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 第四章 中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则是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实现价值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种经济制度往往相互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
政府在生产资料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国家统一的计划安排,调控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报酬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主要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资源的交汇点和交易场所,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所有制和市场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又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通过市场调节经济活动,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注重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两种表现形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两种经济体制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第四章经济制度
第四章经济制度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宪法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经济制度的概念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是指一国的经济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总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者当家作主,人们之间相互合作,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制度。
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经济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经济制度必然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1、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1、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2)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途径:①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②没收官僚资本。
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⑤在土地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把个体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经济,以及各种劳动互助组织,引导个体农民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
2、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1)从1952年底到1956年间,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2、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2)我国在过渡时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①通过“赎买”的方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
正文《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本职规定必须对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体现我国生产关系和国情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从书本上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0
11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
2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 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 传统观念,把人们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解 放出来,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顽固的 理论堡垒,最终回答了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 经济结合的历史命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对《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写出了一个“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页)
(3)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点—要素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就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
求者进行货币资金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市场经济概述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二、分析题1、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2、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对于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第三,在特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制。
2、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经济范畴。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起点,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侧重点与对应物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的侧重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侧重资源配置问题,它强调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和计划经济相对应。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由自主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体系完备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律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1)自由的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就是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完全拥有自由的创业权、自由的经营权、自由的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财富权。
(2)完善的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首先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导论(P1~P4)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P1~P2)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2~P4)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P4)第二篇利益主体(P4~P11)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P4~P7)第五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7~P8)第六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8~P9)第七章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P9~P11)第三篇市场环境(P11~P15)第八章现代市场体系(P11~P12)第九章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P12~P14)第十章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P14~P15)第四篇增长与发展(P15~P23)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P15~P17)第十二章推进经济现代化(P17~P18)第十三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19)第十四章经济国际化(P19~P20)第十五章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P20~P21)第十六章繁荣农村经济(P21~P23)第五篇分配与消费(P23~P27)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P23~P24)第十八章贯彻按劳分配原则(P24~P25)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P25~P26)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P26~27)第六篇宏观调控(P27~P30)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P27~P28)第二十二章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P28~P29)第二十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P29~P30)第七篇前景(P30~P32)第二十四章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P30~P32)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首先,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课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国家通过控制重要的经济部门和关键
领域的资源,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2.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不同形式的
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
除了公有制经济,还鼓励、保护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等,
形成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
3.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调
节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供需关
系的调节作用。
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信号传递和资源配
置的引导作用,市场竞争在激发创新、提高效率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4.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承担宏观调
控的责任,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均衡统一。
5.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平正义和
共同富裕,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改革开放、扩大就
业、社会保障等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普惠性,实现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政治、社会三个层面的要求,旨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 有制形式及其改革
筹措建设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方法 利用外商渠道扩大出口、丰富国内市场
5.消极影响
3.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实力和潜力(物 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力的总和。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 的特点
一、生产力、所有制与市场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别该社会形态 的主要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一个社会中各种类 型的所有制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统一体 经济中的地位、比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 联系。
二、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 顺利完成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大跃进”、“超前”变革、“穷过渡”、“一大二公”
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4.世界各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一、价格机制:指由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馈到供求的循环作用的过程。
二、供求机制:(课本定义)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区域均衡的规律性。
(MBA智库的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三、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资源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通过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但这种体制的缺点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经常出现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收入的差异太大,有失社会公平。
四、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所谓供求机制,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这两种调节机制促使厂商向社会提供适用、适量的各类产品,并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这就是供求机制。
具体方式:1.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生产,关停一部分生产线,乃至推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对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给量。
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2.价格调节,也称需求调节。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体现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是,生产者未销售产品展开激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买者在市场上竞相购买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
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
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差距。
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有制问题
• 所有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 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所有制关系
•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度——中共十五大报告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 如何实现多样化?
– 目前是个难题!
