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学的力量《围城》的文学价值
文学的力量《围城》的文学价值《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凭借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围绕《围城》揭示其文学力量和文学价值。
一、高超的文学表达《围城》以其精湛的文字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表达能力。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城市人的琐碎生活,用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对话描绘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善于运用幽默讽刺和夸张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活泼、富于戏剧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享受到文字的美感,又能深入思考人性的问题。
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围城》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婚姻和事业的抉择中犹豫不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又感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束缚。
通过方鸿渐这个形象的塑造,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形象。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使得读者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围城》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小说中不仅有城市人的庸俗和虚荣,也有他们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反映了人性在城市这个特定环境下的种种矛盾和挣扎。
同时,小说还通过方鸿渐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思了传统观念、家族和社会对个体的束缚。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剖析,作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社会图景,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四、文学与人生的共鸣《围城》以其深思熟虑的情节和精巧的人物形象,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共鸣。
小说中所展现出的人物命运的曲折和复杂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人生的沉思和对人性的洞察,《围城》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总结起来,《围城》以其高超的文学表达,深刻的人性剖析,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与读者的心灵共鸣,展现了文学的力量和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论钱钟书的《围城》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十分凸显的,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
作者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含苞待放纵观整部作品,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与比喻艺术是最为突出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围城》将钱钟书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的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漫画式的笔法、调侃式的行文、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就艺术表现而言,尤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围城》的故事情节只好比一幅画的简单线条,而语言修辞则是它的色彩,比喻却是其中最亮丽的颜色。
这种语言修辞艺术贯穿了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下对这两个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讽刺艺术(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
《围城》中常用诙谐的锋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
这主要表现在:1、漫画式的笔法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进行了一番讽刺描绘。
令其形神毕露。
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7年开
始创作,1953年完成。
该小说以沪上知识分子贾平凹为主人公,通过叙
述他在与外界的关系中所遭遇的挫折和矛盾,揭示了围城的主题。
《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
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围城》
的艺术特点。
其次,叙事方式独特。
《围城》采用了复杂的叙事技巧,既有第一人
称叙述,也有第三人称跳跃叙述。
小说采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比和对话,以及回忆和预示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张力,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综上所述,《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
以围城为主题,探讨了人的自由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复杂
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张力十足;人物塑造鲜明,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以讽刺的方式对社会和人
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围城》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围城》赏析
《围城》赏析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散文集《人·兽·鬼》。
《围城》钱钟书小说代表作。
《围城》是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善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
在这一群现代新儒的生活里,充满了情敌之间的争雄夺雌,同路人之间的互相折磨,婆媳妯娌之间的勃谿斗法,亲家之间的鄙夷挑剔……人情世态荒凉丑陋。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永远苦恼。
他总想摆脱困境,但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不仅是婚姻的“围城”,更是人生的“围城”社会的“围城”,“一无可进”,“一无可去”。
