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江南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州市江南新城城市设计
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处北纬23º39´~25º10´;东经110º34´~112º03´之间,北部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相连,东部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肇庆市(怀集县、封开县)接壤,西北部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荔浦县)交界、西部和南部与梧州市(蒙山县、藤县、苍梧县)毗邻。
辖八步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
国道207线、323线与省道20161、20031越境而过。
市区(八步区)位于贺州市境内中部偏东,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565公里,距广州407公里,距桂林210公里,距梧州口岸机场150多公里。
贺州江南新城位于贺州市市区西南部,占地约416公顷。
本次规划的范围:北起贺江,南至贺州水泥厂,东起新兴路,西至沙田河。
贺江从基地北侧边缘由西向东流过,江南新城基地海拔104.6-113.2米之间,为东侧为大钟山公园,海拔为362.9米(相对高差为250米左右),南面有群山,最高峰金子山海拔为380米左右,规划区南方背景为大桂山。
二、场地自然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贺州境内属南岭山地丘陵区,自东北边缘至西南端,山岭连绵,层峦迭峰。
中南部多属崇山峻岭,为大桂山横截,把全市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在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形成贺江大谷地。
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原盆地很小。
贺州江南新城,为侵蚀剥削堆积地貌,沿贺江两岸形成冲积河滩阶地,四周为低山重丘陵地貌。
阶地平均海拨标高在104.6-113.2米之间,在规划区东南角有羊角山,两山丘海拨标高在181-200米之间,相对高差80-100米左右,沿贺江两岸主要为菜地及稻田,地形较为平坦。
二)气候条件
贺州市位于北回归线稍北,属亚热地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丰沛,夏季炎热,东有霜雪,四级分明。
年平均气温19.9℃,一月份平均气温9.5℃;七月份平均气温28.6℃,无霜期300~329天。
市区风向以东、西为盛行风向。
大部分地区有霜冻,但霜期不长,无霜期320天左右,极少有雪,适宜农作物生长。
贺州市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距南海距离不到300公里,受海洋气候影响显著。
因北有南岭天然屏障,大陆气候影响相对减弱,故气候湿润多雨,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8.3℃。
降雨量1513毫米,最大日雨量为301.7毫米,雨季为4月中旬一9月上旬,其中4月一6月较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46%。
多年平均蒸发量1575,3毫米,多年平均风速1.7米/秒,市区主导风为东风和西风。
流域内的较大洪水,大多数由锋面雨造成,而较大区域内同时发生暴雨又是产生洪水的主要原因。
贺州地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579mm,年最大蒸发量1900.3mm,年最小蒸发量1209.6mm。
全年内蒸发量七月份最大,二月份最小。
平原蒸发量大,山区蒸发量小。
三)工程、水文地质
贺州地质构造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多旋回强烈的构造运动,二是不同构造形迹并存。
区内经向与纬向构造形迹最是鲜明:下古生界主要是一系列东西向强烈褶皱和断裂,上古生界主要是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由于不同体系构造运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东西向构造常显示向南突出的弧形,南北向构造形迹又形成向东或向南突出的弧形。
江南新城至昭平一带寒武系底层构成的许多东西向背斜或斜轴线都有明显地扭曲,而富川一带泥盆、石炭系底层构成地南北向褶皱和断裂线都向西突出,八步区一带泥盆、石炭系地层组成地背向斜和主干断裂线则向东突出呈弧形。
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贺州市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
贺江属西江水系一级支流。
贺江流经富川、钟山、贺州市,境内长320千米,流域面积90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4.4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大宁河、里松河和东安河。
市区以上贺江流域集雨面积2473KM2,市区内河段长9公里。
市区内有6条小河及排涝沟,洪涝水经市区排入贺江。
市区承纳周边的集雨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贺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受季候风及太平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日多,强度大,雨热同季,流域内出现的较大洪水,大多数由锋面雨、台风雨造成。
