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瞭望(liào)寒噤(jìn)强词夺理(qiǎng)锐不可当(dāng)
B.缅怀(miǎn)旷野(kuàng)怒不可遏(nù)屏息凝神(bǐng )
C.彷徨(páng)襁褓(qiǎng )目眩神迷(xuàn )尽粟一石(dàn)
D.棱角(léng)拾级(shè)挑拨离间(jiān)忧心忡忡(chōng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夏日的深夜,暴雨将至,一道道闪电在天幕上蜿蜒着,振耳欲聋的雷声也不断地破空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B.时值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和煦的微风轻歌漫舞,躺在草上林间,慵懒的阳光洒在身上,总是会让人觉得
舒舒服服。
C.在阳光下,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离眼前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
D.南渡后,孤苦伶仃的李清照写词时语言风格未改,但词的内容已与以前大相径廷: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鼓励他,考试不要紧张,要漫不经心地答题,确保正确率。
B.孩子阅读传统经典,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C.他在沙漠中跋涉了半个月,眼看就行将就木到达森林了,他却支持不住倒下了。
D.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4. 下列关于文化和文学常识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B.《马说》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C.《最后一次讲演》作者闻一多,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大道之行也》)
(2)怒而飞,________。
(《庄子•北冥有鱼》)
(3)青山横北郭,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4)独学而无友,________。
(《礼记•学记》)
(5)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于2019年5月1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落下帷幕。
②节目把中华经典
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③央视《今日说法》《挑战不可能》的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再现舞台。
他的主持,诙谐处,令你笑逐颜开,动情处,
让你泪眼婆娑。
④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把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⑤通过鉴赏团成员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
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朗读诗词,能领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坚韧; _____,_____;_____,_____.⑦观众在情感共鸣中,重新发现经典诗词在当下的价值和力量,从
诗词中汲取心灵滋养,获得前行的动力,那是真正“让经典再流行”。
(1)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2)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_。
(3)仿照画线句子,在第⑥句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全词从形象塑造、心境传达两个方面是做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猫说
[明]薛瑄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
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
以其未驯也,絷
维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
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而捕之。
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
物之有能者,必有病。
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饥哺饱嘻,一无所为。
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
”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余方怪甚,然复有
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天之曰:”生材不齐,有能者
必有病。
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释】①铦(xiān):锋利。
②絷维:系缚。
③遽(jù):突然。
④比:等,待。
⑤伈(xǐn)伈:恐惧。
泯泯:茫然无知。
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⑦匿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
⑧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伈伈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墨乌镇
彭学明
说乌镇是一墨乌镇,是因为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
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
乌镇像一个上了
年纪的老人,几千年如一日地站着、坐着或者蹲着,既老成持重,又沉稳肃穆,当然也很沧桑和简朴。
一件
粗布衣穿了3000年,一件灰色裤穿了3000年,一件褐色被也盖了3000年。
3000年不浓妆艳抹,3000年不
花枝招展,3000年一种本色,难啦!然而正是这3000年不变的颜色和本色,才完美了乌镇成就了乌镇,才让
乌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扬名中外。
乌镇是老,但老得周正老得硬朗,老得神清气爽。
就像酒,越老越香。
斑斑驳驳的墙壁,只是它风霜岁
月的一层老茧。
墙顶的几把荒草,只是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
而那些浅浅淡淡的青苔,则是它人生磨难出
的一点点老年斑。
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穿行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