关于私营企业“剥削”问题的争论
• 3、正确认识私营剥削问题:①按照三个有 利于的标准,私营企业的收入只要是合法 收入,就应当保护;②私营企业主的收入 中,有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和经营收入;③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确有一部分收入是剥 削收入,否定存在剥削是不对的。存在剥 削决不等于要取消私营经济;④对私营经 济存在剥削 ,西方国家也不是一概否定。
• 产权得到保护企业和个人才能存在并发展 • 案例1
–卢俊义,河北大名农工商集团总裁,不逢迎官 府,大名节度使梁中书(大军区司令)看上其 私人企业财产,最终命悬一线,逼上梁山
• 财产规模不等但产权应平等保护 • 案例2:渭州郑屠
–郑屠,渭州肉类加工销售公司老总,攀附官府, 横行乡里,称“镇关西”,强霸民女,触怒提 辖(边防武警干部)鲁达,暴死
关于私营企业“剥削”问题的争论
• 3、正确认识私营剥削问题:①按照三个有 利于的标准,私营企业的收入只要是合法 收入,就应当保护;②私营企业主的收入 中,有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和经营收入;③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确有一部分收入是剥 削收入,否定存在剥削是不对的。存在剥 削决不等于要取消私营经济;④对私营经 济存在剥削 ,西方国家也不是一概否定。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生存空间的重要性
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作者:曾干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根据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及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在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下面简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体会到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它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以及其他交易形式,寻找资源或买主,沟通买卖双方实现交换。
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买卖或交换的实现过程就是市场。
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联系又有区别。
商品经济反映的是人们进行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资源配置就是指把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去。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的。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机体内的竞争、供求、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资源配置市场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市场价格,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2.企业行为主体化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应该是市场主体的行为。
3.宏观调控间接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需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学大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学分: 3 总学时: 48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政教师范、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本课程是政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高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资源及其配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同学们了解本门课程的总体构成。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内容,只有在分析市场经济一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特征、模式、运行等。
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平衡性一、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资源二、稀缺资源和资源配置第二节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一、资源配置贯穿社会再生产的始终二、影响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第三节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一、计划配置与计划经济体制二、市场配置和市场经济体制三、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基本方式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本章将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如市场、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市场运作、市场机制、市场价格、市场格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以及市场经济规律等进行分析,从而为以后各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入学习提供知识背景。
教学内容:第一节市场与市场经济一、市场、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二、市场运行及其条件三、市场经济与经济中的四大基本问题第二节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商品经济及其发展二、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三节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一、古典市场经济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二、古典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三、现代市场经济及其一般特征第四节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一、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其作用的条件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存在和运行需要的一系列基础条件,包括自由企业制度、发达的市场契约信用关系和被人们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四)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 主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 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与自主创新、 利用外资与自己积累、增加出口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在对外 开放中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 的冲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
内容页 (设(计好二之后)可以国删掉家这个的文本主框哦导) 作用同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
国家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 ➢(1)国家调节的目标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机制的有效 运行创造稳定的宏观条件,还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 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国家调节的内容不仅是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还要 实现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区域关系、城乡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统筹协调等。 ➢(3)国家调节的手段不仅包括间接的需求管理,即财政货币政 策,还包括了许多直接调节的因素,如改革与发展计划的制定、 国有资本的管理、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 的发展等。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政府还要运用经济、政治、法律 和文化等各种力量,从各个方面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经济改革
市场调节 经济全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体现在什么方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4.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的统一。
•本文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特点及其核心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关系,促进全面发展并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的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体:国家保持对重要领域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
2.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包括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各类企业活力。
3.改革开放导向: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吸纳外来投资和技术,推动内外联动发展。
4.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充分竞争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批判性理论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改革开放理论: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念。
通过改革开放借鉴国际经验,激发内外需求和活力。
4.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研究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科学规律与方法,丰富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其与社会制度关系的认识。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挑战1.发展成就: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面临挑战:市场失灵、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并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
