3、意义: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1、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2、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图》3、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八上课本P103—107)
一、中共七大的召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1、时间:1945、4。
2、内容:A、毛泽东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B、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统一、富强的新中国;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D、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意义: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1、时间:1945年8月15日,2、原因:A、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B、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C、各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援助。
3、意义:A、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八上课本P112—116)
一、重庆谈判:1、蒋介石要谈判的原因:主要是为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为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毛泽东去谈判说明的问题:说明中共是真心谋求和平的,是一贯代表人民利益的。
4、谈判的焦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5、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了避免内战,在和平、统一、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对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时间: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解放军的应对方法: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八上课本P117—122)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时间:1947、6。
2、背景:解放战争一年以来,在我军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和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进行全国性的进攻条件也具备了,
3、主力军: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主力军。
4、意义:揭开
了人民解放军进入全国性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上课本P123—129)
一、三大战役(1948、9—1949、1):
1、辽沈战役:A、指挥者:林彪、罗荣桓;B、战术:采取了“关门打狗”(门指锦州);C、结果:歼灭了敌军47万多。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A、指挥者: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等;B、战术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C、结果:歼灭敌军55万多(最多的一次,以少胜多),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长江以南各省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A、指挥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B、战术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C、结果: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这场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多,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1、概况:1949、4月21日,在长江以北,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2、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它的胜利,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在国民党方面:第一、由于国民党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治上不得人心;第二、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所导致的严重政治危机,使它处于空前孤立的状态;第三、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2、在共产党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极大支持;第二、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和战略战术;第三、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第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持前线。
第六单元中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㈠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八上课本P32)1、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
国内激起一部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潮,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张謇,清末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大生纱厂,后来逐步发展为一家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
社会生活的变迁(八上课本P54—58)
一、照相:19世纪30年代在西方国家诞生;19世纪40年代后才传入中国;
二、电影: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
2、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京剧,谭鑫培演的。
三、1912年,孙中山颁布剪辫令:改“大人”,“老爷”称呼为“先生”、“君”。
四、服饰:由以前的长马褂等变为西服(正式场合首选用服);中山装(孙中山结合中式与西式服装创制);旗袍。
㈡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近代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
1、詹天佑设计并建筑了京张铁路——这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筑的第一铁路;
2、候德榜;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即“候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3、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批判封建礼教)。
将反封建的革命与新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4、聂耳:谱曲了《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也是我国的国歌。
5、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6、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举办画展,资助抗战。
(画马出名——《愚公移山》和《奔马图》)
二、教育近代化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2、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3、京师大学堂(今天的北京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三、《申报》(19世纪70年代)——近代中国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四、商务印书馆(1897年)——近代中国最大规模的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