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介语与二语习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介语与二语习得
作者:张晓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5期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在中介语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心理和习得过程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文章从中介语的定义、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方面做出述评,并通过研究分析汉语中介语研究与汉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中介语;汉语中介语;偏误分析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本身的心理认知过程,中介语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与学习者的目的语存在差异,中介语是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地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且产生在学习者内部。
一个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都是先从母语出发,然后经过中介语,最后到达目地语的。
一、中介语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假说是由Selinker于1972年的文章Inter language中提出,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音或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完全基于本族语又不完全基于目的语。
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套既不属于源语又不属于目的语的独立语法体系,它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只能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语境所场所的语言系统中。
”
(二)中介语的发展背景
自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以来,语言的迁移现象就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涉及到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而在此基础上,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习得其实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是从母语到目地语变化的连续整体。
随着中介语研究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目的语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也就是说承认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和母语时在自身内部会产生一个语言系统,其会根据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水平和速度进行变化,不断的向目的语靠近。
Corder(1973)根据中介语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点,认为学习者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到最后接近掌握这门语言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1)前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才刚刚开始接触到目的语,对目的语的认识还很模糊,还没有掌握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在这
一阶段用目的语常常会出现错误,而且学习者对自己的错误也意识不到。
(2)系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使用规则,但掌握的还不够深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内化。
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常常会犯一些系统性的错误,但学习者却不能自己进行纠正。
(3)后系统阶段:在这一阶段时,学习者已经对所学的目的语的规则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对语用中出现的错误能及时的发现,并且学习者自己可以对错误进行纠正。
自此,中介语的研究开始日渐趋于完善,研究的领域也开始有了向其它学科延展的趋势。
(三)中介语的特点
Selinker认为中介语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系统性。
中介语是变化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中介语,但是同时,中介语也具有系统性这样的特点。
(2)动态性。
由于中介语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它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而逐渐向前推进,变得越来越接近于目地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介语在这种变化中不是一直往前的,它是存在变化的,呈曲线的方式。
(3)可渗透性。
中介语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并不是封闭不变的。
中介会受到二语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规则形式的渗透,而这也是中介语区别于目的语和母语所特有的属性。
二、汉语中介语
(一)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背景
鲁健骥在1984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鲁健骥,1984),从此开启了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先河,至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中,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在引进、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不停的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心理和习得过程等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
汉语中介于的研究开始从最初的本体研究开始慢慢走向了发展研究,这使得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开始走向全面性。
(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吕必松曾对汉语中介语研究做了具体的设想:“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揭示汉语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吕必松,1993)同时,鲁健骥也在其文章中提及,我们在对汉语中介语进行描写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给汉语中介语划分阶段。
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划分中介语的阶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的做好基础工作,而且还要和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和中介语的研究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多年来我国的汉语中介语研究都沿着这个思路,试图为汉语中介语的系统进行描写。
但是由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方法上就会相对简单,导致研究基本都是在根据引进的理论进行推理的阶段,实证性的研究还较少。
(三)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内容
国内关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分为静态描写研究和动态描写研究,它们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汉语中介语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一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相对应的汉语教学中提出了教学对策和学习策略。
1.静态研究
静态研究是指对汉语中介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在习得时产生的偏误类型,进行描写和归纳,并分析形成这种偏误的外在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2.动态研究
对中介语语用、社会文化、语篇和语体风格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就是动态研究。
其中,语用方面的研究、文化方面的研究和语篇方面的研究都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
当中研究文化层面的屈延平的文章《文化对比语篇分析》,更是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中介文化行为的专注。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就像鲁健骥在文章中提到的一样,我们要把汉语中介语的最终研究带到学习中来,来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服务,这不仅能检验我们所研究的内容的准确性,还可以为中国的汉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都不能像使用自己的母语一样,轻松自如的使用目的语,这些学习者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中介语,使其达到某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然后不断的向目的语靠拢,但是事实证明,中介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完全和目的语使用者达到一致的水平。
但是教师们在教授学生目的语时,其实是期望学生能像使用母语一样的使用目的语的,但是因为中介语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语言系统,它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并不能只是简单的用目的语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衡量。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因素,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准确的判断这一错误是属于偏误还是失误,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且学习者处于不同的目的语学习阶段,其运用目的语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做到区别对待。
如:对于处于中介语前系统阶段的学生,教师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的正确性上,帮助学生很快的建立起正确的中介语系统。
若学生是处于系统阶段,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应该及时的指出来,并加以改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中介语系统知识,为进入后系统阶段打好基础。
当学生处后系统阶段时,教师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改正自己存在的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结语
中介语的研究在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而中介语即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目地语的特性,注定了中介语会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汉语中介语也不例外,这就使我们在研究汉语中介语的,不仅要注意汉语中介语区别于其它中介语,如英语中介语等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同为中介语,汉语中介语和其它中介语一样所具备的特点,才能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准确的把握住关键点,使我们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2] Coder.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J].Harmondsworth,Middlesex: Penguin Books,1973.
[3]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3).
[4] 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 (02).
[5] 鲁健骥.外国人汉语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04).
作者简介:张晓(1991- ),女,彝族,云南石屏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