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3万物变化的"道"
• 关于下经,它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 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又接着说明,如何下经中每一卦 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 第六十三卦是既济,既济是已经完成的意思。《序卦传》在此说:"物不可穷 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 "易传"和《老子》一样认为,要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地胜利; 要避免丧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补充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所以《系辞 传· 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易传"还和《老子》一样认为,谦卑是美德。谦卦《象辞》说:"天道亏盈而 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终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 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 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 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 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 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臣为妻,就应当查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 二个意义是:转 化,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 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 的。
• 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 限度,恰当的时间。《易》的卦辞、爻辞。把这种恰当叫做"正"、"中"。 关于"正 ",家人卦《象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3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我们在此接触到 "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的思想,这是《中庸》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字,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 每个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它们普通而平常,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没有它。 人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它们在有 些人看来,简直普通而平常得没有价值。可是它们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 够离开它。吃饭,喝水,维护人伦,实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 性。这不是别的,就是"道"。所谓"教"不过就是"修道"。
15.4中和
•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卒 于公元前493年)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 水, 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 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 同,"若以水济水","若琴 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 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 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 异都要按适当的比 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 值得注意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另一套是讲《易》自 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个说法后来虽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论的基础,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 《易》象的系统。可是照"易传" 的说法,"易与天地准"(同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 准确的对应物。所以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固然是讲的宇 宙, 可是它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等于"太极","阴"、"阳"相当于"两仪"。
•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者是被动成分。 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合作。所以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
•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定。例 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 形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 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说的阴、阳都只 有绝对意义。
• 以上是就情感说,所说的也适用于欲望。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都有些适中之点,作为满足欲望和表现情感的恰当的限度。一个人,一切欲 望和情感都满 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 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 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
儒家的形上学
• 第十二章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 出了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 通行的《易经》后面。
•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还要 讲到。这一章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 说。
15.1事物的原理
•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的 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 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道 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 则相 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 像西洋哲学中"共相"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 因 为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 使坚物成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 构成一个可名 的形上学原理。
• "中"的意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人的自然倾向是太过。所以"易传"和《老子》 都说太过是大恶。《老子》讲"反"(第四十章),讲"复"(第十六章)。"易传" 也讲"复"。《易》有复卦,其《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 "易传"的《序卦传》运用"复"的概念,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易》原来 分为上经、下经。《序卦传》认为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关于上经, 它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序卦传》接着说明,如何上经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系辞传·下》说:
• "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传·上》说:
• "生生之谓易。"这又 是两套说法。前者指 宇宙,后者指易。可 是两者又是同时可以 互换的。
15.3万物变化的"道"
• 我们已经知道,易有一个意义是转化、改变,合称变化。"易传"强调:宇宙万物 永远在变化过程中。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被,无往不复"。"易传"认为这句 话是万物变化的公式。这就是万物变化的"道"。
15.2万物生成的"道"
•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的道,还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 《系辞传·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系 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各种材能、各 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 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 乾卦《象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至少有三点涵义:
• (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社会界,形 成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
• (2)在演变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 定;
• (3)在演化过程中,"物不可穷也"。
15.4中和
• "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了。"中"很像亚力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 涵 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三世纪宋 玉描写一位美女说:"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文选》卷十九)这番描写是说她 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 儒家所谓的"中"。
•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 思所作,但是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 代表先秦儒家形上 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 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 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 称"三玄"。梁武帝(公元 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 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 端。
•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 该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 不同的 名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 里只不过是伦理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15.1事物的原理
•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从《易》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 凶。所以这些卦辞、爻 辞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易》, 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 种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 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 孔 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第一 章)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情感发生了,而无所乖戾,这也 是中,因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 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
•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者,象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从占卜的观 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所以坤卦《彖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卦《文言》 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乾卦正好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 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天道,夫道,君道。
• 既然"道"是人不可离的,事实上也没有离的,为什么还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答是这样:虽然所有人实际在某种程度上都遵 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 都充分觉悟到事实是如此。《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教的作用,就 是使人们了解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际遵循"道",使他们对于 自己正在做的觉悟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