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课标: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 ①提出: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过渡时期(社会主 经济恢复:(1949-1952) 义建设起步时期) 工业化:(1953-1957)(一五计划) (1949-1956) 三大改造:(1953-1956)
中共八大(1956) 十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成功的探索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 失误 大跃进(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文革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两个凡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 口”)
二、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三、1985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知识密集) 五、浦东的开发开放(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六、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七、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知识归纳: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 ■
■ ■
土地改革: 1949—1952(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农民私有——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家庭承包责任制:1978(集体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要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4、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 5、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6、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课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政治路线: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⑤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课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 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农村:1978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高度集中)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由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 B分配方式: 由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由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C管理方式:
2、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1984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 ①管理体制:
②目标确立: 十四大(1992)
③理论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十五大(1997)
④体系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2、意义: ①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②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达到小康水平。
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 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省)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意义:私有——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中共八大(1956)(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4、1958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①内容②实质:“左倾” 错误③评价: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 5、1958大跃进(大办农业和工业、大练钢铁)①片面追 段 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不顾质量)②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③影响人民生活④破坏环 境 6、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3中共八大1956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51958大跃进大办农业和工业大练钢铁片面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不顾质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环6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课标: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 ①提出: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过渡时期(社会主 经济恢复:(1949-1952) 义建设起步时期) 工业化:(1953-1957)(一五计划) (1949-1956) 三大改造:(1953-1956)
中共八大(1956) 十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成功的探索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 失误 大跃进(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文革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两个凡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 口”)
二、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三、1985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知识密集) 五、浦东的开发开放(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六、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七、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知识归纳: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 ■
■ ■
土地改革: 1949—1952(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农民私有——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家庭承包责任制:1978(集体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要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4、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 5、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6、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课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政治路线: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⑤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课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 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农村:1978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高度集中)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由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 B分配方式: 由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由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C管理方式:
2、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1984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 ①管理体制:
②目标确立: 十四大(1992)
③理论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十五大(1997)
④体系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2、意义: ①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②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达到小康水平。
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 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省)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意义:私有——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中共八大(1956)(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4、1958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①内容②实质:“左倾” 错误③评价: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 5、1958大跃进(大办农业和工业、大练钢铁)①片面追 段 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不顾质量)②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③影响人民生活④破坏环 境 6、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3中共八大1956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51958大跃进大办农业和工业大练钢铁片面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不顾质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环6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