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含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

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重大能源变革,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

近代以来,能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能源丰富及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更快。

今天,能源更是关乎各国民生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意义重大的能源进步,是对火的利用。

大约五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

火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智力,人口数量随之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用火来获取有机物中累积的太阳能,人类首次支配了自然力,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能源进步是距今万年前后农业的诞生。

通过种植作物与驯养家畜,人类更有效地把太阳能转化为食物、热量和动力。

农业文明时代的燃料是薪柴,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

距今约六千年前,乌克兰大草原上的人们将马驯化为驮兽。

公元1000年左右在波斯出现了风车。

水车源自中亚和东亚,从欧亚大陆到北非,在大河溪流之畔,经常能看到水车。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影响深远的能源进步。

迄今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有泥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荷兰是第一个采用泥炭为主要燃料和动力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时代。

英国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有很长的煤炭利用史。

在此基础上,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革命,即高效利用煤炭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这一变革使英国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实现了经济腾飞并确立了世界头号强国地位。

石油是一种比煤炭能量更高且更容易储存和输送的化石燃料。

整个20世纪,人类严重依赖石油,使石油成为决定国际事务、影响世界历史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主要作为照明、取暖和炊煮的燃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输送管道网络建设的发展,天然气在居民生活和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今,天然气在很多国家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

19世纪中叶,对更为便捷灵活的动力和更充足照明的需求促进了人类历史上新的一次重大能源进步的发生——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到19世纪末,西方社会迅速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电力被人类学家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电力引起许多国家,包括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的高度重视。

列宁曾说:“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力量加上整个国家的电气化。

20世纪,人类在能源开发利用的道路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控制原子核的变化——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苏联、英国和美国先后建设了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

其后,世界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纷纷建造自己的核反应堆来发电。

然而,频发的核事故消解了人们对核电的热情,发展核电也遭遇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目前,在能源问题上,人类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目前尚无其他足够丰富且廉价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由此也导致化石能源短缺与巨大的能源需求的矛盾;其次,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这将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基于化石能源短缺及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能源转型显得十分紧迫。

迄今,能源多样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如太阳能、海浪和潮汐及地热等,都已成为人类利用的新能源。

不过,这些能源在现有能源结构中仅占很小比重,而且还存在不少局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源和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B.火的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时代,是人类对自然力的第一次支配。

C.因为受开发技术的制约,化石能源最初的使用范围较为狭窄,到后来才日趋广泛。

D.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取巨大能量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益处,反而造成了许多核事故。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阐述了能源的重要性,以此作为立论的前提,有吸引读者关注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先总写其种类,然后进行分说,思路清晰。

C.文章引用革命家列宁的话,充分论证了电力资源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D.文章梳理了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程,并按每种能源重要程度进行了详略处理。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来看,能源类型从单一变为丰富,这样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B.煤炭能源技术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这次革命,英同可能成不了世界头号强国。

C.人类一直在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个新能源时代的来临就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

D.要解决人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能源短缺的矛盾,丰富能源类型和能源技术的创新都是有效途径。

【答案】1.B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并不能出此推导出选项中的结论。

C.范围扩大,原文第四段只论及了天然气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没有论及泥炭、煤炭、石油等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范围问题,而且,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变得广泛是因为“输送管道网络建设的发展”。

D.“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益处”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核反应堆可以用来发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并按每种能源重要程度进行了详略处理”错误,从文中看,文章没有区分每种能源的重要程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一个新能源时代的来临就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错误,据原文信息可知,能源的转型是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一个新能源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每年大约会有上千人遇上雪崩,其中约有150人会因此丧生。

雪崩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甚至能堵截河流,导致洪灾。

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严重的次生灾害。

积压在山上任何地方的雪都有移动的可能,但每个地方发生雪崩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

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

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如果其上方发生雪崩则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就是平坦区域只有在上面的坡上没有过厚积雪的情况下才会安全的原因。

