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
网络带来的新挑战
●谭福森
在当今“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舆论导向的主阵地。
然而,不少领导干部面对网络时,却手足无措甚至如临大敌,勉强应对又往往弄巧成拙,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工作被动,而且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可以断言,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危及我党的执政地位。
一、清醒认识网络政治生态
笔者认为,目前的网络政治生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成为舆情危机的重要推手。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金字塔形,通过开会、发文件等从上到下层层传递。
上级怎么安排,下级怎么传达,无需发挥,遵照执行即可。
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呈现出网状和扁平的特点,新闻源头、传播速度、内容扩散、舆论放大等都处于不可控状态。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爆料”“吐槽”,经过网友转发,尤其是通过网络大V的推波助澜,能够迅速掀起一场舆论风暴,引发严重的舆论危机。
如,2011年大连市民抵制PX化工项目,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串联,几万市民聚集在市政府门前广场“集体散步”,最终导致该项目搬迁。
第二,互联网发展存在失衡失序问题。
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我国无疑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群体,但由于起步晚,技术比较落后,发展尚不成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一是“失衡”。
舆情事件主客体两端话语权失衡,负面信息与主流声音失衡,负面效应较大。
2013年8月以前,网上负面信息达到80%以上;开展网络生态治理以来,“国家队”崛起,负面信息有较大幅度下降,晴空初现,但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失序”。
许多舆情事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网民关注的民生和腐败治理问题没有达到预期,加上信息反馈渠道不够通畅,致使矛盾堆积,网民怨气很重,网上充满戾气,甚至经常滋生谣言。
第三,网络问政尚处于起步阶段。
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分析网民呼声,利用网络推进各项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共识。
目前,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基本上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市级以上政府机关大多开通了官方微博,而县级政府所属部门和乡镇政府开通官方微博者则是凤毛麟角。
即使开通网站和官方微博的单位,运行和维护也参差不齐,与通过常态化网络问政发挥新媒体作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清醒认识自身短板
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年龄较大的领导干部习惯于传统的知识架构、思维方法、管理模式,对网络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造成工作被动。
概括起来,其主要存在三种消极心理。
第一,畏惧心理。
目前,网络安全形势很不乐观,众多网友严重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
因遭受黑客攻击,不少人的账号密码、证件信息被盗窃,使网民觉得个人隐私是在网上“裸奔”。
因联网办公而泄密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同志因此受到党政纪处分甚至被判刑坐牢。
另外,网络陷阱比比皆是,网友不清楚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更有甚者,手机网友微信“摇一摇”摇来色狼,父母玩微博“晒娃萌照”晒来绑架。
这些现象,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畏惧心理,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宁可使用效率不高的传统工作方法,也不考虑使用网络提高绩效。
第二,躲避心理。
这些年,社会转型的阵痛、个别干部的腐败无能、一些机关的不正之风等,在网上被迅速放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些群众宁可相信网络谣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权威、公开的声明,直接影响并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这种状况,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极心理,尽可能远离网络,尽可能不在网上露面。
第三,防范心理。
近年来,“上访不如上网”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官员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网民拍照放到网上。
如一向爱笑、被称为“表哥”的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因在车祸现场微笑的照片被挂到网上,引起网民愤怒,人肉搜索出其有11块名表,进而被纪委查出腐败问题,判刑14年。
另外,一些网民仇官、仇富、仇公职人员,他们不看、不说成绩,只盯着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将其无限放大,把住房、教育、医疗称为“新三座大山”,把官员、警察、城管、教师、医生称为“新黑五类”。
这些现象,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不良心理,只求少惹麻烦,表现在
领导科学
行动上就是像防贼一样防范网络。
三、敢于亮剑,确保互联网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阵地第一把剑:学,即
普及网络知识是前提。
在我国,面
对网络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非常突出。
因此,党政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大力气强化网络知识的学习。
一要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确保知网;二要学习网络操作知识,确保会用;三要学习网络保密知识,确保安全;四要学习网络舆情分析知识,确保准确研判形势。
通过学习,逐步成为网络方面的“武林高手”,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网络的能力和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
第二把剑:建,即建立网络问政平台是基础。
首先,要在开办政务网站的基础上,把政务微博建起来。