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
没了这每一条街巷,乌镇就没了章法,乱了方寸,乌镇就成了一潭
死水、一盘死棋,乌镇的人就走不出自家的屋檐,只能坐井观天。
上了年纪的人,有许多的记忆,花儿正开
的人,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
不管是谁,只要走进乌镇的这些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石板,就
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深长的遐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
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
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
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
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
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
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无论荣华富贵还是淡泊清贫,乌镇都是含蓄而内敛的。
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和张家厅,里面那么富丽堂
皇那么气派宏大,外面却与贫民百姓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
由此,不管怎
么看,乌镇就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
打铁的,染布的,唱戏的,经商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
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
不知是家家都种着花养着鸟,还是个个都识点文断点字有点见识,时光和岁月
就是遮不住乌镇人的淡淡书香。
是什么呢?或许是家家门前挂着的那盏红色灯笼,或许是条条巷子飘出的那段印花染布,或许是满镇子飘着的那比歌声还柔软的声声吴语。
其实,更精彩的是在水上。
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
而生的。
没有乌镇就没有这条蜿蜒迤逦的水巷,没有这一条蜿蜒迤逦的水巷就没有水,没有水,乌镇就没了
水色没了灵气没了生命没了灵魂。
之所以说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因为乌镇的河是人工的,这运河就是
因为乌镇而来这里安家落户的。
如果不是为了与乌镇结一门金玉良缘,这运河就不会绕这么远的路,就不会
流到这里与乌镇朝夕相处、唇齿相依。
所以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这条飘飞的水巷,是乌镇的血脉,软软的脉管上,是乌镇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节。
租一条蚱蜢舟,我
们就驶进乌镇的水墨画里了。
悠悠的水巷,像一支写意的工笔,轻描淡写地描摹着两岸,勾勒出两条笔直的
风景线。
黑瓦白墙的民居,仪态万方地闪立在两边,一半住在岸上,一半跳进水里,它们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把脚伸进水里,把手也伸进水里,戏弄一河鱼虾。
虽然它们没有我湘西吊脚楼的气势和高大,但却小巧精致,异曲同工。
水阁的窗口,往往会探出一盏女儿的脸,那不是茅盾笔下的淑女,就是我们江南的表妹,好看,
好看,好美,好美。
于是你觉得一河的风景都被这女儿的脸照亮了,一河的水阁都是这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
本来也是这样,你看,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
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洗衣淘米的表妹,一个个挑花绣朵的表妹,一个个等待爱情的表妹。
美人靠是什么?美人靠是水乡女儿的专用工具,在临河的每一个廊棚里。
不管是男人女人,你都靠一靠吧。
靠一靠,你就是美女了;靠一靠,你就有美人了。
坐在船上,看着风景,想着美人,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酿制的“三道白”酒,品品乌镇女人
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你就品不尽想不完,就乐不思蜀、游而忘归了。
那么,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乌镇?
(2)作者是湘西人,在文中他也谈到自家的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留下来,你就会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无争树
燕茈
①围龙屋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里面有厅堂、天井、水井,从前住有10多户人家。
哑叔十多年前因家乡水灾流浪到这个地方时,围龙屋已经空了。
家家户户都在旁边盖起了新的房子,围龙屋
只放柴草、杂物。
围龙屋的主人们可怜哑叔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就叫他随便在围龙屋挑个房间住下。
这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饿不了。
哑叔对村里的人无限感激,从此便在村子里住下了。
②哑叔并不哑,只是他不爱说话,别人问话不是点头就是摇头。
他也从没有说过自己叫什么名字,没有
说过家乡的事。
天长日久的,大家都叫他哑叔,他点点头,看着对方,表示回答。
③孩子们会欺负这个流浪汉,常常追着他,给他扬泥沙,故意将他厨房里的食物撒很多盐。
哑叔并不恼,还经常给孩子们零食。
他是真心喜欢这些孩子,他的一双儿女被大水冲走时也是这么大,也是这么调皮捣蛋。
④他在门前的河边种了一棵“不知春”,不知春也叫无争树,总是在春天落叶,在夏天发芽,所以叫“不
知春”。
也有人说它自顾自生长,不管什么春夏秋冬,与世无争。
⑤每年春天,哑叔就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无争树那细细的叶子纷纷落在水中央,跟着光影舞蹈着,许
多鸟儿雀儿吱吱喳喳在树枝中间飞来飞去。
⑥哑叔种的地并不多,他常常给左邻右舍帮工。
收割稻谷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另外一头,挥动着镰刀
将禾束一把一把割倒,再一搂一搂地将禾束一遭一遭地抱到打禾机旁边。
每天,他从天亮到天黑不紧不慢地
忙着这些庄稼,从这一家忙到另外一家。
主人端来茶水叫他喝,他摇摇头,指了指田塍上的水壶表示自己有
带水。
唤他一起回家吃饭,他也指指围龙屋,表示要回去吃。
他什么都不肯要别人的,仿佛喝一口水就是占
了多大便宜似的。
他来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也一无所求。
⑦哑叔把什么东西都留着,在他眼中没有一件东西是废品,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重复利用。