而较大区域同时发生暴雨是形成洪水的主要原因。
贺江流域洪水一般持续1—3天,过程尖瘦,呈山区河流特性。
贺州市区的内涝则多数是由外江洪水顶托、自然排泄不畅造成。
2002年贺江平均水位101.35米,最底水位100.88米。
根据贺州市防讯抗旱指挥部文件,贺江以104米作为警戒水位,106米作为危险水位( 20年一遇),106.58作为危险水位(50年一遇)。
三、场地的建设条件
一)建设的现状条件
规划区散落着上寨、曾屋、大薛屋、新屋等村民小组,村民的房屋为不同的年代所建,房屋质量相差较大,砖木结构的较多,近年来新建的三、四层楼房均为砖混结构。
靠新兴路有部分公共建筑,主要为贺州农行、市商业总公司、市新华书店、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204
队、城南派出所、市第二高级中学。
目前需要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建筑面积约为20.1万平方米,村民户数1300户,约4500人。
二)现状用地平衡表
四、优势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2、山、水相依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环境。
3、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
4、相对独立的城市用地分布
5、独具特色的地域人文气围
二)不利的因素
1、场地易受河流和山洪的侵袭。
2、建设用地绝大部分为菜地与稻田,且有近8个组的村民拆迁安置,其征地拆迁、安置
工作任务繁重。
3、此地尚属城市建设的“荒区”,虽然供电,供水、通讯可就近引入,但前期基础设施
建设工程量仍然巨大。
第二章规划背景、指导思想与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政治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贺州撤县设市、撤地设市以来,贺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加快贺州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强贺州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
江南新城的开发将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二)空间背景。
适应城市扩容提质,实施“南移北拓”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江南新城、发展新区的重大空间转移。
三)社会背景。
建设贺江风光带,治理贺江,挖掘贺州历史文化,创造具有贺州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再现贺州风情的重大尝试。
四)经济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加入WTO、市场化进程加快。
江南新城的开发将坚持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基础建设,通过土地开发与项目建设的市场运作,筹集资金,分期开发。
二、规划指导思想
一)认真研究新一轮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新称及周边地段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的项目等,落实其宏观控制要求,以土地使用为主,以控制综合环境质量为重点,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具体控制,以指导下阶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工程设计。
二)立足于贺州市情,根据所处区位与气候特点,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运行的经济性,以及规划的弹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地形、日照、自然采光、通风防晒等因素,合理利用与改造贺江水面,塑造生态型新城。
三)营造弘扬地域文化的场所,以人为本,注重江南新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塑造,显山露水,山水交融,挖掘贺州历史文化,构筑与展示贺江滨水景观带与贺州风情街整体美、特色美,形成具有贺江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与环境品质。
四)认真研究江南新城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从山地的特定条件出发,将河流、道路、建筑结合地形有机的组织起来,显现生动和谐、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与良好的天际轮廓线。
三、规划依据
1、《城市规划法》(1990.4.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9.3)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1995.6.8)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3-93)
