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
鄂豫皖根据地发生的故事
鄂豫皖根据地发生的故事鄂豫皖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大片土地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军队积极发动抗日斗争,并建立了这个根据地,为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根据地中,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讲述其中一则。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鄂豫皖根据地,那时正值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
村庄里的人们食不果腹,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运动。
在这个根据地中,由于敌人的封锁和限制,物资匮乏,食品更是短缺。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村民们仍然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产运动中。
在一次农民会议上,一位村民杨老汉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改种香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村里的温饱问题。
杨老汉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但他灵机一动,意识到香薯的产量高、生长快,而且抵抗性也强。
他们与村里的农民商量后,决定试种一小块土地。
经过辛勤的努力,他们成功地种植了一片香薯地。
香薯收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当农民们看到那一片片长势喜人的香薯时,无不欣喜若狂。
这些香薯成为了村民们盘中的美食,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这次成功的试种不仅带来了实质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村民们的种田热情。
他们纷纷效仿杨老汉的经验,增加香薯的种植面积,使得根据地的粮食产量逐渐上升,供应越来越充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通过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他们成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鄂豫皖根据地的故事有很多,它们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群众的顽强斗争和崇高精神。
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后代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鄂豫皖苏区的早期组织与发展
鄂豫皖苏区的早期组织与发展鄂豫皖苏区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块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而建立的一块红色区域。
这块区域的组织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具体内容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讨。
一、鄂豫皖苏区组织的早期形成鄂豫皖苏区在1928年开始形成,这一年中央红军进军四川西北。
毛泽东等一小部分党的领导人提出了西方流血牺牲是战争胜利的结果,而俄国革命却是在二百年的内战中取得的胜利。
他们认为,中国真正的革命应该是以农村为基础,以武装斗争为手段。
于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这一思想在地方上的传播激发了许多农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这也是鄂豫皖苏区组织的早期形成。
二、鄂豫皖苏区的组织发展过程1.地方农民代表会1930年夏季,黄麻起义爆发,毛泽东等一小部分党的领导人在这个起义中提出了“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
在军前大生产运动和工委成立活动的推动下,地方农民代表会得以成立,进一步表现出鄂豫皖苏区的组织形式。
2.农村包围城市1930年秋季,红军西征,鄂豫皖苏区进一步扩大。
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交通线为基础,继续扩大和深化革命区域,成立了一些新的根据地。
随着苏区的不断扩大,一些经验主义者把“树岗/人岗”放在第一位,误认为苏区能否发展是看树岗多少。
这是个严重的错误,毛泽东强调说,“树岗不反动就可以保留,反动就要草除。
”3.苏维埃政权1931年末,鄂豫皖苏区扩大到6个县,形成了苏区革命政权。
同时,共产党也成立起了苏维埃政府。
这表明鄂豫皖苏区的组织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鄂豫皖苏区的组织特点鄂豫皖苏区在组织方面有着许多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村根据地。
有了农村根据地,革命力量才有了土地和人民。
同时,农村根据地的成功,也为城市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特点,例如基层组织建设、宣传工作和统战工作等。
四、结语鄂豫皖苏区的组织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成果,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永远的丰碑_——红色记忆
•
由于斗争方针的转变及便衣队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开始转变鄂豫皖 边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严重局面。根 据鄂豫皖边区所面临的形势及敌我双方力量 的对比,鄂豫皖省委按照周恩来副主席的指 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以“中 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实 行战略转移,留下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坚 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会后,红25军29 00余人,于1934年11月16日从罗 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开 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力配合了中央红 军的长征。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
5-715宿舍 冼键敏、康玉佳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 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经历了创建 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阶段, 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块红色 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 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 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 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红军 达4.5万余人。
•
