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控规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杨) (2)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期限(杨) (3)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定位(杨) (4)
第四章就业岗位规模测算 (5)
第五章土地使用控制(陶) (5)
第六章配套服务设施控制 (10)
第七章道路系统控制(曾) (11)
第八章道路及场地竖向控制(曾) (14)
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控制(曾) (14)
第十章绿地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李) (20)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控制(李) (23)
第十二章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陶) (24)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25)
第一章概况
一、射洪县概况
射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涪江中游。

东邻盐亭、西充,南接遂宁、蓬溪,西攘大英,西北靠三台,隶属遂宁市管辖。

射洪县政府驻地太和镇位于县境中部涪江中游西岸,地处北纬32°52′、东经105°23′。

县城自古以来就是川中水陆要冲商贸繁荣之地,也是全县的交通枢纽,西北至绵阳90公里、至成都180公里;南至遂宁40公里,重庆220公里,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01.6万人。

射洪是唐代伟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是中国名酒沱牌曲酒的产地,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规划区位于涪江河谷冲击台地上,自然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

区内地形整体较为平坦,兼有平坝、浅丘等多种地形。

现状道路与场地在涪江西岸一带高差较大,海拔高程在320米—340米(85国家高程基准)之间。

规划区外围属丘陵地形,土层较厚。

2、地质条件
射洪县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新华夏系川中褶皱带内,且处于中台地、绵阳环状构造与威远辐射状构造的交接部位,及射洪——南充东西向构造带上,武南—广兴舒缓背斜的南翼,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条件较好。

根据国家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度(1991)》,规划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3、自然气候
射洪县瞿河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为-4℃,最高气温达39.4℃;雨量充沛,湿度大,年平均降雨量931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气候优越,但雨量分配不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年,全年无霜期28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三、园区现状概况
1.区域位置与用地范围
园区位于涪江下游西岸区域,为万福桥村、金龟寺村、万福桥村和桅杆村部分用地,距射洪县城约10公里左右。

205省穿越园区,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区位条件优越。

园区用地范围约270公顷,园区规划用地面积详见规划方案用地统计表。

四、园区用地现状
园区用地多为低山丘陵地,西部为乡镇及预留乡镇发展用地、北侧为小山丘,东部临涪江,整个园区地形格局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园区东侧为涪江,瞿河流经规划区南侧,园区用地范围内有沟渠、堰塘、小溪、林地、丘陵地、耕地和村民住宅用地等,园区用地面积约270公顷。

其中农林用地占52.86%、水域占31.82%(见现状用地统计表1—1)。

园区用地范围内有一些集中居民点,村民宅基地14.06公顷,占总用地的5.17%,村民住宅分布相对集中。

(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场镇人口和金龟寺村的人口共6392人,其中场镇人口2200人,金龟寺村人口4182人。

园区西侧有205省道穿过,中部有公路横穿南北,用地范围内其他均为低等级的机耕路,线型弯曲,不成系统,总长度约10.3km,宽度在3.5米左右,路面结构大部分为碎石路面,但也有部分新修的通村水泥混凝土路面。

现状区内(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有五斗米鸭业实业有限公司、金川生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力公司等企业,面积约15.13公顷,占总用地5.56%。

五、发展条件
1、区位优势
园区距射洪城区仅有10公里,取水、用电、用气条件良好,便于新企业的安置。

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可依托瞿河乡镇区,统一进行考虑,节省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对于园区的发展极为有利。

2、交通优势
205省道途经园区,与城南高速路、达成铁路、绵遂高速公路相连,使园区县与成都、重庆、绵阳等大城市交通联系紧密,在成渝经济发展区中处于显要位置,受成、渝等城市的经济辐射更强、拉动更有力。

3、环境优势
园区东侧毗邻涪江,西有植物良好的山体,北侧有幸福二库,南有瞿河围绕,河网丰富,生态景观环境良好。

4、规模优势
目前落户园区的五斗米公司、中力公司和金川生物公司、民建公司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由此将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和吸引其它企业来园区发展。

5、政策优势
随着四川“工业兴省、工业富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市相继出台了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园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机遇。

表1—1 园区现状用地统计表
名称面积(公顷)占用地比例
合计271.91 100% 村民住宅用地14.06 5.17% 工业用地15.13 5.56%
农林用地143.77 52.86% 对外交通用地 3.51 1.30% 道路用地8.94 3.29%
水域86.50 31.28%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期限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3. 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年颁布;
5. 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1月31日);
6.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7.《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十二五”规划》;
8.《射洪县“十二五”规划》;
9.《射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0.《射洪县土地利用规划》;
11.《射洪县瞿河乡土地利用规划》;
12. 瞿河乡工业园地形图及有关资料;
13.《射洪县工业园总体规划(2012-2020)》.
二、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充分利用射洪在资源、市场、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布局,促进工业园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