政务微博可以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舆论引导、倾听社情民意、接受网民监督、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政府与民间直接沟通互动的窗口。
要尽快实现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全覆盖”,并逐步建立微博发布厅,为发布权威信息提供平台。
各级党组织也不能在微博这个阵地上失声、缺位,应把党务微博、司法微博建起来,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及时公开司法事务,使“党组织+互联网=强大红色网络”成为现实。
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开设政务微信。
其次,进一步把媒体微博完善起来。
充分利用媒体微博的力量,逐步形成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的联播互动机制,进一步扩大权威声音的影响力。
再次,各级政府要善于借鉴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某些手法,通过论坛、博客、百科、SNS等工具,巧妙设置议题,进行信息发布和观点引导。
第三把剑:用,即正确运用网络是核心。
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网络用起来,在办好官方微博的基础上,提倡、鼓励有驾驭能力的领导干部开办个人微博,实现官民互动。
首先,要实现网络问政常态化。
互联网既是晴雨表,更是减压阀。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自觉地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党执政的重要方式,切实打造“舆论引导的先锋部队”“真诚服务的民意通道”“连续不断的新闻发布会”,利用网络征询民意,解决民生问题,形成良性互动,以常态化的网络问政赢得广阔的执政沃土。
其次,要掌握网络舆论的应对技巧。
在回应网上重大关切特别是突发事件时,要迅速、客观、准确地公开回应,谨防应对失误产生“次生灾害”;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说明事实、澄清真相,赢得主动,掌握主导权;对影响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要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把责任限定在一定范围和个别人身上,防止事态扩大;态度要诚恳,使网民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要以最快速度调查情况,分清主次责任,惩处不作为或有问题人员,给网民一个交代;要坦诚开展线下沟通,综合运用法制教育等方法尽快化解危机。
日常在线与网民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去官僚化”,切忌使用刻板的文件语言、含糊的外交辞令、程式化的大话套话;要敢用、会用、善用生活化、通俗化、情感化、幽默化的“微语言”,使交流更顺畅、网民更认可。
第四把剑:管,即加强网络监管是关键。
其一,要牢
固树立对网络不仅要管而且必须管好的观念。
依法管理
互联网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2014年2月12日,美国白宫正式推出了“网络安全框架”项目,旨在加强电力、运输、电信等“关键基础设施”部门的网络安全。
我们在网络核
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情况下,更应该强化网络管理。
其二,要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要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的现状,形成从技术到
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管理合力;要建设一支忠
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强大网络管理队伍,用政
治家的眼光看网、评网,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显微镜去观察、分析网络舆情,以强大的战斗力坚守网络阵地。
其三,要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已经出台及以后将要出台的互联网管理
法规。
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出台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
的意见》等法规,国家还将推出一系列具体的管理规定。
我们要依法管理,推动实名制全面落实,实现由被动管理
向依法管理转变,确保网络可管可控。
其四,要按照《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
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依法严厉
打击网络犯罪,制止网络暴力,清除网络色情,把依法整治
网络谣言、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工作引向深入,着力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
其五,搞好日常网络监管。
要根据各地情况,出台当地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准入,把违
规者列入黑名单;要积极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对那些恶意
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旗帜
鲜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严密防范网络渗透行为。
第五把剑:治,即网外惩腐治乱是根本。
网络舆情是
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要想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
起来,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党风建设好、把社会治理好、把人民群众重点关切的问题解决好。
要做到四点:首先,要把
反腐倡廉进行到底,持续抓好“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廉政制度的落实,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并且要从治标向治
本转变,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其次,采取切实措施解决
好上学难、看病贵、治安差、执法乱、食品安全、道德滑坡
等突出问题,使社会真正和谐起来。
再次,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真正兑现各项承诺,树立党的权威,不断提
高政府公信力。
最后,进一步推进党务政务司法公开,把
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工作置于阳光下,消除群众的疑
问和疑虑。
(作者系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责任编辑史雪莹
E-mail:ldkxsxy@
电话:0371-********
领导科学
2014·
4月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