小说以不同侧面深刻剖析了处于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怯懦,无情批判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
《围城》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方鸿渐形象是其中最丰满的一个。
出身于江南某小县城一个传统守旧封建家庭的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
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因此履历上不填得过博士学位。
当他在三闾大学得知韩学愈借助同样的一张假文凭混了个教授兼系主任的地位时,便承受老实人吃亏和骗子被揭穿的双层痛苦。
浅析《围城》中的创作艺术
浅析《围城》中的创作艺术内容提要:《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他的古今中古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胜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
《围城》的幽默是别具一格的,即:幽默的真实性,幽默的合理性和幽默的知识性。
关键词:《围城》创作艺术品讽刺比喻幽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宋诗。
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而在湖南一个避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本文试从作者的创作艺术分讽刺艺术、比喻艺术、幽默艺术三个方面来阅读这部作品。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浅谈《围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目录一、内容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一)《围城》的地位及社会意义 (2)(二)《围城》的艺术成就 (3)(三)《围城》的影响 (6)四、参考文献 (8)浅谈《围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刘录品【内容摘要】《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围城》是最有趣味、最深邃、最有可读性的长篇小说,它已成为人们持续接受不衰的文学经典。
构成钱锺书小说基本特征的是讽刺,这种讽刺充溢着强烈的个性品格和独特风采,具有广、深、俏、奇的特征。
《围城》通篇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叙述,其叙述话语机敏、尖刻,充满深刻的讽刺意味。
《围城》是一部以小说见才学的作品,作品将他广博的知识顺手拈来,涉笔成趣。
《围城》自面世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时洛阳纸贵,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原因,政治的题材、工农兵的形象、歌颂的基调开始盛行,知识分子不断地被批判和改造,知识分子题材自然成了作家的“禁区”。
但与此同时,《围城》在海外却名声大振,并作为国际所公认。
30年后《围城》载誉而归,畅销不衰。
1990年,《围城》被改编电视播放后,在全国出现了《围城》热。
【关键词】围城影响成就小说经典一、《围城》的地位及其社会意义《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广大读者也正是通过《围城》认识、景仰甚至崇拜钱锺书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围城》是最有趣味、最深邃、最有可读性的长篇小说,它已成为人们持续接受不衰的文学经典。
不论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还是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角度来看,《围城》都堪称是最佳作品之一。
《围城》首先是一部最有趣的作品。
过去在评价、分析作品时,很少讲到“趣味”二字。
其实,作品既然是艺术,首先就应该生动有趣,只有这样读者才乐于接受。
所以,趣味性应该成为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尺之一。
一部长篇小说从头到尾能够做到生动有趣,让读者拿起来放不下是很不容易的,而“正视知识分子的长篇特别不好写”,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的性格、思想都是最复杂的,是较难把握的。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讽刺描写,揭示人们在围城般的社会现实中的迷茫和矛盾。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剖析女性形象,探讨其在封建社会中的被动处境及被束缚的命运。
小说中围城的隐喻,恰如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困境和无奈。
讽刺不仅限于人物形象和情节,还深刻讽刺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对其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围城》的讽刺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文学作品、背景、作用、方鸿渐、女性形象、隐喻、社会现实、观念、价值、当代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围城》的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小说背景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势利和矛盾。
小说借助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方鸿渐、满宫和其他角色的描绘,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围绕自己的城堡中的困境和心态。
《围城》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和讽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通过对《围城》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以及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探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性描写,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讽刺艺术不仅可以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来一种戏谑、嘲讽或讥讽的趣味,使作品更具生动和趣味性。
在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往往以夸张、夸大、扭曲等手法来表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引起读者对现实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讽刺艺术也可以帮助作家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让读者通过讽刺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围城》点评
《围城》点评
《围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经典小说。