“七·七”事变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 党组织和红军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清剿” 的战争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战略 转变。边区党和红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关 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响应国民 党当局关于停战谈判的倡议,达成了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红28军 和地方武装及便衣队共1800多人,集中 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开赴抗日前线,从 而揭开了鄂豫皖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民族解放 斗争的新篇章。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 背信弃义,调兵遣将,组织发动了对鄂豫皖边区 的三个月秘密“清剿”。红28军和地方武装进 行了英勇顽强的奋斗,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打 破了敌人的“清剿”。 •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28军转战于鄂豫皖 边区的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 争,人民群众始终进行全力支援。以不足200 0人的红军,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最多时达68 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 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 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同时,有力地 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 军游击队的斗争。
鄂豫皖苏区如何过紧日子
红色实录HONGSESHILU鄂豫皖苏区如何过紧日□吴从芳张贤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中央苏区的全 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 命根据地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敌人的军事"围剿”来势汹汹,战争 频繁.加之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 苏区经济紧张,物资缺乏。
那么,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如何过 好"紧日子”、渡过难关的呢^苏K形势不容乐观敌人大量屠杀革命群众,造 成根据地劳动力减少。
在残酷的 革命斗争中,每当革命军队主力 转移后,反动派就大肆屠杀革命 群众。
黄麻起义不久后,革命军 主力转移,黄安县城被敌人占领,此时侵入黄安、麻城两县的国民 党反动派疯狂地烧杀抢掠。
逃亡 的土豪劣绅纷纷返乡,配合国民 党军"清乡剿共”。
“黄安北乡的农 民群众被杀者数以千计,就箭厂河的不足一亩的田里就被杀害三百余人,鲜血浸透了泥土。
"1932年,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后,敌人对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根据地到处火光冲天,尸骨遍野。
红安县城被杀者约10万人,被毁房屋10万余间,抢走耕牛3.5万头。
敌人在麻城县的乘马、泗店、田铺一带方园六七十里的地区内,杀害群众24835人,烧毁村庄891个,抢走耕牛14180头。
据光山县中部29个乡根据地的不完全统计,被杀害的干部、群众12433人,烧毁房屋12325间,全家被杀绝的208户,村庄被烧光的439个,下落不明的1073人。
敌人的烧杀抢掠,造成了根据地物质财富大量损失。
在创立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敌人多次进行"会剿”及“围剿”,造成根据地物质财富大量损失。
1929年6月,省际军阀联合以大于红军数倍或数十倍的兵力对鄂豫边、豫东南根据地进行了三次“会剿",罗霖独立旅攻入苏维埃中心区域黄安县七里、紫云两区,将“民众粮食搬运一空,房屋烧毁无算"。
1930年8月,敌人成立专门的纵火、捜山、拉猪拉牛、拉妇女、掠男子小孩等队伍,随军行动,结果“赤区的祠堂庙宇以及群众的住所被烧尽了,鸡、牛、猪、羊以及稻子都被抢完了,革命中心区域几乎没有人烟”。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2、鄂豫皖苏区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 在黄( )、商 地。在黄(安)麻(城)、商(城)南、六 (安)霍(山)三次武装起义基础上建立的 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 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 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 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 军, 的红 军, 193 年 月,红 军( ),1 军 军( ),1 国 立 , 1 , 。 红军 , 大 、 立 武装, 力的地 武装, 立 , 军 时 1 。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徐向前
李先念
徐海东
陈 赓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王树声
曾中生
蔡申熙
许继慎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②、参与苏区创建在斗争中成长 起来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 们中有: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曹 学楷、邝继勋、郑位三、王秀松、王平 、 、 、 、 人、 、 、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③、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崭露 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 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 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 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 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他们 后 人 军的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近年来鄂豫皖苏区制度史研究述论
7作者简介:马玉婷(1994—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8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8KYJJ56)。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其建立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强调革命老区振兴等方针政策的影响下,学界对鄂豫皖苏区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从红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灾荒史、医疗卫生史等新的角度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研究。
在“新革命史”理论的影响下,鄂豫皖苏区史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转向,总体上来说,呈现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从新视角进行研究的特点。
这个转向说明,根据地史的研究日益成熟,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鄂豫皖苏区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得鄂豫皖苏区历史的研究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在根据地建设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过许多尝试和努力,根据地时期建立的政治制度或利于当时,或流传后世影响当代。