最危险的地方是坡度大约在30—40度的地方,这个坡度并不太缓,所以雪不会堆集得过厚,同时,这个坡度又并不太陡,可以保证雪层的相对稳定。

山上的雪层一般相对稳定。

如果发生移动,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恰巧破坏了它的稳定。

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

山上较高处的雪融化后,汇成一股水流沿坡而下,水渗透到山下的雪中,会溶解部分同地表接触的雪。

这不仅使雪同地表分离并让地表更加润滑。

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此时雪层已经不稳固了。

雪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

在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比其他类型的雪层都要脆弱,所以这时候,雪层已经失去了部分的凝聚力。

当你走在上面时,它会吱嘎作响,这是雪变得不再稳固的迹象之一。

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

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

摩擦力一般阻止直接同地表接触的雪层的运动,而地心引力却与摩擦力相反,它更喜欢把雪从山坡上“拉”下来。

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此刻作用于整体的雪层,雪层增大、地心引力也随之增强。

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

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

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
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

尽管此时山下天气依然睛朗,能见度高,然而,滑雪者和登山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的积雪已经蠢蠢欲动了。

当雪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一声枪响,或是滑雪而过的呼啸声,人们招呼远处朋友的喊声,树枝忽然折断的劈啪声……都足以引起雪崩。

如果雪是干燥和粉状的,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雪粒被扰动。

它们滚动着,跳跃着,一点点地移动着。

然后,就像卡通片中的雪球一样,当滚下山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雪地此刻已经乱作一团。

越来越多的雪加入到洪流之中。

这种现象我们叫做“点状释放雪崩”。

不过,这种雪崩与湿雪崩相比,危险性要小一些。

湿雪崩的雪呈现块状。

湿雪崩通常发生在气温上升时,因表面雪层融化后又渗入到下层雪并重新冻结,形成湿雪层,而因为气温升高,使得新的湿雪层不容易吸附在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之上,于是向下滑动,从而产生雪崩。

湿雪崩重量较大、速度慢、质地密,在其滑落过程中,会带起沿途的树木和岩石,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许多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都有近距离监控设施。

在积雪较厚并极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还装有可控引爆装置,它利用爆破引发小型的雪崩以防止随后较大雪崩的发生。

作为游客,你要牢记当地的安全警示,不要到规定以外的区域游玩。

(摘编自《耀眼的暴风雪》)材料二:
雪崩究竟有多恐怖,1999年阿尔卑斯山大雪崩会告诉你答案。

1999年1月份,奥地利著名的滑雪胜地加尔蒂,迎来了自己的滑雪旺季。

当年加尔蒂1月29日到2月4日,阳光异常充足,这样的天气虽然反常,但是却给滑雪爱好者们,带来了极佳的滑雪体验。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也正是这种反常的天气,给他们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好天气过后,加尔蒂却迎来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这场暴雪整整持续了两周时间。

同时遭遇了高达120公里/小时的大风。

2月23日下午3点59分,厚重的积雪开始滑落,约20万吨的积雪以40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山下袭来,直奔加尔蒂小镇。

(摘编自《阿尔卑斯山雪崩,3分钟摧毁了半个村庄》)4.(3分)材料一中的图片是阿尔卑斯山脉某山峰的右侧山势图,下面是从该图片得出的相关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c处是三处中最不安全的地方,但该处如果是草地,则发生雪崩的几率将会降低很多。

B.即使天气晴朗,d处也可能遇到雪崩,因为在旋风作用下,山上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雪。

C.相较于a、b两处,旅游胜地一般会选择在c处安装可控引爆装置来预防较大雪崩的发生。

D.b处比a处更易发生雪崩;如果地形相近,从左侧登山比从右侧遇到雪崩的可能性要小。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霜状雪层比紧密包裹状的雪层更易发生雪崩,是因为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是所有雪层中最脆弱的,这致使雪层失去部分凝聚力。

B.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的凝聚力大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时,雪便向下滑动,这时如有像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就有可能引发雪崩。