5、《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6、国家及广西省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7、江南新城规划设计条件及要求(贺州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2003.11)
8、地形图
第三章江南新城定位、功能分区与总体构思
一、江南新城定位与发展目标
贺州江南新城是以集居住、商贸、文化、体育、会展、金融、教育为主,兼顾旅游服务综合性的贺州新城。
二、规划理念
一)塑造“山、水、城、绿”花园式江南新城
人徜徉于城市之中,城市亲融在自然山水之间。
对城市生态的注重就是对人类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的尊重。
贺江与江南新城内外的山丘、植被是本区可贵的生态资源,为了让社区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方案以贺江和大钟山、羊角山及周边群山作为生态环境、山水风情塑造的纽带,结合道路、广场、山丘、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的组织,达到山-水-城的交融,促进生态型现代城市社区的形成。
二)营造弘扬地域文化的场所
贺州的山与水养育了这片活土,赋于其勃勃生机与悠远的回忆。
千年历史的积淀将托出二十一世纪贺州崭新的城市文明,并在贺州江南新城的砖石上烙上本土的痕迹。
重视发掘贺州特质环境的人文内涵,营造体现繁华的商业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延续历史脉络的场所。
三)构筑多彩的城市生活舞台
江南新城的设计将改变以往城市新区缺乏活力的现象,力求创造一个集旅游、生活、娱乐、休闲购物、餐饮等为一体的公共生活空间。
使新城成为贺州的窗口与舞台,展现贺州特有的文化与内涵,展现贺州人现代、富有朝气的生活。
四)显现生动和谐,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形象
城市空间的意象特征不仅是一种标新立异的魅力展现,它反映了一种有条件的存在,更体现出一种历史性与世界性。
创造优良的整体城市意象,形成独具特色、整体和谐的城市空间形象;塑造生动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与舒适的驻留场所,组织连续的步行系统和尺度宜人的空间。
使江南新城成为贺州标志性的区域。
三、江南新城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一)规划结构
贺州江南新城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三带、三片、四区、六中心”。
一轴:
即以光明大道为主体的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是贺州江南新城的城市景观主轴,红线控制100米,其中道路红线50米,道路两侧各有25米绿化带。
在此主轴线两侧分布有核心公建区,批发市场区和专业中心区。
主要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娱乐中心、商务中心、汽车站、特色市场、体育中心和会展中心,并在平行于轴线设置步行街,将火车站广场与贺江边娱乐广场有机的联系起来。
三带:
即滨江休闲景观带、新城人文景观带、快速路景观带。
滨江休闲景观带:即贯穿江南新城北侧的贺江山水生态走廊,是一条公共休闲生活带和景观廊道,也是旅游者的旅游走廊,同时又是突出自然生态特征的空间轴线,是贺州江南新城的绿色通道。
新城人文景观带:由大钟山向西通过居住片区、商业步行街、中央商务区、文化艺术中心,最后到达贺江边。
总长约为1500米。
是风情、风俗、历史文化展示的精华所在快速路景观带:对新城区来讲,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开发的成败,迅捷便利的交通不仅使新城与外界联系方便,对于内部子系统的交流也是有利的。
因此,流线型的道路景观形式不仅是美学上的要求,也是实际功能的体现。
南环快速路在新城内总长约为2800米,红线宽度控制80米,其中路面50米,两侧各控制15米绿化带。
根据其交通特殊性,新城主要从交通尺度来考虑景观要素的布置。
形成大尺度,有节奏性的城市景观带。
三片:
主要为三个居住片区,包括东北居住片区、东南居住片区、西北居住片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76.0公顷(不包括道路面积),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8.3%。
东北居住片区24.8公顷、东南居住片区20.4公顷、西北居住片区30.8公顷。
四区:
即核心公建区,批发市场区、专业中心区和大学园区。
核心公建区:主要为光明大桥周边的区域,是江南新城标志性的核心公建区,是城市公共生活与城市景观形象的焦点所在。
主要包括以19层标志性综合建筑为主体的中央商务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书城、娱乐中心和步行街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47.4公顷(包括道路面积),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5.6%。
批发市场区:位于规划区的中南部。
批发市场区结合汽车站的开发,利用其周边交通的便利性,布置特色批发市场,其中,光明大道以东有物流中心、农机批发市场,光明大道以西有家具、服装、药材等批发市场。
总用地面积约为69.4公顷(包括道路面积),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22.9%。
专业中心区:位于规划区南部,在光明大道东部布置会展中心,在光明大道西部布置体育中心。
总用地面积约为55.4公顷(包括道路面积),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8.3%。