2019年9月1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期间来到了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新县,对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大别山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因此,对根据地内的相关制度进行研究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的,也能够作用于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苏区政治制度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为保证革命的顺利开展,鄂豫皖苏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多次探索,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学术界对这些制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王晨宇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民主选举,其二是政权建设,其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制衡机制,即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
鄂豫皖苏区的政权建设涉及到的著作和文章较多,多是整体性的梳理。
谭克绳,欧阳植梁主编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简编》一书所跨的时间段较长,该书从根据地时期写到抗日根据地的的建立,比较全面的涵盖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
01红安精神
“红安精神”的现实意义2011年5月9日-13日,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第46期处干班的学员一行120人来到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革命传统教育。
在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了程仪教授讲授的《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方城教授讲授的《红安精神简论》等课程,仔细收看了有关的音像教学材料,并在学院的组织下瞻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篮、参观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故居以及鄂豫皖苏区初期的中心——七里坪的、河南新县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等苏区革命遗迹。
通过对鄂豫皖苏区历史的了解,以及实地参观革命历史遗迹和旧址,我感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安精神”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了鄂豫皖苏区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深深地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事迹所感动,被革命烈士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所震撼,更使我对“红安精神”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红安精神”指的是1920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时期,在包括红安在内的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以党性和人民性为价值去向的认知、意志、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精神总和。
“红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这八个字,这个核心内涵也是鄂豫皖苏区革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
“红安精神”的灵魂是共产主义理想;它的本质是它的人民性,即一切为了人民;它的精髓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它的品格是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红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革命传统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和创建与坚持
区
地不动;富农享有土地权,只没收其剩余的土地;不反
动的地主豪绅家属亦应分得一份土地;保护中小商人利
的
益,中小商人享有其资本企业和自由营业权。等等。这
基
两个土地法令所规定的原则和政策,体现了依靠贫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商人、打击地主的土地
本
革命路线。
鄂豫皖苏区还开展了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
皖
②1929年11月提出游击战术七原则:
苏
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区
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的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对敌采取跑圈子的形式;
基
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袭扰,次
本
采取突击的方式消灭之;
敌人如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情
况
鄂
5、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创造和积累了
豫
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也是中 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了解鄂豫皖
区
苏区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以大别山精神为核 心内容的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
鄂
豫
1、鄂豫皖苏区有很大一块地盘
皖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在打破三次反革
苏
命“围剿”后,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时期,苏
区
皖
② 松树岗会议上的规定。
苏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进入河南
区
省光山县柴山保地区创建根据地,即在松
树岗会议上规定了“豪绅地主反动派的土
的
地财产,照人口分给贫农、雇农”,并在
基
鄂东北的黄安麻城北部部分地区开始了没
本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经验
立 即将 工 作 重 心 由一 般 的 抗 日救 亡运 组 建 抗 日 武装 人 枪 三千
;
,
动 员 大批 工 人
月
、 ,
、
学 生 及 其 他 革 命 分 子列 农 村 去
,
开展
,
19 3
8年 5
豫 东 特委 组 建 了西 华 县 人 民 抗 日 白卫 军
( 县 )
, 、
,
6 月
有
委 代 丧 吴 芝 圃 以唯 支队 约
铜山
。
锡 山等 县
全 区 总 面 积 三 万 五 千 平 方公 里
人 口 近千 万
其 中 我控制
口 约三 百 万
彭 雪枫 同 志 领导 的 新 四 军 游 击支 队 ( 后 改称 第六 支 队 拓 者 和 重 要支柱
, , , ,
、
第四师 )
,
是 豫 皖苏 根 据 地 的开
。
他们为建 立 豫 皖苏抗 日 根 据地 立 下 了 不朽 的 历史 功 绩 总结其 历 史 经 验
, ,
土 匪蜂 起
、
十 里 一 王 的 复杂 局 面
1 0月
但 彭雪枫 等 知难 而 进
经 汝
,
上蔡 等地
。
,
于1 0 月 初 到 达 豫东 革命 中心 一 一 西 华
0 日 1
在 西 华 召 开 了豫 东特 委扩
大 会议
彭 雪枫 同 志 根 据 中共 中央 关 于 在 平 原 地 区 开 展 抗 日游 击战争 与建 立 根 据地 的指 示
了 东进 敌后 的 征 程
。 ,
、
发展 及其 历 史 经验
.
