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秦朝时期,推广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分配。
C、隋唐时期,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北宋时期,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2、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C、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D、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题干: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B. 铁犁牛耕促进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C. 铁犁牛耕使得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D. 铁犁牛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4、题干:以下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错误的是:
A. 皇帝制:皇帝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B. 三公九卿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
C. 郡县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导致皇权旁落
5、下列哪项不是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 设立内阁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军机处
6、近代史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7、题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其基本内容包括()。
A. 反帝反封建
B. 民主与社会主义
C. 实现土地革命
D. 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8、题干: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苏联等17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C. 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D. 成功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下列关于《南京条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 规定英国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
D. 增加了中国对英国的外债 1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紧张的财政状况
B. 过度军备竞赛
C. 国际联盟的干预
D. 战略失误
11、题干: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对全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破了日军对敌后地区的封锁
B.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C.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和发展
12、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
A. 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推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C. 实施农业集体化,发展农业合作社
D. 开展“大跃进”运动,提高国民经济总量
13、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E、地动仪
14、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入民主共和时期
D、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里程碑
15、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主张统治者应该体恤百姓疾苦?
选项: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16、题干: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选项: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改革措施的分析:
(1)政治方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原则;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2)经济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公私合营企业。
(3)文化方面:发展大众文化;普及教育;提倡科学。
问题:
1.请列举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三种政治改革措施,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经济改革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提到的文化改革措施对提高民众素质的作用。
第三题
材料一:1953~1957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投资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
1.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成就。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超人”概念,认为超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意志,强调个体超越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创造力。
材料二:20世纪初,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极端的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中,通过犯罪和自我救赎,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
材料三:20世纪中叶,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面对海洋的挑战,展现了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20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学作品中个体主义的表现及其原因。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秦朝时期,推广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分配。
C、隋唐时期,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北宋时期,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答案:B
解析:均田制是在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而不是秦朝。
均田制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能够稳定生产。
B项描述错误,故选B。
2、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C、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D、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虽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但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D项描述错误,故选D。
3、题干: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B. 铁犁牛耕促进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C. 铁犁牛耕使得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D. 铁犁牛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答案:C
解析:铁犁牛耕的推广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并且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然而,铁犁牛耕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土地兼并更多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的土地所有权和分配制度造成的。
因此,C选项是不正确的。
4、题干:以下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错误的是:
A. 皇帝制:皇帝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B. 三公九卿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
C. 郡县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导致皇权旁落
答案:D
解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其中,丞相作为三公之一,是皇帝的重要助手,但其权力是受皇帝控制的。
在秦朝,皇帝的权力是绝对的,丞相权力再大也不会导致皇权旁落。
因此,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5、下列哪项不是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 设立内阁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设立锦衣卫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选项A,内阁是明朝时期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虽然内阁官员的职权大小及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皇帝,但其设立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
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通过废除丞相职位,将原属于丞相的权力分散给六部,使得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设立锦衣卫是明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特务机构,其直接对皇帝负责,侦缉百官,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皇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与明朝无关,故D 项符合题意。
6、近代史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其标志。
选项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A项符合题意。
选项B,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但并未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并非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故C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同样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故D项不符合题意。
7、题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其基本内容包括()。
A. 反帝反封建
B. 民主与社会主义
C. 实现土地革命
D. 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选项A正确。
选项B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选项C是土地革命的内容,选项D虽然包含了民族独立,但未包含反封建,因此都不符合题意。
8、题干: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苏联等17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C. 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D. 成功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并未立即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等17国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参加了日内瓦会议,1971年成功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因此,选项C不正确。
选项A、B、D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正确表述。
9、下列关于《南京条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 规定英国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
D. 增加了中国对英国的外债
答案:D
解析:选项A、B、C都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规定英国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
选项D提到的增加中国对英国的外债并非《南京条约》的内容,而是后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出现的条款。
因此,D选项是不正确的。
1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紧张的财政状况
B. 过度军备竞赛
C. 国际联盟的干预
D. 战略失误
答案:C
解析:选项A、B、D都是德国战败的原因。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财政状况
紧张,过度军备竞赛,以及战略失误,导致战局不利。
选项C提到的国际联盟的干预并不是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因为国际联盟成立于1919年,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在1918年。
国际联盟在战争中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C选项是不正确的。
11、题干: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对全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破了日军对敌后地区的封锁
B.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C.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和发展
答案:B
解析:选项A、C和D均正确描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影响。
选项B表述错误,因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虽然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非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是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逐渐确立和巩固的。
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12、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
A. 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推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C. 实施农业集体化,发展农业合作社
D. 开展“大跃进”运动,提高国民经济总量
答案:A、B、C
解析:选项A、B和C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选项A中的“一五”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基
础;选项B中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选项C中的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而选项D中的“大跃进”运动,虽然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其严重失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符合题意。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13、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E、地动仪
答案:E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地动仪虽然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但不属于四大发明之一。
故选E。
14、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入民主共和时期
D、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里程碑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里程碑,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进入民主共和时期,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迁。
故选C。
15、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主张统治者应该体恤百姓疾苦?
选项: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B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体恤百姓疾苦,使民富国强。
孔子主张“礼治”,荀子主张“法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
16、题干: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选项: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但不是开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属于中国近代史的后期事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4)为我国农村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推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4)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材料,并给出清晰的答案。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改革措施的分析:
(1)政治方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原则;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2)经济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公私合营企业。
(3)文化方面:发展大众文化;普及教育;提倡科学。
问题:
1.请列举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三种政治改革措施,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经济改革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提到的文化改革措施对提高民众素质的作用。
答案:
1.政治改革措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实行三
三制原则(保证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代表权);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扩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意义:这些政治改革措施有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使抗日民主政权更加民主、公正。
2.经济改革措施的影响:
(1)大生产运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保证了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
(2)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3)公私合营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支持。
3.文化改革措施的作用:
(1)发展大众文化: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普及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3)提倡科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
解答时,需要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改革措施的意义、影响和作用。
注意对每个问题的回答要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第三题
材料一:1953~1957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投资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
1.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成就。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答案:
1.主要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农业、轻工业的生产水平,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成就:
(1)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2)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
2.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重工业发展过快,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2)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作用受限;
(3)国家投资过大,财政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
(4)对外经济关系单一,依赖苏联援助,缺乏多元化发展;
(5)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成就,其次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回答问题时,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成就,应从工业生产、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问题和挑战,应从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