旧报纸可以
用来包鱼干,纸袋子可以用来装花生米,豆腐乳瓶可以用来装盐,绳子可以搓成一团,放好和黄麻皮一起编
织箩索(安装在箩筐上的绳索),小铁棍可以挖躲在墙角里面的野草
⑧他整天忙忙碌碌,将围龙屋房梁上的瓦一一检修好,雨天再也不见漏雨。
屋里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
净净,孩子们都喜欢到围龙屋的大厅游戏。
他喜欢坐在门墩上一边编织竹器,一边听孩子们嬉笑怒骂的声音。
他编织了好多鸡笼、鱼篓、箩筐、筛子一一送给了村里的人。
如果有多就挑到集市上去卖,顺便带些零食回
来分给孩子们吃。
⑨有一年,五爷爷家失窃了,丢失了一只祖传的金镯子,还有一瓷罐古铜币。
村里沸沸扬扬,都说那是
无价之宝啊。
还有人说当天看见哑叔从五爷爷家门前经过。
⑩然后就议论开了:“原来哑叔是这样的人,真想不到!”
⑪“哑叔忠厚老实的样子,人不可貌相。
”
⑫“是啊是啊,真是引狼入室”
⑬后来,哑叔给村里人帮工,他们都拒绝了,编织的竹器大家也不要了,孩子们也不再到围龙屋玩耍了。
久而久之,哑叔就全明白了。
明白过来的哑叔突然害怕见人,就是遇见小孩子,脸也会刷地一下红了。
⑭来年春天,阳光洒落在潺湲的流水中,岸边的无争树黄了叶子。
哑叔坐在树下发呆,他抬头看天,是
干净的蓝,白云一朵一朵飘过。
他凝望着这一切,把从前的事情回忆了一遍,把所有在意的一切重新想了一遍,然后汹涌的泪水从他悲伤的眼中流出来。
⑮这是他最后一次亲近这个他深爱着的村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
⑯不久,五爷爷家丢失的东西找到了,原来是被他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孙子藏到谷堆里去了。
⑰村里人路过无争树时,不免回头看看空空荡荡的围龙屋,心中一片怅然。
(选自2018年9月25日《衡阳日报》)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被村民收留,充满感激→①________→春天岸边静观,感觉温暖→②________→勤俭忙碌听孩子闹,充满快乐→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收割稻谷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另外一头,挥动着镰刀将禾束一把一把割倒,再一搂一搂地将禾束一遭一遭地抱到打禾机旁边。
(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来年春天,阳光洒落在潺湲的流水中,岸边的无争树黄了叶子。
哑叔坐在树下发呆,他抬头看天,是干净的蓝,白云一朵一朵飘过。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文章末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4)文章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名著阅读。
(1)仿照示例,写出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收获。
示例:读《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旧中国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底层贫苦市民生活在痛苦深渊中,“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
(2)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
理解他。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
这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___的,作者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家。
三、写作表达(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请以《那有温度的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作文
担当,词典上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
”
大至国家、至伟人,小至家庭、至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
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情怀;担当是义务,是一种态度。
有担当,敢作为,是我们的品格。
…
请以“担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1.
【答案】
D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
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挑拨离间”的“间”应读作“jiàn”。
2.
【答案】
C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解答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句意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正确与否。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
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解答】
A.有误,“振耳欲聋”应写作“震耳欲聋”;
B.有误,“轻歌漫舞”应写作“轻歌曼舞”;
C.正确;
D.有误,“大相径廷”应写作“大相径庭”。
3.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
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有误,“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该成语褒贬不当,它为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如
何正确答题上;
B.正确;
C.有误,“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该成语望文生义,它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
材了,与森林无关;
D.有误,“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该成语用错对象,它用来形容声音,不能形容路灯。
4. 【答案】
B
【考点】
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
【答案】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其翼若垂天之云
白水绕东城
则孤陋而寡闻
无为在歧路
零落成泥碾作尘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
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其翼若垂天之云(重点字:翼)
白水绕东城
则孤陋而寡闻(重点字:陋)
无为在歧路(重点字:歧)
零落成泥碾作尘(重点字:碾)
6.