六、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
1.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 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下 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 2.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形式下,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通过价 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调节。 3.社会主义社会是市场社会化程度很高,实 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时我 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巨大的经济建设任 务,使我们也只能选择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 制。
三、特定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及其弊端
历史事实表明,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 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靠自力更生发展本 国的经济,在经济建设的规模较小、经济结 构和经济发展目标比较单一的条件下,集中 型计划经济体制起过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
一、计划经济及其实行的前提条件 计划经济不是一种经济制度,而只 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 凡是资源的配置由计划或计划机制起决 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就叫做计划经济。 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具备社会化 大生产、全社会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 制、商品经济消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而且,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 义制度后,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 要,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计划经济也功不 可没。 计划经济的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 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 的计划与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
2021/3/10
授课:XXX
11
含义: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
外 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 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济企业中的境外
资 资本部分以及外部独资企业 经 地位:它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
的非公有制经济
济 作用:它引进了外资;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技 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人才;加速了我国现 代化进程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2021/3/10
授课:XXX
14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 主义所利用
不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但它们又是与自己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021/3/10
因而具有其授独课:特XXX 的特征。
1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021/3/10
授课:XXX
16
第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作用: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021/3/10
授课:XXX
8
(二)非公有制经济
1.含义
非 公 个体经济 有 制 私营经济 经 济 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中外
合作经、外商独资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所有制基础
教学重点
• 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含义 和
• 国有经济的 主导作用
导入新课
• 我们学习了商品经济,当商品经
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便形成了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和一定的社会制 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和 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 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 度。
• 作用: • 形式:城镇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
有。
农村的联产承包经营体制
•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
(4)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 有、集体成分
• 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 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 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
深圳中兴股份有限公司由两家国有企业和一家私营企业 投资入股组建,国有股占51%,私有股占49%,截止2001年8月6 日,该公司运营了八年,累计销售额突破40亿元,年利润以100% 的速度增长,年纳税8000万元以上,国有资本增长100余倍,并跻 身全国国有企业300强之列.该企业就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的企业. 请问该企业中的国有成分或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还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 规律的形式都可以利用。
现在控制力上。 • ③作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 国有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我国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有关键作用。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在下列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比重, 分别是: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 72%,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 航天84.5%.在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设 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如航天技术.集成电路.生 物医药等,国有企业占了大多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本章主要任务是寻找市场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确立崭新的市场型公有制模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耦合。
4.1理论准备:几组基本概念辨析4.1.1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与经济基础这组概念出自经典作家之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①在目前的研究中,人们对这段话中涉及的这组概念理解不一,普遍认为,马克思在揭示生产关系内涵时总是将其与生产力关联地加以考察,认为人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改造自然界,生产和再生产出人们和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且还要发生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而经济结构与经济基础在本质上都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结成社会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不能简单等于经济结构。
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范畴,尽管生产关系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概念,但在这里我把它视为构成经济结构这一系统的要素。
系统与构成系统的要素是有区别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就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说,经济结构是系统,生产关系是要素;系统是诸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和要素一方面有联系,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有区别,就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说,经济结构是整体,生产关系是部分。
当我们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时,这时的经济基础就不是平面或线性意义上的生产关系,而是系统论意义是的经济结构了。
作为经济结构子系统的生产关系其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81-83页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①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关系的最根本的决定性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正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还决定了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经济结构这个系统中,它的要素是各种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生产关系间的矛盾关系。
在经济结构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其它的生产关系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发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关系:一种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关系;另一种是对抗性的矛盾关系。