三、规划原则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

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选择以消化创新、集成创新为主的创新方式,努力建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2. 生态优先的原则。

作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生态意识应得到强化。

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依相生的绿色生态型园区,充分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

强化自然景观、山林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园区生态环境。

3. 资源节约的原则。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园区建设标准。

4. 弹性原则。

研究工业园区内在的,有机的,动态的生长肌理,从规划结构、路网系统诸方面构思具有良好弹性与适应性的布局形式,确定适宜的启动点与发展轴,适应园区分期发展需求,推动工业园的开发建设。

5. 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预留不同时序园区开发的用地,使不同阶段所投入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并能为以后的建设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资金、资源、环境的破坏与浪费,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规划目标
1、深化落实射洪县十二五规划,促使园区布局集中式发展,从而达到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目的。

2、规划力求使各项指标、用地功能、用地结构适应各种规模、不同层次和性质的投资要求,把握各种投资机会,同时使不同的投资协调发展。

3、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协调工业区内外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完善道路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将园区建成为环境优美、科技先进、效益显著、服务一流、年产值达100亿的综合性农产品生产加工工业园区。

4、力争到2015年,园区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创成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30个,培育名牌农产品20个,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

建成全市一流,全省领先,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园区建成后,可有效带动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大户发展,增加农民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预计到2015年,畜禽食品加工产业可形成年加工1亿只肉鸡生产能力,带动1.5万户农户发展肉鸡适度规模养殖,增加农民就业10000人。

调味品加工产业可带动县发展青花椒基地5万亩,海椒基地5万亩,青菜基地10万亩,榨菜基地30万亩。

中药材加工产业可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把该园区的建设将成为有一个支撑射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柱。

从近期来看,由于瞿河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园区的开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主要是通过引进的方式,引进企业,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初步建成工业园区的发展雏形,通过对外大力宣传,树立园区形象,塑造园区品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远期,由于园区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将逐渐引进研究机构、强化研究能力。

二、总体定位
以发展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为主,集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科学研究、商贸物流、镇村建设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生产加工园区。

三、产业定位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瞿河工业园的产业定位是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大产能的工业企业为主导,积极发展二类工业,有选择性地发展一、三类工业。

重点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休闲食品与调味品加工、优质食用菌生产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主要产业,积极发展与园区配套的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

其中:
重点抓好生猪、肉鸡、肉兔、肉鸭、肉鹅等肉类食品加工。

生肉制品加工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污水处理、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

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企业应做好屠宰加工与熟食品加工的区域隔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重点开发青花椒、泡菜、榨菜、酱油等调味品,大力发展以大米、核桃、花生为主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精深加工,重点引进“开袋即食”,能直接进入大中城市超市,面向终端消费市场且能较快增加县域税收的精深加工企业。

加强油菜籽深加工技术研发,生产不同规格的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制品,提高粮油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

以中力、中延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厂化、设施化育菇为重点,建设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在生产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鲜销产品基础上,大力开发食用菌耐贮藏、易运输的干制、盐渍等深加工技术,提高商品附加值。

主要发展以植物资源为基础的中药材加工。

四、功能定位
瞿河工业园是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为主导,配套建设必要的物流、公共设施的城镇产业组团。

(1)工业产业功能:是射洪县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二类工业为主,一、三类工业为辅的集聚地,也是射洪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物流仓储功能:满足功能园区原材料、工业产品运输、储存、调配及县城部分生活物资的运输功能,成为全县的物流中心之一。

(3)商务、会展、办公功能:满足工业园内企业商务洽谈、展览、产品推介以及工业园管委会行政办公等功能要求。

(4)生活居住功能:安置因工业园建设而拆迁的部分村民以及为园区内工业企业部分单身职工规划职工公寓,规划为上述住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安置、配套居住区。

(5)休闲游憩:为工业园内职工及周边区域的居民提供一个康体娱乐、登高望远,休闲游憩的开放空间。

第四章就业岗位规模测算
一、就业岗位测算
工业园职工人口密度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随着工业企业、企业资金与技术含量提高,职工人口密度将有所降低;二是随着土地集约使用程度提高,职工人口密度有可能增加。

根据射洪县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分析,结合工业园未来工业发展趋势,规划每公顷工业用地按80-100人计,规划工业用地约310.00公顷,整个工业园的工业就业岗位约3.0万左右。

参照其他一些工业区的工业职工人数与服务设施从业人员比例,综合考虑花垣工业园区依托县城的特性,第三产业人数相对较少,比例按10:1,由此推算工业园就业岗位数约为3.3万。