钱钟书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首先,《围城》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巅峰。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既幽默风趣,又深刻犀利,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围城》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十分深刻。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及其他人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此外,《围城》还通过对抗战初期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弱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
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还是作为社会现象研究,《围城》都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围城》中的文学艺术
浅析《围城》的艺术性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诙谐刻薄的风格,以及弥漫着的文人味和没落贵族的气息,使它成为小说界的常青树,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美籍学者夏志清教授评论这部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①这部小说以留学生方鸿渐为线索,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内忧外患的交相冲击下的精神风貌。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阶级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的众生相。
本文先不就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研究,仅就本人对拜读全文后对其艺术方面的独特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围城;艺术;讽刺;幽默;博学一、讽刺与幽默的结合讽刺与幽默当是给每一个看过《围城》的读者的第一个印象,文中处处充满了引人捧腹的讽刺情节,《围城》的讽刺并不是如鲁迅似的长枪大刀,勇猛直前地同恶势力正面作战,钱先生是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
读《围城》,必然是不忍释卷,也必然会不断发出会心的笑。
小说对人物稍纵即逝的细微心理变化的把握,对人情世态的精确入微的描写,均堪称独到。
他俏皮、诡异、聪明的讲述,处处流露出作者作为一位评论者的本色,而幽默之中又会渐渐感觉出一种悲剧意味。
钱先生在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也就是说钱先生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
这种忽略阶层和时代的描写手法,也许是《围城》在刚面世时不如一些时令小说那样受欢迎的原因,但也使《围城》的魅力长存。
即使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窥见自己的影子,并且,随着人生的增长,每一次翻看《围城》都会有一种常看常新之感,让人不由不为钱先生那淡淡的,细水长流一般的对人生的认识敬仰一番。
在《围城》中,讽刺与幽默总是同时出现。
正因为这一点,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幽默就像飘散在空气中的一种氛围,无形,但是总感觉其中。
《围城》讽刺艺术的成就
《围城》讽刺艺术的成就如下是有关《围城》讽刺艺术的成就: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具有极高的讽刺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1)主题的讽刺意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是杨绛先生对《围城》的注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作为最了解钱钟书,也最有资格给《围城》作注释的杨先生来说,她的话恰巧精辟地阐述出了小说《围城》的主题,即人生万事,莫若“围城”,爱情也好,婚姻也好,生活也好,事业也好,无非是进了出,出了进,没有了局。
然而正是这短短几句,带给人们的却是对人生的重新审视。
作者为了说清这个主题,为读者刻画了一个个“高等人”的人生轨迹,正如作者在《围城》序言中所说,“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语言的幽默趣味《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小说的语言相当的幽默和俏皮,有很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又陷入了无尽的沉思之中。
在语言艺术上,《围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典范之作。
(3)讽刺手法灵活多样大量妙趣横生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是《围城》成功的一大亮点。
钱钟书的比喻别出心裁,并且超出常人的想象。
他利用喻体和本体的强烈反差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找到别人难以发现的想不到的相同点,将两者联在一起,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使作品显得更加机智、诙谐、幽默。
蕴含深意的象征是《围城》的又一亮点。
其中《围城》的题目本身就富有象征意义。
人生处处是围城,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4)通过细节描写进行讽刺《围城》中的人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体上属于一个社会阶层,但钱钟书能写出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主要是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
这种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①画龙点睛式的动作细节描写。
钱钟书在继承《儒林外史》的传统基础上汲取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采用精彩准确的动作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围城的艺术性解析
一、《围城》的艺术性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
对于《围城》的艺术性的评价,在研究界发表的论著很多,由此也产生很多争论。
就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围城》中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有没有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围城》牵涉到的知识很多,有没有掉书袋的嫌疑;作为讽刺小说,《围城》在中国讽刺小说中的地位等等。
笔者不惴浅薄,参与其讨论,表达出自己的浅见。
1.威力无比的议论我们都知道《围城》这部作者中有大量的议论的文字,评论界对于《围城》中的“议论”向来是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有的说不好,说作者这样做是对小说人物的画蛇添足:“做为全知叙事者的叙事主1,使整个小说的情节大打人公自我观念的独语状态贯穿整部小说”折扣。
有的则认为这正是钱老的高妙所在:“妙语连珠,能言巧辩,2”一应俱全。
文字游戏,反讽情态,俏皮挖苦,借题发挥,挪榆奚落,而我们单单从文本的角度来关照这篇小说,正是因为这大量的议论性的文字的存在使得《围城》不仅有着特殊的叙事手法,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现象,这是在现代文学史中小说的创作中不多见的。