大学园区:位于光明大道西侧、南环路南面,结合体育中心布置大学园区。
总用地面积(包括道路面积)约101公顷,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26.5%。
六中心:
从光明大道向南依次为文化艺术中心、娱乐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汽车站)、会展中心、体育中心。
四、城市设计框架
城市设计以人、自然与建筑有机融合为主旨进行建设。
规划利用贺州江南新城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通过建筑的合理布置,达到山、水、建筑共融的目的。
核心区位于新城中部,以19层综合大楼作为标志性建筑与制高点,成为江南新城的视线焦点与视觉景观控制中心,两侧水平展开,略有起伏,前景为贺江及滨水景观带,背景为大钟山公园的重叠山峦,构筑富于变化,起伏错落的优美天际轮廓线与城市形象,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
一)新城广场空间
由中央商务区形成的城市开放绿化广场空间,环以19层综合标志性大楼、商务楼、商业街区和文化建筑是中心区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意象表征。
在自然景观贯融于人工建筑之间的同时,亦提供了良好的建筑空间展示面。
新城广场周边外围环以办公与商务高层建筑带。
同时沿光明大道以层数较低、造型丰富、与人亲和的商业与文化步行街,形成以开放空间为中心,展开梯度层次的建筑空间界面。
二)光明大道城市景观轴
光明大道以设置宽阔、优美的绿化带形成有特有的景观道路,建筑后退道路红线25米,“弓”型的线型为创造对景布置地标,形成生动多变的景观创造了条件。
在南环路和光明大道交叉口东设一入城标志。
沿光明大道两侧所形成的连续空间景观节点,形成了高强度不失高品质、繁华不失优雅、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新城人文景观轴
由大钟山向西通过居住片区、商业步行街、中央商务区、文化艺术中心,最后到达贺江边,总长约为1500米。
是风情、风俗、历史文化展示的精华所在
主要以开放绿化空间突出其自然生态和新城文化特征的城市空间人文轴线,东段由反映贺州文化的图腾柱、雕塑、小品和大片绿地、水面贯以系列广场序列,突出对自然的尊重,文化的继承。
西段以反映现代城市为主题的雕塑、小品、环境,配以宽阔、优美的绿化带,形成特有的景观人文轴。
建筑后退绿带8-15米,结合丰富标志建筑,形成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新城景观。
四)自然生态景观廊
是指沿贺江和周边群山、东西流经江南新城的山水景观生态复合廊道。
以八步桥头公园绿化开放空间为主体、并辅以水景与环艺设计,形成山水相依、植被丰富的城市生态景观廊。
形成以大片绿地、水面为主体,以休闲娱乐街等配套设施为辅的怡然宁静的休闲性开放区。
是一条沟通贺江景观线与大钟山景观线,以系列开放绿化空间突出其自然生态特征的空间轴线。
生态景观廊由大片绿地、山体、水面贯以系列广场序列。
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创造步移景移的景观变化效果,突出对自然的尊重,强化乔、灌、草、花绿化的生态群落组合,强调水体的整备利用,驳岸与滨河绿地的综合设计,尝试形成多种生物栖息、生存环境,组织沿线功能与水上活动。
五)竖向空间形态组织
1、规划将江南新城竖向空间形态的组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以避免城市开发中高层建筑布置无序,城市天际线单调,城市第五立面杂乱的问题再现。
2、江南新城竖向形态分作五个不同层面进行组织;以河流、街道、广场、大片绿地等开敞地作为城市的第一层面,3-4层建筑为第二层面,多层建筑为第三层面,小高层建筑为第四层面,而35M高度以上的少量地标建筑和自然山丘为第五层面,共同构造建筑西高东低,中高南北低、山高别墅区低的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城市竖向形态与城市肌理。
3、江南新城的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在光明大道和文苑路交叉口西南侧有组织地布局,其中布置一幢标志性19层建筑成为全区视线焦点与高空观赏中心景观的最佳鸟瞰点。
4、小高层住宅建筑在本区西面,结合多层和开发要求,点缀布置,宅为塑造街景、水景与丰富天际线创造可能。
5、控制引导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形态及屋顶绿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一、规划原则
一)建设分等级、多层次的相对完整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二)利用新城优越的自然、区位、交通条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配套的服务体系。
三)注重新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合理布置商业服务网点,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四)公共设施规划充分考虑园区的现状条件及长远发展的可能,注意远近期结合,使发展和实施具有连续性。
二、总体布局
新城公共设施规划用地184.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44.3%。
布局结构按“新城中心-社区中心-组团中心”三级组织体系建设。
一)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主要位于新兴路以西和原保留原广西有色地质勘察局204队,为综合商办用地。
总用地面积约为5.1公顷。
