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811传播学考研-指定教材章节题库(传播效果(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传播效果(下)
一、概念题
1.议程设置理论[复旦2013研;四川大学2008~2009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西安交大2007研]
答:“议程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最早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第三人效果[南京大学2013研;华南理工2013研;清华大学2008研;北大2007研]
答: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

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

这些
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3.“知沟”理论[人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3研;复旦大学2011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2007研;四川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7研;华中科大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

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4.涵化理论[上海大学2013研]
答:“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5.耶鲁研究
答:耶鲁研究是指由霍夫兰和其同事在耶鲁大学所从事的态度改变方面的研究。

耶鲁研究大致可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以及受众的反应四个方面,得出了有关信源的可信度、诉诸恐惧、睡眠者效应、只说一面与两面都说等导致态度改变的因素,在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O-S-O-R模式
答:0-S-O-R模式是对传统的S-R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的修正。

第一个O代表整个结构的、文化的和认知的因素所构成的接收环境对媒介受众的影响。

S不仅仅限于讯息的不连贯的微观刺激,它可能是另一种排列在一起直至宏观讯息系统的单元概念。

第二个O 指的是在收看环境中讯息接受与受众反应之间所发生的一切。

最后,R所指的是反应,但也有了拓展,它的时间跨度更大,包括社会后果及个人变化。

7.象征性现实
答:象征性现实是指由大众传播提示的现实世界,它并不是客观世界“镜子”式的反映。

大众传播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构成象征性现实。

虽然象征性现实往往和客观现实有着很大的偏离,但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8.主流化效果
答:“主流化效果”是指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形成社会观和现实观的
“主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起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主流化效果”是培养理论中的一个观点,是大众传播的“培养效果”的主要表现。

9.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
答:“元传播”是指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

二、简答题
1.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

[人大2010研]
答:(1)理论转变:从“议程设置”到“议程融合”
1972年,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发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体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支持大众媒体的“强效果”论。

随着互联网、手机登更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仅从传播者的角度孤立地研究议程设置不够,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考察议程设置的中介因素。

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题融合”(agenda melding)理论。

他们认为议题融合包括六个阶段:①决定群体归属;②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③定向需求,即个人在缺乏该群体需要信息时,就会产生此类需求;④媒体接触;⑤媒体接触形成铺垫效果;⑥
形成框架效果。

议题融合理论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

它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的团体的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

议程融合理论说明,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

(2)实践发展:议程融合理论与网络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议程融合”现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之中。

当人们希望加入某个团体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该团体的相关信息。

为获得共同的话语,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或者其他网络平台获取这些团体的信息并了解他们的议题。

在他们与这些网络媒体接触后,网络媒体的议题就对他们的日常议题具备“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网络意见由形成完成了整个扩散的过程,说明网络传播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捕捉到人们的需求,网络就能对人们的议题关注和环境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2.何谓“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试举一个应用第三人效果概念可以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人大2010研;复旦2010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清华大学2007研]
答:(1)“第三人效果”的含义
“第三人效果”(the third-third-person effect)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

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
己有较大的效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

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2)“第三人效果”概念的应用
戴维森举了1975年的一个例子,当时第一次公布烟雾喷洒器的有害效果。

制造商的反应相当快,立刻改用液体喷洒剂和压缩容器。

一个解释是,他们认为,一般公众可能接受新闻消息的影响,停止购买该产品或抵制这些公司。

另一个应用第三人效果的例子可能是对特定种类的检查制(试图控制或限制信息)的理解。

例如,主张检查色情材料的人有时似乎更担心它对其他人的效果,而不是对自己的效果。

冈瑟调查一批受试者关于色情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效果,还检查了他们是否支持对色情进行法规限制的意见。

他发现了第三人效果。

人们倾向于认为,色情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

更进一步,他还发现,显示最多第三人效果的这些受试者最支持对色情材料立法限制。

对第三人效果的一个有趣的解释是,人们其实比自己认为的更易接受大众媒介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的假设认为,人们觉得其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大众媒介的影响。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当然可能对自己产生错觉,低估了消息对他们的效果。

3.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中山大学2010研] 答:“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

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