所以我们才说《围城》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小说。
这样看来,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形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手法,我们可以从这里影射到其它的很多作品,从而开始讨论一个议论性文字的多寡到底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有无决定性的作用的问题。
1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 1984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
花城出版社年版我认为《围城》中存在的议论多数是从文本的情节出发,甚至很多的议论对于丰富发展情节都起到了绝妙的功效。
它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展开以及对主题的表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在这里作者不仅对方鸿渐的家乡习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两句的议论更是为后面方鸿渐岳父大人的出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了铺陈,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甚至是良苦用心的。
《围城》的文学价值
《围城》的文学价值《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它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围城》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手法。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虚伪,通过对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探讨了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心理和行为。
钱钟书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生动而有趣,读者可以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围城》在思想深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小说通过对婚姻、爱情、家庭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妻子孙思邈都是典型的“围城者”,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无法摆脱社会的压力和传统的束缚。
小说通过他们的遭遇,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自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困境的深思。
《围城》还具有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小说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描绘,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中充满了对北京的描写,包括街巷、建筑、人物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独特的氛围。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非常独特,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围城》还具有普遍的人性关怀和价值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发生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婚姻、爱情、家庭等问题的讨论,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矛盾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围城》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在文学创作、思想深度、艺术形式和人性关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成就。
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使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和善变,表达了
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求的深切关注。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的丑陋和善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展现了各自的丑陋和善变。
方鸿渐的妻子杨露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和婚姻忠诚,与一个有钱人私奔。
而方鸿渐的情人梅冰也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她
一直对方鸿渐保持着矜持和拒绝,直到方鸿渐离婚后才回心转意。
这些人物的丑陋和善变
讽刺了人性的多变和贪婪,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行为。
《围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
求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追求着物质和虚荣,他们视金钱和地位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他们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方鸿渐对物
质追求的认识和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呼唤。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看到了城墙之外的美好,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深度分析)《围城》文学讲解
(深度分析)《围城》文学讲解深度分析《围城》文学讲解《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围城》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主题。
文学价值《围城》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探讨了人性、婚姻、爱情以及社会现象等主题。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和鲜活。
作者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和情感变化。
例如,方鸿渐的优柔寡断、孙少平的虚荣心以及唐小姐的自我保护意识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角色的思想和动机。
其次,小说对婚姻和爱情的描绘也具有独特的视角。
作者通过对方鸿渐和唐小姐的婚姻生活进行详细描写,探讨了婚姻中的困境和矛盾。
同时,小说中的爱情也不仅仅是浪漫的表达,更多地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性。