【答案】
⑤,删掉“通过”。
,⑤,“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改为“对传唱歌曲进行专业点评”。
将“动情处”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品味诗词,能感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豪迈,吟咏诗词,能体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淡然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第⑤句,“通过鉴赏团成员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这一句滥用介词“通过”,使得主语残缺,应该删除。
“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谓语残缺,应该改为“对传唱歌曲进行专业点评”。
(2)本题考查标点修改。
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诙谐处,令你笑逐颜开,动情处,让你泪眼婆娑”这是两个分句的并列,应该将“动情处”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3)本题考查语句仿写。
注意仿照例句“朗读诗词,能领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坚韧”的句式和内容进行仿写,围绕诗词展开,同时引用一句诗歌,简单阐述诗句的内涵,然后表达出来即可。
【解答】
⑤,删掉“通过”。
⑤“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改为“对传唱歌曲进行专业点评”。
将“动情处”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示例:品味诗词,能感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豪迈;吟咏诗词,能体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淡然。
二、阅读理解(48分)
【答案】
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词人以孤鸿自比,托物写怀,塑造了一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
幽人形象。
诗词上阕写景,渲染出寂寞清冷的境界,传达出词人幽居凄凉的心境;下阙以象征手法,传达出
词人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孤独心境。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
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
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人形象和心境的理解。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诗句分析。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
所作。
苏轼的乐观旷达使他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
法理解的。
诗词上阕写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
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幽人”与“孤鸿”,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自比,托物寓怀,点出一位寂寞孤独、心怀幽恨的“幽人”形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正是作者傲岸不群、蔑视流俗
的幽人形象的写照。
下阙抒情,“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
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可谓“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答案】
一起,恰好,舍弃
C
C
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
的优点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却把他缺点发挥到极致的人,这种人
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后患无穷。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
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
再担心了。
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
个多月。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
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
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
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
任何作为。
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
”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像以前一样横行。
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
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
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
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
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
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解答】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课内文言词语迁移(先想课内我们学过的文言里面有没有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课内迁移没有办法的话我们需要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词语意思。
①我们初中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里面有一句“相与步于中庭”“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②根据句意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适”的意思是“恰逢,正好”。
③根据句意理解,这句话意思是“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
”“舍”的意思是“舍弃”。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初中常考的文言虚词,这道题考查的是虚词“而”,根据虚词“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来判断。
根据译文我们知道原句中的“而”表转折。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的“而”是表并列;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表承接;
C.“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中的“而”表转折;
D.“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中的“而”表并列。
选项中C表转折,所以这道题选择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大致意思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只猫不抓老鼠只吃鸡的
事情,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道题让我们选择表现猫“类有能”(像是有本事的家伙)的句子,根据意思判
断出这道题选择C选项,①③⑤句都表现出猫“类有能”。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需要结合句子所在语境,如果单独把句子挑出来翻译可能会理解有偏差,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放在原文当中,结合语境来翻译。
另外还要注意这句话当中的一些关键词,根据课内迁移我们知道句子中“方”的意思是“正、刚刚”,“亟”的意思是“马上”,“啮”的意思是“马上”,在
根据语境可知这句话的意思为“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还考查文章给我的启示,根据文章翻译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只猫
不抓老鼠只吃鸡的事情,意思就是有些东西或是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
【答案】
①色彩: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
②历史:古老久远。
③人文:江南的
女子柔美,江南的人平淡儒雅。
④水:具有灵气。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写出自己家乡的水甘甜秀美,相比之下,作者认为“乌镇的水是浑浊的”。
作者以家乡水的清秀,反衬出乌镇水的特色,突出了“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
于水,血也融于水”。
乌镇是一幅画,里面的人都是这幅画的组成因素。
作者在这里想说,如果你留在乌镇,你将成为这幅画的组
成部分,也就成了描写乌镇的文章的组成段落,表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文章写了乌镇的色彩: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
乌镇的历史:古老久远。
乌镇的人文:江南的女子柔美,江南的人平淡儒雅。
乌镇的水:具有灵气。
表达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