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之 夜雨寄北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拓展Βιβλιοθήκη 提高检测


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
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涨”字,既
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
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在晚唐诗人中,
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 唐 代“小李杜”“大
唐三李”之一。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




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
成 就 最高,最为人传诵。
三、理解题意:
《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里的下雨。
“寄北”即寄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
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
指北方的妻子,文题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四、朗读诗歌,读准节奏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品词赏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
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
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何
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
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答: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到什么时候才能
备课组别
上课
日期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课题:
夜雨寄北
教学
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
教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基本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活动目标和要求




一、导入新课:
一切都会过去,而唐诗却历经时间风雨的侵
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一千多年来一直震
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
朗玛峰。那挺立在唐代诗坛的一队队令后人肃然
起敬的巨人使得宋朝以后的诗人,都极力想跳进
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
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即使在晚唐衰飒的风尘
中,仍有一位踏步而来歌者,带着他那低沉而感
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
孤寂和思乡之情
本节课教学经验或问题描述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科组长签字
年级主任签字
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评: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
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
与想象中徘徊。
六、合作探究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
伤的嗓音,不经意一挥手,便撒下一路的唐诗的
花朵。
他就是“小李杜”中的小李——李商隐
二、走近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
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




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
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
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
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
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
间。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
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
新。
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还乡,同友人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
答:《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
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
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
有乐,忆苦思甜。
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
如何理解?
乡之情。
答:这两句写未来的欢聚。用未来的欢乐衬托出
今夜的孤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构思巧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