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特色
作者:温吉弟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第01期
摘要:清代大学者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著书者之笔”写就的文言笔记小说,聚风俗掌故、名士佚文、议论评点于一炉,从容着笔,摇曳多姿。

本文欲就语言风格、讽刺笔法、写作技巧诸方面,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艺术特色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以“著书者之笔”进行创作的典范文言笔记小说。

所谓“著书者之笔”,即以学者风格著小说。

纪昀曾在《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序》中写道:
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今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

从中可见“著书者之笔”的两大特征:一是“引今据古”,“博辨宏通”,有助于开拓眼界,充实学问,资助敏悟;二是尚质黜华,在风格上简淡妙远。

其实,《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
一、《阅微草堂笔记》中多考据文字
“其中每下一语,必溯本原,间及考证,无不确核。

”(《四库总目》卷一二○,子部,《风俗通义条》卷一二三,“杂说”案)如辨证山西太谷县之糊涂神祠为狐突祠音转之误;考定杨令公祠应在古北口内;论断大宛、乌孙、于阗不产方丈竹、青田核、芸香草之类;借扶乩问神形式,通过对《西游记》中一些官制的考察,论证《西游记》系明代人所著;记载新疆巴里坤、昌吉等地文物。

《滦阳续录》中关于对联源流的考索,《槐西杂志》中关于开通元宝钱的考证论述,均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有趣味的掌故。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中多学术议论,如比较汉、宋之学的优长短缺,评说宋儒的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之说,纵论儒、道、释之家的社会文化功能……皆为以精锐之笔说微妙之理,谈言微中,闻者足兴。

由于纪昀有意以学者的意趣著书,他笔下的狐鬼也往往博洽儒雅,富于书卷气。

如《槐西杂志》中写一个文雅的鬼与塾师谈论《孝经》,引证《吕氏春秋·审微篇》来评说今文古文之争。

《滦阳消夏录》中一位自称崔寅的鬼魅剖析易学源流,侃侃而谈,词致文雅。

《阅微
草堂笔》的运笔行文,处处闪烁着博学的眼光,渗透着深厚的学养。

盛时彦在《〈阅微草堂笔记〉跋》中说《阅微草堂笔记》“辨析名理,妙极精微;引据古义,具有根柢,则学问见焉”。

二、《阅微草堂笔记》的语言风格一如晋宋笔记小说,“简淡数言,自然妙远”
如《槐西杂志(三)》中有一篇:
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

跳赏间,闻树杪诵书声。

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

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

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

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

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此文虽篇幅短小,但融叙事、绘景、言谈于一炉,寥寥数语,其人其事其景,如在目前。

正如纪昀门人盛时彦于《〈姑妄听之〉跋》中所称道的“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鲁迅也认为《阅微草堂笔记》的叙述“雍容淡雅,天机盎然”。

这都是对纪昀的精彩写作艺术的高度中肯的评价。

三、《阅微草堂笔记》不乏高妙的讽刺笔法
早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儒林外史》的问世,被认为“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其实,继之而起的《阅微草堂笔记》同样善于以犀利之笔揭示社会人生中种种丑恶现象,极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笔法。

如《滦阳消夏录(四)》中一则的描写:
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

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

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

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

……
在百余字的描写中,显示出高妙的讽刺笔法,作者先以“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述其岸然君子之态,继而笔锋一转,仅用“片纸旋舞”之句,便使其大煞风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冷峻中显出了辛辣的嘲讽。

《如是我闻(三)》中有一段关于翰林某公的描写,更为精妙: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

某公自称平生俭素、雅不需此。

见其崖岸高峻,虽逡巡携归。

某公送兵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怒。

忽闻有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云。

不动声色的白描,将这位热衷讲学的某公的内心秘密和盘托出,其虚伪之情溢于言表,讽刺手法极为高妙。

四、《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技巧是多方面的,艺术上的成就不至于此,纪昀还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
首先,《阅微草堂笔记》成功地使用了不同的叙事角度,匠心独运地转换着作者、讲述者和评议者的位置,使文笔轮番出入于内外视角之间,显示了非常高的审美创造力。

如《滦阳消夏录(四)》中“廖姥”“三十而寡,誓不再适,依先太夫人修其身”一篇,纪昀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评议者。

《阅微草堂笔记》多以“×××言”来讲述故事,展开叙述、描写、议论等。

此种手法的运用,无疑增强了故事的真实可信性。

其次,《阅微草堂笔记》往往于篇之终结发抒议论,或出己言,或引他言,收到了“卒章见其志”的效果。

如《滦阳消夏录(四)》中关于献县县令断“村民为雷击”案一篇,文末作者议论道:“此令可谓明察矣。

”又《槐西杂志(三)》中“崔庄多枣”篇末议论:“苏东坡《范增论》曰:‘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这种议论往往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再次,《阅微草堂笔记》“发乎情,止乎礼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许多故事看似相同或相近,但却起到了层层诱导、反复陈说的作用,因而多趣而增加诱惑力。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显露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的某种意识流的意味。

如《如是我闻(四)》中记翰林院一位官员叙述自己从征伊犁被创后的感觉:
被创时,绝无痛处,但忽如沉睡,既而渐有直觉,则魂已离体,……倏念及子幼家贫,酸彻心骨,便觉深如一叶,随风漾漾欲飞。

倏念及虚死不甘,誓为厉鬼杀敌贼,即觉身如铁柱,风不能摇。

徘徊伫立间,方欲直上山颠,望敌兵所在;俄如梦醒,已僵卧战血中矣。

此处描写人处于生死边缘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与现代意识流手法颇有相似之处。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聚风俗掌故、名士佚文、议论评点于一炉,从容着笔,摇曳多姿,为文言笔记小说之冠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王渭清.《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J].语文学习,1981,(01).
[4]邵海清.评《阅微草堂笔记》[J].浙江学刊,1982,(01).
[5]王镇远.纪昀和他的《阅微草堂笔记》[J].书林,1982,(01).
[6]刘如瑛.阅微草堂笔记简论[J].扬州师院学报,1982,(02).
[7]朱世英.论《阅微草堂笔记》之“长”[J].文学遗产,1983,(01).
[8]姚莽.《阅微草堂笔记》艺术成就初探[J].北方论丛,1985,(04).
[9]徐光辉.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小说观[J].湘潭大学学报(增刊),1987,(03).
[10]詹幼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J].文史知识,1988,(03).
(温吉弟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温集初中 741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