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常识及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常识及学习方法

一中药与“本草”释义

从中药房抓的、需要熬的药是不是就叫做中药呢或者中国从古到今都在用的药就叫中药这都还不够准确.我们也无需多加深究,只讲中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中药指是的在中医中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比如,植物药五味子,中药理论认为它味酸,具收敛之性,可以止咳,各种寒、热、虚、实咳嗽都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用它治肺气虚的咳喘无力,它就是中药,因为它是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如果另一个医生用它来治肝炎,目的是降低一种肝脏中转氨酶的释放量,那是在西医和药理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它便不是作为中药来使用了.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中草类植物最多,也因为这个缘故,说文解字把“药”解释为“治病草”.自从西药传入我国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应用的药物称之为“中药”.

中药一般包括植物、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类中药又可分为草类、木类、果类、菜类、谷类等多种类别.动物类中药也有虫类、鱼类、贝类、鸟类、禽类、兽类等之分.矿物类中药则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及动物化石等.

如果按照药材的生产来源区分,中药又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别.还有

一些中药属天然药物的加工品,如神曲、阿胶、枯矾就是分别用植物、动物、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药物.

我国传统药物除了有“中药”、“本草”的名称之外,近二、三十年来,“草药”或“中草药”的名称也流行一时.但实际上,草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一般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医者应用较少,文献资料比较简略,

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应该说,现在的中药也是来源于以前

的草药的.对某草药很熟悉、并规范使用以后,就叫中药了.现在的草药,终有一天也会变成中药的.还有民族药,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是与中药完全对等的,甚至药材都有部份重叠,只不过指导理论不同罢了,各有所长.

二中医眼中的“地道药材”天然的药材是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的.我国疆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如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南北迥异,差别极大.各种药材的出产,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于是就产生了“道地药材”习惯上不叫“地道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等均属此. 所谓道地药材,是优质正宗中药的专用名词.它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如宁夏的枸杞,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三七,四川的川芎,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等等,

自古以来都是道地药材.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的.如,云南的三七就一定

是最好再好的产区,它也有几等的出产质量.难道道地药材产区最差的药

都比其他产区最好的药更好不成当然不是.所以,“品种优良、疗效突出”才是最最重要的标准.然而,道地药材往往地域狭小局限,产量岂能满足全

国需要在不十分地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为了进一

步发展优质高效的道地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标准化的各个新药材生产

基地,深信其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药词典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指由明代“怀庆府” 河南省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所产之道地药材.

●浙八味:浙江的道地药材.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

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

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三病有阴阳,药分温凉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显然不是指

药物的温度,而是它的秉性.“寒凉”的药物,是指它能治热性病;“温热”的药物,是指它能治有冷的表现的病.所以说药物具有四性的哪一种,是在

看病的实践中发现的.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寒

与凉、温与热之间仅程度上的不同,大体上其实只有寒热两种药性.此外,

还有所谓的不寒也不热的“平性”药,实际上也稍稍偏温、偏凉,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没有绝对的平性.

具体来说,温热性的药多用治风寒痹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血寒经闭、阳痿不举、宫冷不孕、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性的药则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等一系列阳热证.

寒药治热证,热药治寒证,不能搞反,否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醒这一点主要是怕碰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样极端的现象.真寒假热的人看似热得病人烦躁受不了,却喝水量很少;真热假寒的人手脚摸过去冰凉,胸腹部摸一会儿却烫手.真寒假热因为是真寒,自然要选大热药;真热假寒因为是真热,自然要选大寒药.不过如果热毒或寒毒太厉害时,哪怕开药方向是对的,有时会一喝药就呕掉,叫做“邪气太甚,拒不受药”.这时候可在大寒的药中加很少一点热性药,或大热的药中配一点点寒性药,就不会呕药了.很有点象古代打仗的时候找个内奸喊开城门,然后一举而攻入.

四巧辨五味各寻所归

所谓五味,原来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所谓“打翻了五味瓶”,其实味道何止五种只不过习惯上以常见的、易于分辨的五种味道作为标准而已.

五味的产生,开始是指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后来发现,在很多时候,同一种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一些相似的反应,而不同味道的药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此便总结归纳出有关药物五味的理论.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

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中药书的记载中有时会出现与实际口

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现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辛味:往往具有发散表邪、畅行气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甘味:往往具有补身体、舒肠胃、调药性和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气虚弱、肠胃难受、身体疼痛等方面.

酸味:往往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不止等方面.

苦味:往往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于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方面. 咸味:往往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症瘕痞块等方面.

五味有时可与五脏联系起来.如苦味药多能入心,甘味药多能入脾,咸味药多能入肾.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如辛味药按一般推理来说以入肺为主,可是辛散的行气药大多是入肝,这样的例外很不少,所以五味理论也只能作

为参考.

五用药有禁忌三思再下笔

1.配伍禁忌有些药物共用时,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者消减原有药效,因而应该避免共用,最典型的莫过于“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歌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