第五章土地使用控制
一、用地布局原则
1.集约用地、工业用地最大化原则
射洪县城周边山丘较多,可供建设的用地相对不多,因此规划要遵循集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将规划范围内可以用来建设的用地充分利用和规划布局。

在可以利用地中,要紧紧把
握工业园工业用地占主要地位这根主弦,尽可能多地安排工业用地。

2.统筹兼顾的原则
既要统筹工业园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又要考虑工业园内为招商引资出让土地保持一定的弹性,也要考虑工业用地与高速公路分割、现有地形的相互关系,还要兼顾县城、工业园、已有村民寨子的协调发展。

3.个性塑造原则
规划范围内低丘连绵,田园景观与山水风光、坡地交相辉映,有利于塑造工业园的个性特征。

规划布局时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及山势走向,处理好工业厂房外观的“标准化”特色与现有个性特征的关系,避免工业园区与其它园区“千城一面”,从而塑造出具有花垣特色、可供人们记忆识别的示范工业园区。

4.环境优先原则
现状工业园周边生态环境较好,在规划布局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基础,将周边自然景观有机地引入到工业园内部,与园区内的工业景观、水景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构成生态宜人的良好环境格局。

另外在规划时还要将不同类型企业,按照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不同将其进行合理分区布局,以免相互干扰,对于影响严重的工业用地与其周边用地,应规划好防护隔离绿带。

二、功能结构——“一园两轴六片”
“一园”即花垣工业园,“两轴”即工业发展轴与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轴;“六片”即六个功能片区,包括物流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片、一类工业片、农副产品加工片、冶金化工片、生物制药片、矿产品精深加工片。

三、工业园建设用地布局
1.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布局五大片,形成五个不同的功能组团,根据规划区的主导风向及地形地貌特征,一类工业用地布置在工业园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位于卡地村以东区域;二类工业用地布置在龙洞村以南、319国道以北区域;三类工业用地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侧风向,位于卡地村以南、B11(319国道)以北区域。

规划工业用地403.78公顷,占整个工业园建设用地的71.15%,达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05]4号)文件规定的“开发区(园区)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应达到60%以上”要求。

工业园工业用地中,一、二、三类工业用地面积分别为44.74公顷、208.72公顷、105.32公顷,一、二、三类工业用地面积分别占工业园工业用地的7.89%、36.78%、26.49%,一、二类工业用地之和占工业园工业用地的62.77%,体现了工业园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有选择性的发展三类工业的产业定位。

2. 仓储用地
普通仓储布置在张花高速公路和其联络线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物流、仓储区域,交通便捷,易形成集物流、仓储一体的综合调配储运中心。

规划仓储用地21.96公顷,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3.87%。

3.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园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工业园管委会办公的行政办公用地(C1)、为工业园范围内居民和单身职工服务的商业用地(C2)、文化娱乐用地(C3)和教育科研用地(C6)。

规划将行政办公(工业园管委会办公用地)用地布置在张花高速公路联络线以南,这里交通便利,且可先行建设,容易快速树立工业园开拓创新、勇于开放的形象。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5.96公顷,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6.34%,其中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分别为23.14公顷、7.61公顷、3.62公顷、1.59公顷,分别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4.08%、1.34%、0.64%、0.28%。

4. 绿地
工业园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G1)以及高压走廊两侧的防护绿地(G2)。

规划工业园绿地54.04公顷(没有包括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绿地),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9.52%,其中公共绿地39.87公顷,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6.87%,防护绿地15.07公顷,占
工业园建设用地的2.65%。

5.道路用地
工业园内道路广场用地包括主、次干路和支路用地。

规划道路用地39.89公顷,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7.03%。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保留现状220kV变电站基础上,在龙洞村寨北侧规划一处110kV变电站。

同时,在园区北部邻花垣河规划一处污水处理厂和一处工业给水厂。

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1.84公顷,占工业园建设用地的2.09%。

四、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1.对外交通用地
张花高速公路从园区东部穿过。

高速公路用地13.76公顷。

2.防护绿地
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为80m的防护带,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绿地面积58.41公顷。

五、工业园产业布局
根据花垣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为重要依托,依照园区总体布局规划,对优势产业、群体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一大批规模大、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开发机制活、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企业,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园区质和量的扩张新跨越,使园区成为射洪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载体。

1. 布局的原则
(1)以区内优势产业为中心,聚合与其关联度密切的产业,使其相对集中。

(2)既要做到区块重点突出,又要有利于资源整合,综合利用。

(3)既要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又要强调园区的整体布局。

(4)既要使产业的布局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又要有利于节约土地。

2. 布局情况
园区内重点涉及的产业有矿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锰、锌冶金化工、物流配套产业和一类工业。