C.材料一介绍了雪崩的相关知识,生动形象,如用“卡通片中的雪球”来形容“点状释放雪崩”,这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特征。

D.作者在材料一的开篇简述了雪崩的巨大危害,之后介绍了雪崩发生的原因和雪崩的分类,最后为游客给出了在雪山旅游时的安全建议。

6.(6分)材料二中加尔蒂小镇遭遇的异常天气为什么会导致该地发生大雪崩?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D 5.B 6.①气温升高:持续晴天,温度升高,雪与地表分离;升华改变了雪层内部结构,变得脆弱。

①持续暴雪:持续暴雪增加了山上积雪的重量,使雪层的地心引力大于摩擦力,极易雪崩。

①风力强劲:罕见大风(120公里/小时)将大量的雪吹向背风坡,导致背风坡的积雪增多。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 “b处比a处更易发生雪崩”错,根据材料一“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

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

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根据图片a处是接近峰顶的平地,相对安全;b处山坡陡峭,很难发生雪崩。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 “当积雪的凝聚力大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时”错,根据材料一“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

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可知,雪崩和摩擦力、地心引力有有关,
而积雪的凝聚力与地面摩擦力无直接关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当年加尔蒂1月29日到2月4日,阳光异常充足”可知,这和材料一所述形成雪崩的原因“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一致,可见加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持续晴天,导致气温急剧升高,雪在升华过程中,导致积雪状态不稳定;
根据材料二“加尔蒂却迎来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这场暴雪整整持续了两周时间”,和材料一所述形成雪崩的原因“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一致,可见加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持续降雪带来雪量的增加,使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地心引力大于摩擦力,最终导致雪崩;
根据材料二“遭遇了高达120公里/小时的大风”,这和材料一所述雪崩的原因“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一致,可见,贝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猛烈的大风,导致背风坡的积雪增多。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地道
朱赞军
“嘿,您瞧瞧,朱爷,您这手艺,地道,忒地道。


朱爷醒了。

近几天做梦,梦到这句,必醒。

前不久,朱爷被诊断为帕金森初期,朱爷嘀咕:“完了,完了,到我这辈儿算完了,没个给祖上争气的。


朱爷祖上和一裁缝学手艺,后来,朱爷的爷爷专门给大宅门的女眷做旗袍,誉满京城。

到朱爷这儿传承着朱家的手艺,开了个“老朱制衣”。

以前生意还凑合,现在没人做衣服了,没收入了,这不重要,关键是手艺,手艺不能失传啊!儿子小朱学的是金融,每天不是融这个就是融那个,把朱爷融得头大。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可儿子呢?您说您的,我就是不学。

