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输液基本知识(2010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车间培训资料
——药品基础知识及大容量注射液(大输液)生产工艺药品的定义:它是用于预防(疫苗)、治疗(对症下药)、诊断人体疾病(诊断试剂辅助疾病的诊断),有目的地调节人体机能(平时补充的微量元素)并规定有适应症(对症下药)、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举例说明:镇痛药物杜冷丁,吗啡)。

它是一种特殊商品,正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它的生产、销售、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

c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就是药品行业的生产规范。

输液生产线的生产工艺流程:公用系统(司炉岗位,空压系统,空调系统,水处理系统)-配制岗位(产品内在质量的核心所在)-灌封岗位(产品外观质量的核心,同时也会影响产品内在质量-灌装部分的暴露)-装车岗位(复核产品外观质量)-灭菌岗位(最终灭菌药品,保险措施-药品在配制和灌装过程中的污染)-包装岗位(产品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翻箱岗位(最后一个岗位)一、概述
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直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系统,不经过肝脏的代谢,分为大容量注射剂(大于50ml)和小容量注射剂(小于50ml)。

大容量注射剂(大输液)的定义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是注射剂的一个分支。

(一)输液种类
1、电解质输液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N.S,
COM-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2、营养输液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GS)
3、胶体输液胶体输液有多糖、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右旋20
或右旋40)
4、治疗性输液:抗生素,抗病毒(乳酸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注射液,甲
硝唑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等)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
由于输液是经静脉直接输入人体内部,因此必须确保输液质量,其质量要
求有:
1.安全性:不能引起对组织刺激或发生毒性反应,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实验,确保使用安全。

2.稳定性;输液系水溶液,从制造到使用要经过一段时间,故要求具有必要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确保产品在贮存期内安全有效。

3.无菌:输液成品中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必须达到药典无菌检查的要求。

染菌输液引起脓毒症、败血病、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4.无热原: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须进行热原检查。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致热能力强,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霉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含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使人体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生命危险。

热原组成: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

内毒素由磷脂、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

热原检查的方法:家兔法(家兔对热原的反应和人对热原反应相同),费时长,操作繁琐,鲎试验法:(体外热原试验)鲎的变形细胞溶解物与内毒素之间的胶凝反应。

鲎试验法比家兔法灵敏十倍。

操作简单,实验费用少,结果迅速可得。

热原性质:①耐热性,60℃,1小时不受影响,100℃不会发生热解,180℃3-4小时,250℃30-45分钟或650℃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因此,输液灭菌条件不足以使热原破坏;②滤过性,热原体积小1-5nm,一般滤器能通过,活性炭可吸附热原;③水溶性;④不挥发性⑤其它:热原能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KMnO4、H2O2、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污染热原途径:①从溶剂中带入,用新鲜注射用水;②从原料中带入;③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带入;④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热原的除去方法:①高温法;②酸碱法;③吸附法;④离子交换法;⑤凝胶滤过法;⑥用反渗透法:通过三醋酸纤维膜除去热原。

5.澄明度:在规定的条件下检查,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

危害: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异物侵入组织,有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的肉牙肿。

微粒产生原因:①工艺操作中,车间空气洁净度差,药品内包装质量(接
口和密封盖),滤器选择不当,滤过方法不好。

灌封操作不合要求,工序安排不
合理。

②胶塞与输液容器质量不好。

③原辅料质量对澄明度有显著影响,原辅料
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

6.渗透压:输液要有一定的渗透压(280-320mmolS ),其渗透压要求与血
浆的渗透压相等或相近(高渗透液-细胞萎缩和低渗透液—溶血现象,红细胞破
裂)。

7.PH :输液的PH 要求与血液的相等或相近,血液7.4(弱酸性或弱碱性)。

8.降压物质:有些注射液,象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降压物质必须符合规
定,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输液的生产工艺
第二章 工艺流程及区域划分
级区级区 *局部100级
(一)输液车间的一般要求(重点)
根据我国GMP规定,输液生产必须有合格的厂房或车间,并有必要的设备和经过训练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生产。

(二)输液容器及其它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处理方法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内包材(接口和密封盖不得与药液发生化学反应,不得影响药液的澄明度,现在包装质量成为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瓶颈,设备的稳定性也是影响的因素)。

1.膜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
【外观】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4.2【透明度】应能与4级号级的浊度标准液区分。

4.3【不溶性微粒】≥5、10、25μm粒子数分别不得过100、20、2个/ml
4.4其他物理指标
4.6化学指标
4.7生物指标
(三)输液的配制(产品内在质量的核心):
配制操作过程
1.注射液配制工艺包括:(1)配制前准备工作;(2)配制主要设备的处理
;(3)配制方法;(4)pH 值的调整,含量调整等程序。

一、 配制前准备工作主要有原料与附加剂的检验,投料计算以及称量等。

(一)凡供注射液生产配制用的原料,配制用水以及附加剂等均须按药典或
有关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投料。

(二)配制前应按处方规定和原辅料化验测定的含量、相对密度等结果,计
算出每种原辅料的每批投料量,然后分别准确称料或量取,并核对,作好计算与
配制称量记录,以避免差错。