最后,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通过对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描写,嘲讽了虚伪和功利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主题分析《围城》主要围绕着人的自由意志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展开。
小说中的人物都身处在围城之中,既有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也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期望。
首先,方鸿渐作为主人公,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他既渴望自由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又不愿面对现实的压力和责任。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他在选择和抉择之间徘徊不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受到了各种社会压力的影响。
唐小姐为了逃避婚姻的束缚而选择了自杀,孙少平则为了虚荣心而追求社会地位,他们都在围城中为自己设下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综上所述,《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入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
这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
文学的魅力《围城》的文学价值
文学的魅力《围城》的文学价值《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草稿小说,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上层社会。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呈现了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文学的魅力。
首先,小说以其精妙的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个吃苦耐劳、肯吃亏、没有野心的男子——方鸿渐的故事。
他在家族的压力下,被迫结婚投靠了一个富商之家,却发现自己对富商的妻子念念不忘。
小说通过展现方鸿渐的内心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欲望,引发了读者对婚姻制度、家族观念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这种情节的刻画使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故事的叙述,更成为了读者与现实生活进行对话的桥梁。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封闭社会中的困境。
小说中,方鸿渐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处于“围城”之中。
他们受到了家族、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难以追求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对封闭社会的描绘,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并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种形式上的安排使得小说在具体情节之外,更具有了时代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小说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钱钟书先生以其独特的文风,巧妙地运用文字,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用华丽的辞藻展示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才华,更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最后,小说通过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围城》通过对封闭社会的描绘,提出了对人生意义和自由价值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富有象征意义,使得作品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通过对家族观念、封建礼教和个体自由的对立和冲突的描述,小说深入探索了人类的困惑和自由的价值。
这种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围城》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引领着读者思考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围城》的评价
《围城》的评价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价值:《围城》的文学价值非常高,钱钟书的文笔优美、幽默、机智,通过小说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情节紧凑,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极大的愉悦和享受。
思想深度:《围城》所探讨的主题是爱情、婚姻、职业等人生问题,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读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讽刺手法:《围城》的讽刺手法非常独特,钱钟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用幽默的语言,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和反思。
人生哲理:《围城》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围城”这个概念。
钱钟书通过“围城”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人生哲理的启示,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经典小说,它的评价非常高。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围城》心理描写的艺术浅析
《围城》心理描写的艺术浅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以具有代表性的半个世纪的中国人性格和心理思维为背景,展现了他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小说通过描写严复和梁思成的情感纠葛婚外情,以及刘姥姥和周教授的婚姻生活,透露出时代背景下人们在婚姻关系和个人价值观之间的挣扎和内心的探索。
钱钟书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刻画得生动、鲜明。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与言语的穿透力,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甚至跨越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群中,深度洞察了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首先,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严复,展现了青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严复是一名实业家,他早年在美国留学,文化水平高,性格开朗外向。