根据园区“一纵四横”四条主干道形成的道路系统,规划在高速公路以东区域布置物流、行政、商贸、休闲区域,其中物流用地布置在高速公路以东、联络线以北,行政、商贸、休闲区域布置在高速公路以东、联络线以南。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布置在工业园中部区域(卡地村以南龙洞村以北区域)。

生物制药产业布置在花龙公路两侧区域。

矿产品精深加工用地布置在工业园南部横向主干路发展路两侧区域。

锰、锌冶金化工产业布置在工业园北部横向主干路创业大道西端与环线交汇处四周区域(卡地村西侧区域)。

一类工业用地布置在富园路北端与工业园环线交汇处东南侧区域(即卡地村以东区域)。

六、地块划分
为了有利于对规划用地进行定量定性管理,特对本区用地进行分块编号,其规划采用二级划分方法,一级是以主、次干路作为分界线将本区划分为A、B、C、D、E五片,二级划分是在每片用地中以支路、小路或以不同性质的划线为分界线,对每片用地进行第二次划分分块,每块地以自然数序号为代表,两种代号之间用“—”号相连,构成地块编号代码,如A—02号块地,即表示了A片地中的第2块用地。

地块划分及代码见《指标控制总图》。

七、建设指标控制
1. 开发强度
土地开发强度涉及到建设容量和环境容量、交通负荷能力和功能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不但可以保证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还可以对投资引导,土地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建筑高度三项指标来控制。

花垣工业园属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强度控制主要以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进行控制。

(1)行政办公用地
参考一般城市建筑的开发强度,尽量避免一般办公机构的大院形式,规划要求建筑开发可相对紧凑但不应有拥挤感,总体上应腾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建议办公建筑的容积率控制在3.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内,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2)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应根据不同的性质确定其开发强度,一般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建筑占地较小,使用强度较高,容积率控制在3.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内,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

(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内,建筑高度控制在21米以下。

(4)工业建筑
规划中的工业用地有三类:一类工业、二类工业和三类工业。

一类工业建筑尽可能结合地形而建,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45%以内;二类工业、三类工业建筑建议容积率根据不同的工业项目确定不同的容积率控制指标,铝产品加工≥0.6、磷产品加工≥0.6、锰、锌产品深加工≥0.6,生物制药≥0.7,绿色食品加工业≥1.0,建筑密度按不高于45%控制,但最低不得低于30%,建筑高度控制在20米以下。

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工业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由城区和工业园配套服务区统一配置。

2. 建筑物后退
为保证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使园区建筑掩映在大片的绿化之中,规划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要求较高,并结合考虑建筑应急通道以及日照和防火要求。

原则上地块靠主干道一侧,建筑后退红线5m;地块靠次干道一侧,建筑后退红线3m;地块靠支路和区内小路一侧,建筑红线后退2m;规划在主次道路红线外两侧设置了防护绿地的,相邻主次道路的地块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可以相应减少后退距离。

后退范围内的用地可布置绿地,内部道路、停车场等,但涉及可燃性物质的工业必须遵守当地的防火条例。

考虑到通风、日照和消防要求,工业建筑必须与用地边界有适当的退让,当建筑物面向用地边界时,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的距离为房屋高度的0.55倍,但最低不能小于6m,其中,沿用地边界一侧最少要有2m绿化带。

当建筑物山墙朝向用地边界时,建筑物后退边界的距离应不小于3m。

居住建筑日照满足大寒日满窗日照3小时。

住宅侧面间距:条式住宅,多层之间最小间距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最小间距为13米。

公共建筑主要朝向间距:低层最小间距为6米,多层最小间距为10米。

建筑间距除应满足以上规定,还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满足市政管网埋设、人流集散、绿化景观、消防应急等多方面的需要,沿城市道路、河流,建筑应退让道路红线及用地边界。

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要求外,必须符合规划文本及分图图则规定。

相邻地块之间无道路分隔时,建筑退让用地界线距离应不少于按自身高度计算与相邻地块建筑之间应取间距的一半。

建筑物临河流、水体、绿地时必须退让其规划控制线,退让距离应符合分图图则的规定。

3.绿地率
工业项目用地要严格控制绿地率,每个工业地块内的绿地率按不高于20%控制,但最低不低于15%。

行政办公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商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商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不低于3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

八、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性规定
为了更好的适应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变化要求,规划适当采用弹性控制原则,即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完全按照规划确定的用地功能性质进行建设时,只要在保证规划用地布局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