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中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2(必修三)

新人教版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2(必修三)

第二课时[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2.年平均气温从南往北递减,南部是6℃—8℃中部是2℃—6℃,北部小于2℃。

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这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多媒体播放图4.5,并结合图表4.3思考][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归纳]1.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2.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过渡、承转]从刚才的学习可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板书)二、农业布局特点[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P69第一、二、三自然段,完成下表:(请两名同学代表小组在黑板上做,看谁做得最好,其余同学同桌讨论完成)[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填写下表,指出东北地区内部的主要地形类 型,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出其合理的 利用方式。
地形 类型 西部 中部和 东北部 周围 合理的土地利 农业生产类型 用方式 草地 耕地 林地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高原
平原 山地
3.土壤:
类 型
分布区
特点
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 黑土 松嫩平原部和 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 北部 沃黑土区之一 ( 另两个是亚欧大 陆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 松嫩平原中西部、 黑钙土 辽河平原
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 建设
人口稀少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集中连片、 耕地面积广 地理条件 内部分异
商品率高
商 品 粮 基 突出 地
特点
大规模机 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 化生产
玉米分布以中部 松辽平原最为集 中,已成为我国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 “玉米带”。 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区和东部山区的河谷 盆地。
辩证看待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业生产活动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 前提下进行。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 高,人类也在不断改造着不利的自然条 件,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 所以,农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顺应” 还是“改造”的考虑,其实选择的依据 就是如何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②农业生态类型单一 ③自然地域完整 ④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全部 ⑤生产部门齐全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启示: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地形
读“东北地形区 略图”完成下列 问题 ⅰ)主要山脉: A 长白山 ; B 小兴安岭 ; C 大兴安岭 ⅱ)主要平原: D 三江平原 ; E 松嫩平原; F 辽河平原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课堂讲解法,系统地传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分析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并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字数充足、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2024学年高中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学年高中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差距,教师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2)学生对东北地区农业特点和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依赖心理,教师需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024学年高中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属于新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具体包括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方面。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土地、气候、水资源等因素有所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项目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林业和特产产区Βιβλιοθήκη 树种特产畜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作业:课堂练习及填充图
通过所学知识引入如何确定区域农业发展,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读地图能力
通过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
时间
班级
高二(3)班
课 题
4.1区域农业发展
课型
新 课
教学目标或者目的
1.知识与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②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技能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③社会、经济条件
a重要的工业基地
b交通发达
c人口密度低
[总结]: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南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CAI展示东北地区地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高中地理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

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

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

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1.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
2.布置任务:每组选择一个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
3.讨论与分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1.地图分析: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并分析其气候、土壤等影响因素。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背景,掌握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特点,了解农业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和应对措施。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和运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对本章节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丰收景象以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场景,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地理知识。
2.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1 区域农业发展-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四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不 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只有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那么,影响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今天我们以东北地区为例,了解东北地区如何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的。

【学生活动:】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图,通过图中图例标示的范围,完成填空: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_____。

其北端属于中国纬度______的地区。

一、地理条件:【活动:】结合地图册及课件中的地图,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交通、土地状况)1、气候条件:(1)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2)干湿状况:湿润半湿润 (3)气候特点: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思考:】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光照条件: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气候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作物品种玉米、水稻、 小麦、大豆等农事活动 春播、夏管、 秋收生长季节 4—10月温差:昼夜温差大生长期:作物生长期长此外: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无需农药,堪称“绿色大米”。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农忙: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等(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

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

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实物投影仪。

2。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师: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东北的土地资源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

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

7%,人均耕地面积0。

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

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

5%~7。

5%,全氮含量为0。

15%~0。

35%,。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21年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21年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1.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知识链接】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2(1)气候条件a.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错误!(2)地形、土壤条件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⑪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开展【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要求】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开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填图,根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2、通过阅读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通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必修一所学习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降水量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地图和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地区优势的气候资源以及在农业开展中的问题。

4、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地形图,说出东北地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

根据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说出在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开展的农业部门。

同时阅读图上的水系特征,说出东北地区的河流及水资源特点。

5、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土壤的特征,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开展的影响。

6、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物资源,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开展的影响。

7、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以及相应的景观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并且通过框图的形式进展概括总结,说出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农业开展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8、根据以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及相应的农产品进展布局。

出示典型农产品的生长习性〔罗列在学案上〕,由学生对其在地图上进展填写相应的位置。

9、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解决东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和开展方向。

通过比照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平原区耕作业的开展找到东北平原区的开展方向,以及其中的问题——水土流失及其解决方法。

利用平原区的分析方法,以小组的方式分别分析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的开展情况。

西部草原区:借鉴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开展的经历,结合东北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畜牧区开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

试分别举例说明。

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

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点拨:纬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分 布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特殊分布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

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4.6)。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

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

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

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

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

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2.地位: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主要粮(树、畜)种特殊分布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

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