2、商业服务设施
商业设施主要分布在贺州大道两侧布置,另为丰富贺江两岸景观在江南西路布置了一些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
光明大道由北向南,东侧为步行商业街区,西侧为商务及宾馆用地;
中南部主要为现代物流及批发市场用地。
总用地面积约为49.6公顷,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23.1%。
3、文化、艺术、娱乐设施
本区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分布在光明大道过江处两侧,在光明大道西侧布置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为博物馆、图书馆、书城,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及老年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等,在光明大道以东结合步行街布置娱乐中心,和贺江游憩绿化带建设综合性游憩景点与游乐场所。
4、文化教育设施
位于光明大道西侧、南环路南面,结合体育中心布置大学园区。
在南环路以南、文苑路以东布置附属医院,有利于为教学和新城服务。
总用地面积(包括道路面积)约101公顷,为总规划用地面积的26.5%。
规划在区内东南居住区保留原贺州第二高级中学并扩建,设置36班中学一所,在东北居住片区布置24班小学一所,在西北居住片区布置九年一贯制36班小学一所,在东北居住区和东南居住区各设托幼一所,在西北居住片区设托幼两所。
二)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
1)现状问题
a.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建筑质量大部分较差。
b.市政设施配套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c.公共设施不配套,大多依赖市区的公共设施。
2)规划原则
a.面向二十一世纪,坚持居住小区规划建设的高标准、高起点,为园区广大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方便、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实现居住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b.住宅建设与居住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因地制宜组织生活居住区内各种建筑物、绿化植物和自然环境条件。
c.按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分级配置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相对集中的综合服务中心,使生活居住小区功能明确,建设有序、方便生活、便于管理。
d.注重对生活居住小区内务类市政设施配套。
3)用地布局
新城居住用地依据其分布建设开发时序,规划分为三大居住片区,即东北居住区、东南居住区、西北居住区。
规划居住用地共有76.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8.3%,人均居住用地25.3平方米/人。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建议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增加绿化面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城区环境,外围居住建筑以3-4层为主,核心区居住建筑以5-6层左右为宜,核心区边缘可适当安排一些小高层以丰富空间环境。
结合贺州江南新城的建设,居住居住风格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滨江居住区容积率控制在1.2左右,核心区居住区容积率控制在1.8左右,平均建筑密度25%左右,根据贺州现有居住状况及未来对居住建筑的需求,确定本区户均建筑面积采用120平方米,则本区可容纳约8600户左右,按户均3.5人计算,可容纳约3.0万人。
东北居住区位于规划区东北方向,临江以3-4层高品质住宅为主,靠中心区以5-6多层住宅为主,区内布置24班小学一所,托幼一所,局部临街布置商业服务设施。
东南居住区位于规划区东北方向,靠中心区以5-6多层住宅为主,羊角山以东,为多层农民安置小区,总用地面积7.5万平方米。
区内布置中学36班中学一所。
西北居住区位于规划区西北方向,临江以3-4层高品质住宅为主,靠里面以5-6多层住宅为主,并布置少量小高层,以丰富空间。
在西北居住片区布置九年一贯制36班小学一所,另在区内布置托幼两所,局部临街布置商业服务设施。
4)居住区配套
每个居住片区的社区综合中心,按规范设置一定比例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有行政管理设施、金融邮电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等,可集中设置在综合建筑中。
按规范人均指数,集中设置停车场所,集中布置绿地、居民活动场所。
对社区公共设施布局综合设置、加强配套、同步建设,方便居民生活,做到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考虑公共交通与居住小区的结合。
按中学服务半径800-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500米,托幼300-500米,每千人用地650平方米,并尽量不穿越主干道为基本标准。
规划在区内东南居住区保留原贺州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