别看朱爷急,精气神儿还在,傲气和优雅共存。

朱爷是雅爷,喝红酒但也吃卤煮,背头梳得一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

这是他爷爷教的,甭管什么时候,制衣做人,有里有面,这是朱家的职业操守。

朱爷站在院子里看石榴树。

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多子多孙哪!手艺断了,我们朱家手艺断了,在我这儿断了。

不应该呀,愧对爷爷啊!酸甜苦辣咸,在朱爷这儿,不叫事儿,都能咽。

病,他自己扛着呢,哪天不行了再说。

朱爷敢叫爷,不是在外面人五人六,是在家在外都大度,能扛事儿。

朱爷回到厢房,沏上茉莉花茶,拿起裁衣服的大剪子。

咔嚓,咔嚓,声音清脆,利落。

阳光照在剪子
上,光芒四射。

透过茶杯的热气再看朱爷,剪子如兵器在手,朱爷像个侠客。

朱爷闻了闻茶香,许下愿望:从今往后,每月第一个来做衣服的不收钱。

“朱爷在吗?我想做件衣服。

”一个手臂上打着石膏的老者站在院门口。

“我就是,您想——?”
“我想做件寿衣。

”老者声音洪亮,语气坚定。

朱爷傻眼儿了——自己没做过寿衣啊,本月第一位顾客,又要做寿衣,还得免费。

“看您这把剪子,就配得上叫‘朱爷’。


“让您见笑,祖传的剪子。


“能做吗?”
“能。


老者从挎包里拿出布料,说:“寿衣七件套的布料都在这儿,几天能做完?”
“量体裁衣,给谁做?”
“我。


朱爷没做过寿衣,更没见过亲自上门给自己定制寿衣的。

“多少钱?”老者坚定,非做不可。

“不要钱。

”朱爷更坚定。

“有意思,能说说理由吗?”
“没理由,您来巧了。

我刚许诺,每月的第一个顾客不收钱。

这月,您是第一位。


“这都月底了。

“那……那……那您也是第一位。


老者递上纸条,身长、领围、手臂长、后肩宽、后背宽……漂亮的小楷,各部位的尺寸清晰准确。

“您……这是……让我同行给量的?”
“我自己量的。


朱爷蒙了,这是来做衣服的还是砸场子的?
朱爷觉得蹊跷,老者说:“朱爷,做吧,我在您这儿待会儿,看着您做。

布料我洗过了,不掉色不缩水。

”老者坐下,拭目以待。

朱爷不含糊,拿出直尺下料画线。

直尺在布料上上下左右移动,不同颜色的画粉画在布料上,尺到画粉到。

朱爷动作娴熟,自信和专注是朱爷的本色。

突然,朱爷握剪刀的手有些抖动。

帕金森害了朱爷,朱爷可不能丢手艺。

朱爷尽力控制,精神能战胜肉体吗?肉体能战胜精神吗?
朱爷假装喝茶,端杯的手还在抖。

老者一只手拿起烙铁,说:“烙铁功,讲究推、归、拨、烫,拿稳,放平,走出速度……”
“裁准缝密,形神兼备。

”朱爷回了一句,“您的手艺是家传,还是——?”
“我年轻的时候,想拜您爷爷为师,您爷爷不收啊!”老者没抬头,一只手爱抚地摸了摸剪刀,剪刀
的反光在老者的脸上瞬间闪过。

朱爷给老者茶杯添水,想多问几句,老者已起身向屋外走:“受累了,朱爷,我明天再来。

”老者来到院中,看着石榴树,长出了口气,低声自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朱爷,活儿地道哇!”
三天后,老者的保姆来拿寿衣。

保姆说老者一辈子没成家,这会儿就剩一口气儿。

“谁给他穿寿衣?”
“我是不敢,估计是大夫吧。


朱爷拿起寿衣七件套,紧紧地抱在胸前,朱爷常说他做的衣服都带着他的体温。

他的手又抖起来,他用力按住抖动的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


如今,朱爷已经不在了。

小院还在,朱爷的传说还在。

(作品有删改)文本二:
笔下有术,心中有道(节选)
朱赞军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谈小小说创作,我想说四个词。

第一个词:人物。

文学即人学。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您要找出个性和共性统一的形和色。

第二个词:视听语言。

看得见,听得到,少形容,多展示……悬念的设置,作品是否能留白也得在叙事上用力。

以上这些是术。

术,是方法和技巧。

要不停地修炼方法和技巧,最终再回归平实的创作。

“术”说完,再说“道”。

道,是品格和规律,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创作观。

术和道,似阴阳,一体两面,相伴相随。

笔下有术,心中有道。

字数少,信息量大;小切口,大生活;小人物,大情愫。

这是我对小小说的理解,能做到很难,但我在努力实现它。

(作品有删改)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道”作为小说的标题,简洁精炼且有一语双关之效,“地道”既指朱爷的制衣手艺,又关乎其做人的原则。

B.在石榴树旁都有感慨,但情感不同,朱爷是对手艺将在自己这断了的痛心和愧怍,老者则是对朱爷手艺的叹服。

C.朱爷“每月第一个来做衣服的不收钱”的许愿,正是文本二中作者所谈到的“悬念的设置”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D.小说意蕴丰富,由朱爷给老者制寿衣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传统手艺无可挽回走向衰落的思考和慨叹,令人回味。

