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提防(dī)炫耀(xuàn)模样(mú)惩恶扬善(chěng)
B.贮藏(zhù)刊载(zǎi)刹那(chà)高屋建瓴(líng)
C.步骤(zhòu)允许(rǔn)哺育(bǔ)自给自足(jǐ)
D.氛围(fân)妥帖(tiē)笨拙(zhuō)断壁残垣(yuán)
2.下列词语中有别字的一项是()
A、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愁莫展。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其次要长期坚持阅读训练,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C、放眼世界,我们发现其他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莫言认为:创作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人物栩栩如生、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别具匠心的文学作品。
3.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无误的一项()
A.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洞庭湖,尽收眼底。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真实写照。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北京地铁票价要涨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票价将要涨多少?阶段性票价标准将如何实施?D.每年春节,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依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撰的,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就选自《左传》。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辞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均选自《战国策》。
C.《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公输》一文中的公输盘就是墨子的弟子之一。
D.《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均选自《孟子》。
5. 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力测试不涉及任何高中理化知识,而是主要考察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B.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重头戏。
C.随着黄浦江死猪事件的曝光,引起了人们对病死动物如何善后这个重要话题的热议。
D.最近,美国航天局公布了一张令全球震惊的图片:有“白色王国”之称的北极地区不再是灰白色,而是变成了绿色,荒芜之地居然长出了绿色植物。
6. 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讴歌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
C.《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桃花源记》《出师表》《醉翁亭记》《陋室铭》。
7. 下面对文学名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的情节出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从此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C.《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D.《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变得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8. 在下列不同场合里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
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
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
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9. 将下面语句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不断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②高尚的境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实践锤炼过程中养成的。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只有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才能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
⑤一个人追求真理、向往进步,并把这种追求和向往化为行动,精神境界就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A.⑤④①②③
B.②③④⑤①
C.③②⑤①④
D.④⑤③①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关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0.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 .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11.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 .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 .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 .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 .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 .第④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 .最⑤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知臣谨慎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共40分)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 夙夜忧叹 _____________ (2)今贼适疲于西 _____________ 1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18.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9~20题。(8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9.“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20.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三)背诵默写。 2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③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④ ,童稚携壶浆。(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⑤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⑥ 生亦我所欲, ,故不为苟得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⑨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 。”表现了思乡与忧国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苏轼《江城子》中的“ , , 。”抒发了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
(四)阅读文章,完成22~25题。(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