但在面对婚姻和爱情问题时,他始终处理不好。
小说中,严复一开始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需要对抗,可当他获得成功、家庭事业相对平稳时,他身心疲惫,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感到深深的后悔。
在严复的内心世界中,人物的思维转化和心理冲突得到了深度展示。
其次,小说通过描述梁思成情感纠葛,展现了中年人的心理矛盾。
梁思成是一名著名的建筑师,他在结婚后与一名女学生发生了婚外情,但他内心依旧对妻子有着深深的感情。
梁思成的内心矛盾和思维情况表现在小说中非常深刻。
在小说中,梁思成的行为和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他向严复展示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现出中年人对自己婚姻感情的挣扎。
最后,小说通过刘姥姥和周教授的婚姻生活,展现了老年人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
刘姥姥和周教授是一对过了中年的夫妻,他们已经经历了多年,懂得了互相包容和珍惜。
他们中的一个人若无明显失误,另一个人会拥有高度的包容和理解,这将成为他们继续下去的力量和成就感。
在他们之间,出现的小矛盾并不会成为无法回复的大矛盾,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处世方法都已成熟。
总之,《围城》这部小说中运用了生动而丰富的语言,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真实与深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描写经典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和细致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内容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一)《围城》的地位及社会意义 (2)(二)《围城》的艺术成就 (3)(三)《围城》的影响 (6)四、参考文献 (8)浅谈《围城》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刘录品【内容摘要】《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围城》是最有趣味、最深邃、最有可读性的长篇小说,它已成为人们持续接受不衰的文学经典。
构成钱锺书小说基本特征的是讽刺,这种讽刺充溢着强烈的个性品格和独特风采,具有广、深、俏、奇的特征。
《围城》通篇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叙述,其叙述话语机敏、尖刻,充满深刻的讽刺意味。
《围城》是一部以小说见才学的作品,作品将他广博的知识顺手拈来,涉笔成趣。
《围城》自面世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时洛阳纸贵,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原因,政治的题材、工农兵的形象、歌颂的基调开始盛行,知识分子不断地被批判和改造,知识分子题材自然成了作家的“禁区”。
但与此同时,《围城》在海外却名声大振,并作为国际所公认。
30年后《围城》载誉而归,畅销不衰。
1990年,《围城》被改编电视播放后,在全国出现了《围城》热。
【关键词】围城影响成就小说经典一、《围城》的地位及其社会意义《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广大读者也正是通过《围城》认识、景仰甚至崇拜钱锺书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围城》是最有趣味、最深邃、最有可读性的长篇小说,它已成为人们持续接受不衰的文学经典。
不论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还是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角度来看,《围城》都堪称是最佳作品之一。
《围城》首先是一部最有趣的作品。
过去在评价、分析作品时,很少讲到“趣味”二字。
其实,作品既然是艺术,首先就应该生动有趣,只有这样读者才乐于接受。
所以,趣味性应该成为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尺之一。
一部长篇小说从头到尾能够做到生动有趣,让读者拿起来放不下是很不容易的,而“正视知识分子的长篇特别不好写”,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的性格、思想都是最复杂的,是较难把握的。
而他们的工作性质、活动舞台又是单调和单一的,这就使一般的作家在写工人、农民、市民、商人、官僚、地主等形象时,远较知识分子形象来得鲜活生动。
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未能大量出现《围城》那样的作品,是因为中国作家无力驾驭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看,《围城》的创作就更难能可贵,也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围城》的日译者之一荒井健谈到:“记得几年前我曾碰到过一位学习中国文学的法国女学生,她对我说,现代中国小说,无论鲁迅还是巴金或矛盾,读起来都不够有趣味儿。
我当时立即推举读一读钱锺书的《围城》。
”显然,在荒井健的眼里,《围城》是最有趣的。
《围城》的可读性,来源于作品的典雅而又通俗形象的语言,来源于它的鲜活、出奇的比喻,来源于它的机智的讽刺好智慧的幽默,当然也来源于作品内蕴的丰富、深邃和意味深长。
《围城》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
它包含了时代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人生的、人性的、哲学的等丰富的内容《围城》驱除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一切圣洁、理想、夸饰的光环,现出了人的根性,仿佛看破红尘,点透悲剧人生。
然而,悲剧不等于悲观,在笔者看来,“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
事实上,钱锺书正体现了这种既看破又投入、既悲悯又乐观地对待人生中的难题的辩证态度。
从爱情婚姻,到人生万事,再到人类本性,钱锺书完成了“三级跳”式的审视。
二、《围城》的艺术成就。
任何叙事的作品都有形象,不过,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具有某一作家独特个性的人物群落,他不仅体现为鲜活生动,性格鲜明,而且还要打上作家个性的鲜明印迹。
钱锺书为我们提供的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群落,这是他的独特领域。
他不是从社会政治、风俗文化来写知识分子的,也不是是从革命、爱情、人生道路来塑造知识分子的,而是从道德人格、存在哲学、人类本性以及深层心理来审视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
这类人物形象经由鲁迅的《高老夫子》、叶绍钧的《英文教授》、沈从文的《八骏图》、王西彦的《夜宴》,到了钱锺书的《围城》,才蔚大观。
钱锺书将高级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以及大学内部的深层形态和盘托出,将其鲜为人知的负面东西暴露无遗,使我们看到了高级知识分子间是怎样互相吹捧又相互贬低的,是怎样的清高傲慢、坐而论道,而又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是怎样地虚伪而人格堕落等等。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塑造得最鲜明、最真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