10 7
鄂豫皖根据地
制作:刘洋 许楠 何威
指导老师:杨帆老师
•
谢谢欣赏
守望
——献平原和高岗 远征的队伍离别了家乡 背负着母亲深情的目光 守望 一年又一年的守望 红旗插遍每一座城镇和村庄 八月的禾场堆满金谷 山坳中的茅棚盖成了楼房 多少年了 惟一不变的 是母亲年年岁岁守望的目光
总策划:张笑 陈龙 材料:苗宪青 李后池
设计:李厚池 陈卫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
• “七· 七”事变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党组 织和红军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清剿”的 战争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战略 转变。边区党和红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响应 国民党当局关于停战谈判的倡议,达成了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 红28军和地方武装及便衣队共1800 多人,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开赴 抗日前线,从而揭开了鄂豫皖边区军民进 行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篇章。
徐向前元帅
陈赓大将
徐海东大将
王树声大将
许世友上将
宋烈少将
黄 麻 起 义
商 南 起 义
六 霍 起 义
鄂豫皖创建初期形势图
第 一 次 反 围 剿 战 略 图
第 二 次 反 围 剿 战 略 图
1932年7月—1934年11月,在这一阶段,由 于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等人贯彻执行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红4方面军在敌人于 1932年8月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斗争中遭到了惨 重失败,于10月被迫西征转移,不久创建了川陕革命 根据地。留在根据地的党组织——中共鄂豫皖省委,重 建红军主力——红25军和红28军,继续进行第四次 反“围剿”斗争。在斗争中,由于两支主力红军广大指 战员的英勇奋斗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胜利,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计划,使根据地的形 势初步好转。
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探究
12《党史博采》│2018第09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长壮大的摇篮。
在全盛时期,根据地面积发展到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五十余万,拥有主力红军四万五千余人。
苏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在党中央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有崇高的革命精神作动力支撑。
一、革命精神的来源革命实践孕育革命精神。
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来源于苏区的革命斗争,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
(一)苏区的革命实践徐向前曾说:“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是在党的领导下从长期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①正是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革命精神得以孕育成长并最终成为根据地军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②苏区的革命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精忠报国、勤俭廉政的传统美德,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三)时代先进文化的弘扬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以其实践性、先进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理论特色逐渐为广大的先进分子所接受,成为救亡图存的良方。
中共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的培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对根据地斗争的理论指导。
二、革命精神的内涵鄂豫皖苏区军民在革命斗争中铸就了以听党指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为主要内涵的革命精神。
(一)听党指挥1、苏区是在党的领导下开辟和创建的。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指引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郭述申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探究张钟天(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创建与坚持2
主讲人:程仪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北(鄂)、河南(豫)、安徽(皖)三省边界相邻的大别山地区创建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它是以黄麻起义为发端,汇合了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力量,在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习了解鄂豫皖苏区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以大别山精神为核心内容的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1、鄂豫皖苏区有很大一块地盘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在打破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时期,苏区的范围东起安徽淠河,西至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5座县城,在黄安、光山、六安等26个县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
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形势图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形势图2、鄂豫皖苏区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在黄(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三次武装起义基础上建立的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下辖两个军(6个师),1个少共国际团和4个独立师,共10个师,45000多人。
除正规红军外,还有大批分布广泛、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地方武装,各县独立团有20多个,赤卫军最多时编成15个师。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徐向前李先念①、8个军事家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①、8个军事家王树声曾中生②、参与苏区创建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们中有: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曹学楷、邝继勋、郑位三、王秀松、王平章、周维炯、陈定侯、戴克敏、徐朋 姜镜堂、肖方、高敬亭等。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人、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③、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崭露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鄂豫皖苏区行政区划沿革
鄂豫皖苏区行政区划沿革鄂豫皖苏区行政区划沿革(周志益编撰)1927年11月成立鄂东革命委员会,不久撤销。
1929年底成立鄂豫边革命委员会。
1930年6月成立鄂豫皖边苏维埃政府。
辖有18县(边区),至1930年10月由于立三路线的危害,仅存黄安、麻城、黄陂、陂孝北、光山、商城、商固、黄梅8个县(边区)。
同年12月成立鄂豫皖特区临时苏维埃政府,1931年2月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
1932年2月成立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
时辖27县(边区)。
