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百丈山记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
(选自新浪博客
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我见识过怪石嶙峋的张家界,浏览过风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西安这一带
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课内挖掘】
朱熹劝学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
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课外运用】
渠清如许
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作文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

你的勇气,是否来自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城市规划图呢?
你坚决地将发黄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焚烧掉这百年的耻辱。

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丹青,换成印刷考究的广告;你合上沉重的史书,转而品玩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所以,孩子们不知“孔融让梨”的典故,愈加骄纵,愈加顽劣。

你的取舍,是否源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
你仍然错了。

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

过分相信自我使你腐朽,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

渠清如许,我深爱的华夏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许,流淌依旧呢?
(选自百度文库高考满分作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控:临
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
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
D.不可殚.数殚:尽
解析:C项,焉:兼词,在这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
解析:A项,“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照。

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D项,“云”“响”,都是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诗集传序(节选)
朱熹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3.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亦刊.而去之刊:删改
B.则天子巡.守巡:巡视
C.以行黜陟.之典陟:罢免
D.乐而不过于淫.淫:放纵
解析:陟:提升、提拔。

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B.孔子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虽一时无法实现政治主张,但影响千秋万代。

C.《国风》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

D.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

解析:原文是: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答案:A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

(2)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

(3)这就是《诗经》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且所谓文者,务_为_有_补_于_世_而_已_矣_所_谓_辞_者_犹_器_之_有_刻_镂_绘_画_也_诚_使_巧_且_华_不_必_适_用_诚_使_适_用_亦_不_必_巧_且_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

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然容亦未可
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答案: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参考译文:
问:“那么诗用什么来进行教化呢?”
答:“诗是人心感于外物,弥补言语表达不足而产生的。

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有是有非。

只有圣人居于上位,感触无不纯正,他们的言语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

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过去周朝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平民百姓,人们的言语无不纯粹无疵,出于正道。

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

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谣,在帝王外出巡视时,也一定要各国献上,借以观察民风,以施行进退赏罚的常法。

自昭王、穆王以后,逐渐衰落;到了平王东迁,这事就被废弃不讲了。

孔子生在这个时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事,因此只有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除去反复,订正纷乱;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足取法、虽恶但不足为戒的作品,也加以删削,做到简明扼要,以传世久远,使学《诗经》的人根据这个本子,能够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学习好的,改正坏的。

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一时无法实现,但他的学说实已影响了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问:“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为什么这样不同呢?”
答:“我听说,凡《诗经》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是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

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欢乐而不流于沉湎,悲哀而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中的正经。

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的安定与动乱不同,人的贤与不贤也不一样,人们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

至于《雅》《颂》这类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

于是‘变雅’,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伤俗的作品,而被圣人所采用,他们那种忠厚仁善的内心,扬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企及。

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
问者点头称是,退了下去。

这时我正在编辑《诗集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放在篇首作为书的序言。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

三、创新语用
7.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30个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它们能将这些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树枝,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供植物吸收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

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整片森林乃至整个地球才能保持盎然的绿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菌能分解枯枝败叶,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地球的盎然绿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