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品行障碍_课件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品行障碍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别名: 儿童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科室: 精神病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简介: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指18岁以 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 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 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 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 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 欺诈等品
病因:
品行障碍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品行障碍
(一)发病原因 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个体原因是 复杂的。虽然有70多年研究,迄今还没有 一致确认的结论,而是众说纷纭莫衷。 因为少年反社会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 社会行为,既涉及个体的躯体素质,又涉 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还受到家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BIS),并以此对儿童行为进行解释。 BFS是一个广泛的行为系统,其功能
是促进行为主动适应环境。它在中脑多巴 胺系统内整合,由犒赏和厌恶刺激来激活。
BIS是通过“比较”和“抑制”行使 作用,比较现实环境和所期望的行为。当 不适当行为出现时则抑制BFS,它由中隔 海马系统内的去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犯存在大脑发育成熟缓慢的表现。 Zuckerman等为评估最合适的刺激,发展 了寻找刺激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SSS包括4个主要方面:寻 找刺激和冒险、寻找体验、对情感的不可 抑制性、烦恼易感性。SSS得分高者,精 神异常行为较多,而烦恼易感性与儿
病因:
原因不是孤立的,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教 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诸多方面,是由 于众多错综复杂、消极的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应将各种消极因素,当成有机联系 的统一体来考察,即把它们置于整体的普 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予以探讨。为了便 于陈述将分别列出个体原因中多见的各种 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详细讨论。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甲肾上腺素和5-HT共同完成。 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和5-HT 3种递质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以保持适当行为得以发展。
BFS/BIS,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加 5-HT的相对强度影响着个体某一时点的行 为,BIS较强时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和对环 境的良好辨别能力。相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并经不同学科,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的反 复验证,证明了家庭环境因素是少年品行 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中最为重要的关 键性的原因。这已被举世学者所公认。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 社会化不断完善化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逐 渐发展到成熟的中间过渡时期,存在错综 复杂的多层面的不成熟因素和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Raine等假说认为犯罪少年自主神经到大 脑皮质的唤醒水平低是导致犯罪的遗传素 质。
(2)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因 素在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从 理论上讲,研究遗传与个体行为关系多多 少少要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 难肯定确立个体行为中哪些属于遗传决定 的,哪些又是社会和
病因:
庭、社会等环境的很大影响。过去不少西 方学者曾企图以第一因素解释少年犯罪的 个体原因,但是只能说明部分案例。
我国多数作者坚持多因素综合论观点, 把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理 解为多层面的结构体系,既有生物和躯体 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还有 个体心理以及意识因素。本症的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环境决定的。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 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 题要明显增多。近代临床遗传学研究 (Thrishiansn,1977;Dalgaard等,1976) 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 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
明显地表明犯罪行为上具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BFS相对较强时,自我控制能力差,过多 依赖外部环境来维持适当行为。任何一种 递质功能高或低,都可以打破这种平衡, 继之出现递质失调或失衡的行为。
2.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因素 长期以 来许多学者强调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 型最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近年 虽有不同争论,但不少学者,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3)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 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 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和5-HT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 (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在成 人中研究显示5-HT水平降低与攻击行为、 暴力行为有关。在儿童和少年中发现,脑 脊液中5-HT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躯体疾病。 国外许多学者根据少年罪犯与对照组
(非少年犯)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及其 严重类型患者的父母二系,三代人家庭成 员中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等患者 明显多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对照组多,有 些研究还指出研究组对象,在婴幼儿期有 明显发育缓慢表现,如说话开始晚,走路、 牙齿生长较晚。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1983)认为在少年犯罪成因上的遗传因 素只有较少的重要性,并指出对那种少年 反社会行为,持续发展到成年时期的屡犯, 遗传因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另一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 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他们调查了300例 寄养子和他们的寄养家庭,这些寄养者都 是在出生后就与亲生父母分