至1932年底,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仅存红安、陂安南、河口、罗山、赤城、赤南6县。
1934年11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随红25军北上抗日撤销。
1931年1月设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5月撤销,改设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12月改为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豫皖省。
1932年1月成立中共豫东南特委,但未成立苏维埃,由特委领导赤城、固始、光山、罗山等县。
同年夏豫东南特委改称豫东南道委。
1932年12月撤销中共豫东南道委,所辖光山、罗山2县委划归鄂东北道委领导,赤城、赤南2县划归皖西北道委领导。
1933年7月成立鄂东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豫皖省,领导红安、陂安南、河口、罗山4县苏维埃政府。
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领导赤城、赤南2县苏维埃政府,另直辖六安县三区、六区苏维埃政府。
1934年秋,鄂东北、皖西北2道区先后解体。
1935年3月由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县部分地区析置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同年冬又成立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
两政府一直坚持至1937年抗战爆发。
红安县: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1928年7月改建为黄安县农民委员会。
1930年2月成立黄安县苏维埃政府。
2月17日设置列宁市,由黄安县七里坪镇析置,驻七里坪长胜街,由黄安县管辖。
1931年11月撤销列宁市。
1931年12月黄安县改称红安县。
1932年1月改设红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辖红安市及陂安南、陂孝北、河口3县。
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祭扫发言
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祭扫发
言
黄麻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农民起义战争,发生在1927年至1930年间,主要发生在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
这场起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农民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代初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涵盖了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区。
在这些苏区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而建立的公共纪念场所,通常包括烈士墓地、纪念碑和纪念馆等设施。
祭扫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纪念仪式,人们在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前往烈士陵园,献花、献祭,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祭扫发言中,可以回顾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弘扬革命烈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号召人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也可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和管理,让革命烈士得到应有的
纪念和尊重。
此外,在祭扫发言中还可以谈及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激励人们秉承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同时,也可以呼吁人们珍惜和平、珍爱生活,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之,祭扫发言应当充分展现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同时也要关注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和管理,让革命烈士得到应有的纪念和尊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简介
作者: 林哲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46页
主题词: 苏维埃政府 徐向前 许继慎 陈昌浩 全盛时期 元景 曹大骏 游击战争 大别山区 吴焕先
摘要: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350万人口,红军达4万5千余人。
1930年6月,成立了鄂豫皖边特委和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郭述申任特委书记,甘元景为政府主席,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委兼前委书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书记。
同年11月,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
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
黄冈革命历史简介
8.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的 33名(1994年增加3名)军事家 中,黄冈籍的有3名。他们是:
林 彪
李先念
王树声
9. 黄冈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牺 牲和被敌人杀害的有44万人,其中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 5.5 万人, 他们中最著名的有:陈潭秋、林育 南、张浩、吴焕先、宛希先、洪超、 李子芬、邓雅声、戴克敏等。
5. 从 1934 年 10 月 开始,南方各革命 根据地先后有 4 支红 军队伍经过长征陆 续到达陕北,这 4 支 队伍中有 2 支(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 军)是在黄冈诞生 和组建的。而红二 十五军是长征第一 支到达陕北的队伍。
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
毛
泽
东
给红二十五军以很高的评价
1937年2月9日,毛泽东对 范长江说:“徐海东部之 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 偶然作成了中央红军之向 导。” 毛泽东说“徐海东是中国 工人阶级的一 面旗帜”, “是对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的人”。
宛希先
井冈山革命烈士 陵园宛希先塑像
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黄梅人。 1924年在黄梅八角亭高等小学读书时,在堂兄宛 希俨和黄梅县进步知识青年的影响下,接受革命 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秋到武汉,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 挥部警卫团5连当兵,后任连长。1927年9月参加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1营党 代表。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后,宛希先响应毛泽东 的号召,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坚决革命到底的人。 三湾改编后,任1团政治部主任兼1营党代表,并 被增补为前敌委员会委员。从此,他跟着毛泽东 奔上井冈山,在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1930年2月牺牲,1945年在党的 七大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鄂豫皖是哪个省的简称
鄂豫皖是哪个省的简称
鄂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范围主要包括湖北的英山、罗田、红安、麻城、习水、蕲春、大悟,河南的新县、商城、固始、潢川、光山、罗山、淮滨等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一度成为继中央苏区之后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暂时处于低潮。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到底。
