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一、概念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
(一)界定:又称利社会行为 符合社会期望;自觉自愿; 帮助他人; (二)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更强调利他动机; “无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讨论: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与区别?

作业(选做1-2题)

1.试述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2.举例说明“旁观者效应”。 3.结合实例,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4.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联系社会现 象加以说明。
思考
二、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基础 a.激素;b.遗传基因;c.染色体;d.神经基础:下丘脑、杏仁核; 2.认知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控制不足攻击型;长期过分控制攻击型; 3.归因方式:外控型;内控型; 4.性格类型 5.敌意性偏向 (二)外部因素 1.直接外因 (1)挫折:多拉德“挫折-侵犯”理论;贝克威茨:修正; (2)挑衅; (3)诱因:a.厌恶性;b.奖励性;c.示范性;d.训导性;e.幻觉性; f.侵犯性线索: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2.背景因素 (1)温度;(2)家庭氛围: 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4)饮酒:生化刺激;去抑制;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认知因素 艾森伯格(Eisenberg)亲社会行为理论三过程 a.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b.意图的确定阶段: 紧急情况—情感因素;非紧急情况—个人认知和人格因素; c.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2.心理状态 (1)心情:积极情绪及其局限;悲伤、沮丧心情; (2)内疚感(guilt): 忏悔; (3)个人困扰和同情关怀 3.人格特征 斯陶布(1972):助人者四特点; 两大个性特征: 赞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信念;
第二节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一、概念 (一)界定: a.意图与结果: 是否有伤害别人的意图; 是否付诸行动; b.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 其身心健康; c.指针对象在知情情况下,有避免伤害 的动机; (二)分类: 1.根据意图或目的分类: 敌意性侵犯(hostile aggression): 痛苦或不安情绪引起; 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实现目标的手段; 2.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 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和准则; 亲社会侵犯行为;反社会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二)外部因素
1.情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 a.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群体冒险决策;例外:儿童助人行为; b.情境不明确(ambiguity):定义和解释; c.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 (2)榜样的示范作用 父母“言传身教”; 时代先锋; (3)环境条件因素:物理环境 a.天气;b.社区大小;c.噪音; (4)时间压力因素; (5)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 2.求助者的特点 (1)是否受他人喜爱; (2)是否值得帮助; (3)性别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