非对抗性的矛盾关系说明各种生产关系可以在适合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的情况下同时存在,协调发展。
但对抗性的矛盾关系也将表明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严重地阻碍生产力,而有的生产关系或新生产关系的萌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关系不会共处多久,前一种生产关系趋向灭亡,后一种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壮大中,因此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对抗性矛盾。
这样就必须对经济基础进行全面正确地表述。
由于对上面引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话的不同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表述也不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是只注重了该论断中的“这些生产关系总和”这句话的含义了,而对该论断后面包含的思想研究不够。
另一种观点,强调“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注重研究了马克思论断的后部分的思想,即注意了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就是经济基础概念外延上的两种规定:“单一经济基础论”和“综合经济基础论”。
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经济基础的观点; 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是指主张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经济基础的观点。
本人认为,经济基础的含义应该是就是上面两种观点的统一,既讲“多种生产关系”,又讲“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其理由是这样理解更符合唯物辩证法,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
由此对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的规定也应统一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的相应规定上来。
4.1.2所有制、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形式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从形式上看,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物的隶属关系。
从实质上看,所有制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所有者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同经营者、劳动者等其他人发生的经济关系。
所有制结构(外部)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有制的结构应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能完①此生产关系的规定是斯大林的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有不少学者对这个规定进行了无情的驳斥,但著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
全是人为设计的。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方式或方法。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同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处于同一层面上的理论范畴,事实上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探讨始终没有离开对所有制内部结构安排的多样性选择问题。
所有制内部结构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几种职能的分离的组合形式,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控制经营权合一和分离的情况。
所有制的高级实现形式是资产的组织方式问题,指所有者通过独资、合伙、控股或参股等形式,进行投资,以实现其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经营企业等。
资产的组织形式不等于企业组织,但它是企业组织构架中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
资产组织形式也不等于所有制,所有制是指财产的基本制度,资产的组织形式是一定所有制的具体的微观的表现形式。
所有制的低级实现形式是资产的经营方式问题,指所有者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将资产的经营权让渡给其他生产经营者,以获取经济利益,实现所有者权益。
如所有者直接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等。
股份制不是一种所有制,而是所有制的一种高级实现形式,它是资产的一种组织方式。
股份制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界定,一方面,从股权身份上看,股份制中的国有股和集体股属于公有制的性质,股份制中的个人股属于私有制的性质;另一方面,从整个企业来看,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主要依据控股权来判定,控股权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就是公有制企业,掌握在私人手中就是私有制性质。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企业是公有性质还是私有性质。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
我们不能把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混同起来或完全割裂开来。
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通过一定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
所有制是相对稳定的,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常变化的,并且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应不断调整。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或凝固化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1.3制度、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上来探析这一组概念的。
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深入和最科学的分析,但马克思并没有从最一般或最抽象的意义上给经济制度作出定义,更没有提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概念。
这里我们不妨引进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斯的观点,他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制度通过建立一个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它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①。
在对制度的理解上,我们必须指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有着重大区别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去理解。
制度首先是指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当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在人们观念中或法律形式上时,它就表现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些作为法律或观念上的制度形成约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页。
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分了这种作为经济基础的制度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①新制度经济学则没有这种区分,他们把各种制度纳入一个大的制度体系,并把它们等量齐观。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②它是决定一个社会其它制度的基础。
这样,我们可以把制度描述为:制度是约束和调整人们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的规则,它既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成文的规则,也包括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它以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并反映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既然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那么,作为特殊制度的经济制度就是关于人们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它用于规范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也称之为经济基础,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经济结构。
构成经济结构这一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有两种表述,一个是马克思的所谓“四环节说”,一个是斯大林的所谓“三方面说”。
③理论研究表明无论是“四环节说”还是“三方面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基于这样认识,有的学者将经济制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个层次为产权制度;第三个层次为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④这样的划分对于更清楚地研究经济制度有重要意义。
这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最基本的层次,它决定了它的法律表现形式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则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产生影响。
所有制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居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层次,是生产关系的范畴。
它对其它经济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区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产权制度作为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所有制在经济运作层次上的表现,是在既定的所有制形式之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行为权利,是联系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关系的责、权、利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