这时,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就是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扩大工农武装,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争取全国胜利。
鄂豫皖苏区工农武装割据形成较早,发展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是因为他们坚守了大别山的红旗,这种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5、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创造和积累了 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②1929年11月提出游击战术七原则: 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对敌采取跑圈子的形式;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6、鄂豫皖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和多项建设
② 松树岗会议上的规定。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进入河南 省光山县柴山保地区创建根据地,即在松 树岗会议上规定了“豪绅地主反动派的土 地财产,照人口分给贫农、雇农”,并在 鄂东北的黄安麻城北部部分地区开始了没 收地主土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形势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2、鄂豫皖苏区有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 地。在黄(安)麻(城)、商(城)南、六 (安)霍(山)三次武装起义基础上建立的 工农革命武装,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很快, 1931年11月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 一的红四方面军,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 军下辖两个军(6个师),1个少共国际团和 4个独立师,共10个师,45000多人。除正规 红军外,还有大批分布广泛、具有独立作战 能力的地方武装,各县独立团有20多个,赤 卫军最多时编成15个师。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6、鄂豫皖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和多项建设
① 黄麻起义提出了“暴动实行土地革
命”的口号。
黄麻起义胜利后,黄安农民政府制定了 《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了“取消一切剥 削制度”、“没收豪绅地主的剥削土地及一 切不法财产”、“庙产公积归农会”、“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并在起义区域内开 始了没收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票,开仓分 粮等工作。
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袭扰,次 采取突击的方式消灭之;
敌人如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5、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创造和积累了 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③ 三次反“围剿”中,作战形式由游击
战向运动战转变,作战原则也有新的发展。 主要是3条:集中主力,和群众性的游击战 相结合,寻敌弱点,捕捉战机,力求在运动 战中歼灭敌人;出敌不意,袭击伏击,包抄, 迂回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灵 活机动,避实就虚,主动进攻,打破敌人的 “围剿”。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6、鄂豫皖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和多项建设
③ 细则》 1929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共鄂东北特委 召开会议,根据党的“六大”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 精神,制定了《临时土地政纲》等文件,作出了对 土地没收与分配的规定;11月下旬和12月底,鄂 豫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 会,分别作出《群众运动决议案》和《土地政纲实 施细则》,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要原则和政策。 鄂豫皖苏区形成后,从1930年夏至1931年春,全 苏区以《土地政纲实施细则》为法律依据,全面开 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制定《临时土地政纲》和《土地政纲实施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徐向前
李先念
徐海东
陈 赓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①、8个军事家
王树声
曾中生
蔡申熙
许继慎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鄂 豫
皖 苏 区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湖北(鄂)、河南(豫)、安徽(皖)三
省边界相邻的大别山地区创建的一块农村革命
根据地。它是以黄麻起义为发端,汇合了商南 起义和六霍起义的力量,在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 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也是中 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了解鄂豫皖 苏区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以大别山精神为核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来自况4、鄂豫皖苏区的红军打了很多胜仗
从1930年冬至1932年6月的1年半时间 中,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先后打破了敌人三 次共40多万兵力的反革命“围剿”,取得 了双桥镇大捷和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 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的胜利。三次反“围 剿”共歼敌6万余人,成建制地歼灭敌人正 规部队40个团,生俘敌3个师长、5个旅长、 11个团长,缴获枪支36000多枝,迫击炮50 多门。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双桥镇战斗经过要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黄安战役经过要图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5、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创造和积累了
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① 1927年底至1928年初提出“八 会”:会跑、会打、会散、会集、会 进、会退、会知、会疑。
②、参与苏区创建在斗争中成长
起来的红军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 们中有:潘忠汝、吴光浩、吴焕先、曹 学楷、邝继勋、郑位三、王秀松、王平 章、周维炯、陈定侯、戴克敏、徐朋人、 姜镜堂、肖方、高敬亭等。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3、鄂豫皖苏区红军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员
③、还有一批参军后屡建战功、崭露 头角的人物,如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 陈再道、詹才芳、秦基伟、洪学智等,他们 后来都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心内容的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
鄂 豫 皖 苏 区 的 基 本 情 况
1、鄂豫皖苏区有很大一块地盘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在打破三次反革
命“围剿”后,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时期,苏 区的范围东起安徽淠河,西至平汉路,北达 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4万 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黄安、商城、 英山、罗田、霍邱5座县城,在黄安、光山、 六安等26个县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