病因:
(二)发病机制 1.生物因素 (1)近年不少作者研究结果说明品 行障碍在成因上生物因素起一定作用。如 D.O.Leuis(1981)等不少作者研究结果, 指出少年以社会行为明显与儿童、少年时 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损害,有密切 关系,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在80年代对 儿童和少年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低的个体中,发 生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ADHD、对立违抗 障碍和品行障碍)较多。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系统在 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及其调节中起重要作 用。Quay(1988)引用Gray(1982,1987) 所描述的行为促进系统(BFS)和行为抑 制系统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另外研究还说明少年罪犯的智商测查结果 常是属于低智商(如智商一般是90或低于 90),特别是屡犯尤为明显,Wect和 Farriugton(1973)研究发现控制了家庭 因素后,低智商仍是明显的。
攻击性也是一种心理特质,被视为品 行障碍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心理特质 如冲动性、寻找刺激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有一定的遗传效应。双生子研究的缺点是, 在同一家庭环境养育的双生子,难以确切 地区分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不同作用。 所以,Crowe等(1978)提出了寄养子研 究方法,Crowe对成年罪犯等的寄养子研 究证明,如生父是罪犯则其儿子也是罪犯 的关联性较高,但是并不与养父有关联性。 Rutter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绝大多数少年通过社会化的不断完善,能 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但是也有少数少年, 根据国外国内长期纵向研究约占30%的少 年,主要由于家庭,学校等某些非社会化 因素的强有力影响,而导致习得了不良行 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 职能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社会 的巩固和发展,家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题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少年品行 障碍,特别是少年犯罪有关系,某些预防 和治疗措施,教育和行为矫正,在很大程 度上还要依靠家庭成员如父母亲与学校社 区等共同协力,才可能较好地完成。主要 家庭环境因素如下:
(1)家庭严重不和睦:《破裂家庭》 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 期处于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庭通过家庭成员的密切感情联结,养育和 教育的功能可以把大量违背社会规范、行 为准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约束、限制或消 灭在家庭范围之内,从而不致扩散到社会, 因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家庭的这 种社会控制职能之有力发挥,正是实现社 会控制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根源。不良的, 非社会化家庭环境因素,“问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 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家 庭,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往往是贫 困家庭养育教育子女本有较多困难。早期 研究破裂家庭在成因上的意义,如美国学 者Glueck对美国500例少年罪犯与非少年 犯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少年犯约有60% 的人出生于破裂家庭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例如Braithcoaite(1981)就确认少年犯 罪与低社会经济地位有相关性,但是可能 不像既往所设想的那样密切。近10、20年 以来日本和中国的研究都说明这类少年的 父母亲职业明显以工人,农民占相对多数, West(1983)指出这类少年家庭特点属于 贫困和低文化家庭。几十年来反复研究
病因:
品行障碍和少年犯罪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 证明这些儿童、少年与没有品行、障碍的 对照组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儿 童、少年较对照组无论在个人史、分娩期 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都有明显多的颅脑 外伤、围产期疾病或外伤,以及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疾病包括癫痫等疾病。少数病 (案)例还有较对照组多的严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即双亲不全家庭),出生于非破裂家庭 的少年犯约占30%,以后又有大量类似研 究结果报道,但近年研究认为家庭结构与 种族、性别、犯罪类别,社区等多种因素 有关,其重要性并不像Glueck所估计的那 么重要。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成熟因素的相互交错,具有较大的不稳定 性。家庭是影响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力量, 家庭最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养育、管教子女, 教育子女逐步导向完善的社会化,学龄和 青春期是接受社会化较好的一个时期,这 一阶段为孩子的社会化初步奠定基础,世 界观逐步形成。社会角色的塑造和形成大 多扎根于儿童、少年期。在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简介:
行问题。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 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 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 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 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 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 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行为一样,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内在的生 物学联系。Mednick(1981)对有暴力行 为的少年犯研究表明具有异常脑电图者 (过度缓慢的Theti波和异常快速Beta波) 占1/4~1/2,但在一般(正常)人群中异 常表现只占5%~25%(Kovi,l978)。这 种异常脑电图改变被解释为少年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开被寄养出去的。调查结果发现,亲生父 母的犯罪或违法与寄养出去子女的注意缺 陷多动障碍有关,寄养在低社会经济水平 家庭中,到成人以后可出现反社会性人格 障碍(Cadoret 和 Stewart,1991)。在 非寄养家庭中,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说 明遗传因素在品行问题发生中的重要意义。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童的品行障碍存在明显关系。 Raine等对101名14~16岁的少年进行
了皮肤电反应、心率和EEG的测定。大约 10年以后,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关于这 101名少年的犯罪记录,结果显示17名少 年有犯罪记录,与无犯罪记录的少年相比 较,他们的皮肤电活动低,心率低,低频 的脑电活动较多。
内科学疾病部分:品行障碍>>>
病因:
双亲帮助、培育下孩子通过社会学习一步 步接受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并把社会 所认可的行为模式,逐渐内化为本人人格 的组成成分,同时将社会反对的行为模式 内化为本人良心所鞭策的力量,形成制约 本人行为的动力。这样,这位少年即由原 来的“自然人”得以变成为社会所接受的 成员,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