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及评分标准
1.(2分)兵器 (1分) 限制 (1分) 2.(2分) 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 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3.(4分) (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 叛他 4.(2分)得道(1分) 天下顺之(1分)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论——本论——结论
读文读自己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 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 什么?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 3.你已熟悉了文本,字里行间中你发现了什 么?感悟到了什么?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文章首先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的道理。接着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 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 普遍意义。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 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人和”, 就是文中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 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
我 的 课 堂 我 做 主
“我”朝气蓬勃 “我”魅力四射 “我”的名字叫热情 “我”的名字叫投入
做 最 好 的 自 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八课
助学资料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的主张。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述战 争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
(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
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
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品味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 的命运。
品味探究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 米粟多,委而去之……
五、品析本文的论证语言:
先看下面的两个句子: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结:(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
辨读积累 作“的”讲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作“代词”讲 夫环而攻之。 作动词讲 寡助之至。
辨读积累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 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姓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革古义:甲衣, 今义:去了毛并且加工过的兽皮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一、介绍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 孟”并称,被尊为“亚圣”。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 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 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 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中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 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 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三)、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四)、重点句子翻译:
名句我积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读文读自己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 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 什么?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
3.你已熟悉了文本,字里行间中你发现了什 么?感悟到了什么?
直 击 中 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课堂擂台赛
词汇大闯关
池 兵革 郭
A
课堂擂台赛
词汇大闯关
畔 域 委
B
课堂擂台赛
词汇大闯关
人和 至 天时
C
课堂擂台赛
词汇大闯关
道 亲戚 去
D
(一)、把握下面的词语: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作动词 6、域民 巩固 7、固国 威慑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到 他,指寡助之君 10、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一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 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少。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这些都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 有很强说服力。
助学资料3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直 击 中 考
(济南市中考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可以是对本堂课的反思与评 判,也可以是对孟子的思想的解 读和评价,还可以是自己受到的 启示。
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 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 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书” 。
助学资料2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 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话题一——话题二
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激情诵读,个性张扬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读出韵味,读好虚词 之 也 矣 3读出情感,读好关键词“不”
4读出气势,感受思想
听记积累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郭”为外城。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 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 “道” :即施行“仁政”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通“叛”,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