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分类阅读议论文阅读-论点及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分类阅读议论文阅读-论点及论证
一、论点
交友之道
(1)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
《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
《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
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
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2)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3)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
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
”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
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
”(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
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
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4)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
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
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
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
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
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乐不思蜀,甚至误入歧途而执迷不悟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
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5)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
结友要结真友。
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
面友者,友而不心也。
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
交友就要交真友。
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
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
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
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6)交友要交优。
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1)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惋惜”。
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2)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刺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3)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4)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
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
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5)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
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
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
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6)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
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
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
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
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7)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二、论证方法
知止
张继高
(1)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
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
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
(2)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
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
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3)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
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
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
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4)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
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
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
”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5)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
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
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
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
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6)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
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
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7)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
“钱”“权”都是如此。
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
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
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本文(3)(4)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1)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
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2)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
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
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
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
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
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
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
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
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
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3)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
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
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
”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4)读书绝无止境。
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
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
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
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5)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
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练习(10分)
①小麦花大概是花期最短的花吧,它的一生只开五分钟。
然而,它结出的饱满而灿烂的果实,却人人都离不开它。
小麦花告诉我:花的价值不在于花期长短,而在于结出的果实。
②桂花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吧,它小小的花瓣被硕大的绿叶挡住,可它的醉人香气却飘出十里,沁人心脾。
桂花对我说:用香气芬芳整个世界,何必在乎体积。
③于是,我明白。
花期长的花不一定结果,艳丽妖娆的一般不香,香的往往不妖娆,又艳丽又香的往往有刺,既能结出果实又芳香迷人的花往往最平凡。
④真花不语,因为它耐得住生命的苍凉与寂寞。
尼采在时间的缝隙中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于是他独自坚守,在极度的孤寂中,独自面对人类的灵魂,让思想的火花在宁谧中绚烂绽放。
⑤白岩松也说:“好的长跑选手在刚开始时都不争第一。
”因为他们知道,目标是终点的胜利,而不是半途的喝彩。
于是,他静静心沉事业,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取悦大众,不以犀利狂放增加噱头,他只是沉着冷静以深刻的思想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绽放出温和而又持久的色彩。
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因为心中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才能在时间的横流中“一点无尘自有香”,默默为世人奉献自己如花的芬芳。
⑦千百年时间的荒野里,孔子不语,周游列国;苏武不语,牧羊守节;宏祖不语,翻山越岭;钱钟书不语,《管锥编》问世。
他们看破世间的嘈杂与繁芜,解除了世人给予的荣誉枷锁。
于是,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孤寂的阵营,在坚守着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情怀的道路上,和着清风明月,衣袂飘飘。
⑧人生正如一个缓慢而壮烈的花期,我们只需一心绽放,毋庸多语。
花落菩提深寂寂,惟有燃燒生命的寂静,才能让心灵的花瓣重落人间,漫逐落花随流水,戏舞晚风,醉撒红尘。
1.阅读全文,说题目“真花不语”的含义。
(3分)
2.第⑦小节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3.本文和链接材料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异同点。
(4分)
【链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一《鱼我所欲也》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引出中心论点,不同的是链接材料在论述了鱼和熊掌的关系后直接引出中心论点,而本文在论述了小麦花和桂花默默绽放之后还用地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