他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使读者、研究者可也从不同角度给予解读。
这是一个在言与行、表与里、才与学、主动与被动、外在与内在等诸多负面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物,是一个儒道合一的人物。
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他处处显得被动、失败和毫无用处,最终,成为一个孤独流浪汉。
构成钱锺书小说基本特征的是讽刺,这种讽刺充溢着强烈的个性品格和独特风采,具有广、深、俏、奇的特征。
《围城》的讽刺对象几乎无所不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人事、人性、心理、心态等,构成了丰富而机智的讽刺世界。
以往的讽刺小说,或集中于社会揭露,或专注于道德审判,或刻画人物的可笑行为,讽刺的范围比较明确而狭窄。
而钱锺书的小说则与之不同。
他的小说几乎章章有讽,句句带讽。
不管是谁,只要是装腔作势、欺世盗名,都难逃他的讽刺利剑。
他揭露政治家“吧中国零售和批发”。
说方鸿渐耍弄爱尔兰人,仅用30元美金就买到了假文凭“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将苏小姐的作风比成“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说“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
这一句句讽刺,不仅深、广,而且还俏、奇。
总之,《围城》的讽刺既机智俏皮,又辛辣犀利。
他的讽刺,想得深说得俏,发人深省,刺得很深,又不鲜血淋漓,这得益于他的俏皮的语言。
钱锺书是个主体意识极强的作家。
《围城》通篇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叙述,其叙述话语机敏、尖刻,充满深刻的讽刺意味。
叙述者的讽刺地位十分突出,他自然、社会、中外古今无所不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议论,或嘲讽人物,或阐发哲理,或说明事理。
一般来说,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描写来编织故事、塑造人物的,因此,是比较忌讳议论的。
但《围城》中的议论,读者并不感到累赘、多余或无趣,因为它能够把议论溶化在叙述描写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更主要的是他的议论精辟、奇妙,令人耳目一新,其议论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一是由叙述者的解释构成精妙的议论。
二是在写人时抓住机会引发开去,引出一串串精辟的议论。
三是通过人物之口进行议论。
四是写人叙事之后附带一句精彩的议论、深刻的嘲弄,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画龙点睛,犹如神来之笔。
《围城》是一部以小说见才学的作品,作品将他广博的知识顺手拈来,涉笔成趣。
所涉知识远至上古,近至现代,中外古今,无所不包。
小说大量采用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学经典,从先秦《诗经》到清代的同光体,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到希伯来的圣经,从英国的古语到法国的名言,以至葡萄牙的民间谚语,从哲学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充分显示了作者宏博的知识,现代小说还没有哪一部作品体现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密集度。
作者善于将他掌握的知识化解成机智俏皮、妙趣横生的语句,点缀或镶嵌在作品之中,作者也就是星光闪闪,熠熠生辉了。
钱锺书善用新鲜奇特、幽默深刻的比喻。
他的比喻,机智俏皮,富于哲理,妙语连珠,涉笔成趣,出奇制胜,不同凡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公认的定义。
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更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它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极重视比喻,在《毛诗序》所说的“赋、比、兴”三大技巧中,就有比喻。
在西方的修辞学中,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强调比喻,在他的《修辞学》中,说比喻是文学写作的三大要则之一,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诚然,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都不足为奇,几乎所有作家都运用过比喻。
但是,真正以比喻显出成就,并成为比喻大师的,非钱锺书莫属。
三、《围城》的影响。
《围城》自面世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时洛阳纸贵,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1949年三版。
李建吾等人盛赞“刊物以发表这部《儒林外史》为荣”。
1947年的《晨光文学丛书》介绍说:“这部长篇小说去年在《文坛忆旧》中写道:“《围城》已经成了我们家中的最爱好了,我的儿子、内侄、姨女、内嫂以及我自己都争夺般地抢着看。
”这些例证表明,《围城》在40年代后期,在知识界出现了一股接受热潮。
与此同时,《围城》也开始被误读和曲解了。
最典型的是将《围城》与张资平、冯玉奇的三角恋爱相提并论,认为“《围城》是一幅无美不备的春宫图,是一剂外包糖衣内含毒素的滋阴补肾丸”。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原因,政治的题材、工农兵的形象、歌颂的基调开始盛行,知识分子不断地被批判和改造,知识分子题材自然成了作家的“禁区”。
而《围城》既没有反映抗战,也没有歌颂革命,更没有塑造正面人物,因而越发显得不合适宜了。
于是《围城》与新中国读者的精神交流中断了,出现了30年的接受断层。
与此同时,《围城》在海外却名声大振,并作为国所公认。
30年后《围城》载誉而归,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此书后,畅销不衰,多次重印,形成了第二个接受热潮。
不仅广大读者喜欢,批评家也对《围城》及其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围城》的题旨、象征意义、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多方探求。
1990年,《围城》被改编电视播放后,在全国出现了《围城》热。
小说也因此再度畅销,多次印刷,累计已达上百万册,且有英、法、德、俄、日、韩等多种译本。
如果说第二次接受热潮是由外向内的话,那么,第三次接受热潮的形成主要是在内部,在于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在于大众传媒的直接推动。
综上所述,钱锺书从本质上说是一位学者,其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学术著作,而他的《围城》作为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学者小说,既是一部讽刺小说,也是一部人生哲理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影响却是空前绝后的。
参考文献:[1] 张丽丽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济宁师专学报1995(2)69-72[2]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M] 解放军出版社,2004.1第一版[3]钱定平.破围——破解钱钟书小说的古今中外[M] 百花文艺出版社[4] 戈双剑繁茂,精妙的广语言秀——《围城》的语言浅析[J] 汉字文化2003(3)55-57[5]车永强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学术研究1999(5)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