8.(6分)小说结尾说“朱爷的传说还在”,“朱爷的传说”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6分)文本二中作者说“笔下有术,心中有道”,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的这一认识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7.C 8.①精湛的技艺:朱爷制衣时自信专注,动作娴熟且干净利落,尺到画粉到。

①独特的精气神儿:虽然焦心手艺后继无人,但依然从容体面,保持着傲气与优雅;生病手抖影响技艺
发挥时,也尽力控制。

①厚道的为人:保姆不敢给老者穿寿衣,朱爷虽与老者萍水相逢,却决定前往,去给老者穿上自己为他缝制的寿衣。

9.①“笔下有术”是指进行小小说创作时要讲求方法和技巧。

在文本一中,作者主要通过视听语言展开故事,描写“朱爷”这一主要人物。

①“心中有道”是指作家讲求的品格和规律,也即作家的创作观。

在文本一中,作者借“朱爷”这一形象,凸显其做人做事的“地道”,也寄托了希望传统手艺能接续传承的大情怀。

①二者相伴相随,文本一的故事切口小,作者借制寿衣这件小事反映了小人物的可贵品质、时代的变迁和深广的社会生活,也流露出对传统技艺衰落的无限惋惜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正是文本二中作者所谈到的‘悬念的设置’在文本一中的体现”说法错误,朱爷的这一许愿只是情节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小说有意设置的悬念。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文中“朱爷不含糊,拿出直尺下料画线。

直尺在布料上上下左右移动,不同颜色的画粉画在布料上,尺到画粉到。

朱爷动作娴熟,自信和专注是朱爷的本色”可知,朱爷制衣时自信专注,动作娴熟且干净利落,尺到画粉到。

所以“朱爷的传说”是指他精湛的技艺。

由文中“别看朱爷急,精气神儿还在,傲气和优雅共存。

朱爷是雅爷,喝红酒但也吃卤煮,背头梳得一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

这是他爷爷教的,甭管什么时候,制衣做人,有里有面,这是朱家的职业操守”“突然,朱爷握剪刀的手有些抖动。

帕金森害了朱爷,朱爷可不能丢手艺。

朱爷尽力控制”可知,朱爷虽然焦心手艺后继无人,但依然从容体面,保持着傲气与优雅;生病手抖影响技艺发挥时,也尽力控制。

所以“朱爷的传说”是指他独特的精气神儿。

由文中“‘谁给他穿寿衣?’‘我是不敢,估计是大夫吧。

’朱爷拿起寿衣七件套,紧紧地抱在胸前,朱爷常说他做的衣服都带着他的体温。

他的手又抖起来,他用力按住抖动的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可知,保姆不敢给老者穿寿衣,朱爷虽与老者萍水相逢,却决定前往,去给老者穿上自己为他缝制的寿衣。

所以“朱爷的传说”是指他厚道的为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笔下有术”的“术”是方法和技巧。

作者在文本二中谈到的“术”主要是“人物”和“视听语言”。

由文本一中“朱爷嘀咕:‘完了,完了,到我这辈儿算完了,没个给祖上争气的’”“朱爷是雅爷,喝红酒但也吃卤煮,背头梳得一丝不苟,一身休闲装干净利索”等内容可知,作者以“看得见,听得到,少形容,多展示”的写作技巧来展开故事,生动地塑造出了“朱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心中有道”的“道”是“品格和规律,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创作观”,由文本一中“‘嘿,您瞧瞧,朱爷,您这手艺,地道,忒地道’”“这不重要,关键是手艺,手艺不能失传啊”“裁准缝密,形神兼备”“走吧,我和你一起去”等内容可概括出,作者借“朱爷”这一形象,凸显其做人做事的“地道”,也寄托了希望传统手艺能接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