算:
原料理论用量=
原料理论用量=实际配液量×标示量
实际配液数=灌注数+实际灌注时损耗量
供注射用的原料药,必须符合药典所规定的各项杂检查与含量限度,选用
优质注射用原料。

通常加入0.01-0.5%的针用活性炭,以吸附热原、杂质和色
素的作用。

配制所用设备,如配液罐、容器、用具以及输送管道使用前后,根据配制
系统和灌装系统清洗规程和在线灭菌滚成在线清洗,在线灭菌
注射液的配制法基本上有两种:稀配法与浓配法。

系根据工艺要求而选用。

(一)稀配法
稀配法系将全部原料药物直接加入所需的溶剂中,并添加适宜的附加剂,一次配成所需的浓度(包括含量),谓之稀配法。

(二)浓配法
浓配法系将原料药物加入部分溶剂中,再加热煮沸溶解滤过或经冷却等步骤,再滤过后,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包括含量),则为浓配法。

浓配法有利于除去杂质。

当药液配好后,应进行半成品测定。

通常要测pH值、含量、色泽等,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滤过灌装。

1.滤过的机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的过筛作用,即大于滤器孔隙的微粒全部被截留在滤过介质的表面;其二是微粒被截留在滤器的深层。

深层滤器所截留的颗粒往往小于过滤介质空隙的平均大小。

深层滤器过筛作用外,在过滤介质固体表面存在范德华力,并在滤器上有静电吸引或吸附作用。

这些滤器具有不规则的多孔结构,孔隙错综迂回,同时,由于深层滤器孔径不可能完全一致,较大的滤孔还能容许部分细小固体通过,因此,初滤液常不合要求,过滤开始时,要将滤液回流至配液罐。

2.影响滤过因素:①滤过初期,滤过速度与滤器的面积成正比;②压力愈大,流速愈快;③滤液粘度愈大,流速愈慢;④滤速与毛细管半径成正比;⑤滤速与毛细管长度成反比。

3.滤器的种类与选择:选用SDA钛芯过滤器和PDA高分子微孔滤膜折叠过滤器。

4.滤过装置:采用加压滤过装置,需离心泵和压滤器等耐压设备,有利于防止污染。

为保证注射液的质量通常采用多级滤过,即先粗滤、后精滤,系用适宜的滤棒粗滤后与微孔滤芯连接组合,最后经微孔滤芯滤器进行精滤,其滤过装置通常采用加压过滤。

系利用离心泵压送药液,使通过滤器而进行滤过。

此法压力稳定,滤速较快,效果好。

适用于配制滤过灌装等工序在同一平面的使用,有利于防止污染,无菌滤过宜采用此法。

多采取封闭式液体配制循环机组,机组主要由配液罐、输送泵、过滤器及各种管道、阀门等组成,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流路,可进行连续配制滤过。

* 滤过除菌法
在注射液制备中,对不耐热药液的除菌或须用无菌操作法生产的品种,则需用滤过除菌法,即利用细菌不能通过微孔滤器的性质,可用加压或减压的办法,使药液通过微孔滤器以除去细菌的一种方法。

此法可将活与死菌一并除去,是其优点,滤过除菌法
一般繁殖型微生物大小约1μm,芽孢约为0.5μm。

一般滤材孔径在0.2μm 以下,才可有效地阻挡微生物及芽孢的通过。

滤过除菌法适于不耐热的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

在除菌过程中,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

本法必须配合无菌操作技术,成品必须经无菌检查合格后方可出厂。

4、pH值的控制,含量的调整
(1)pH值的控制
在注射液的制备过程中,调整好注射液pH值的最佳控制范围,并掌握其灭菌前后pH值的变化情况,这对注射液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关键:关于pH值的调节应视注射液的性质与工艺要求来决定,尽量做到一次调准,切忌反复调节,对配制不利。

通常可采取按比例来调节或估算调节。

按比例法系从配液中取出100ml的药液,用电位法测定其pH值,在此基础上,计算需添加多少酸碱,方可达到欲控制的pH值。

注射液常用的pH值调节剂有:盐酸、硫酸、枸橼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需用何种酸碱应根据药物性质而定。

(2)含量的调整
1、注射液药液实际含量高于标示量的%含量时,应按下式计算补水量:
补水量(ml)=(实测标示量的%数-拟补到标示量的%数)×配制药液的ml 数。

2、药液实际含量低于标示量的%含量时,应按下式计算补料量:
补料量(g)=(拟补到标示量的%-实际测标示量的%数)×配制药液的ml数×药液的%含量。

对于某些中药注射液仅有相对密度而又无含量的品种,应进行测算,以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为准。


质量控制点
1.每批配制前,所用物料,注射用水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不合格的物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2.中间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应符合《****注射液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规定。

(四)输液的灌封
注射液的灌装系将滤过经检查合格的药液,定量灌装到容器,并加以溶封的过程,通常在1万级下的局部100级净化条件下进行。

灌装容量不得少于标示量,装量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成本。

要环节,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四步连续完成。

同时要严格控制室内的洁净度,防止细菌粉尘的污染。

采用一体机完成整个灌封过程。

灌封完成后,应进行外观、装量检查、耐压检查,对于外观有缺陷的输液,应剔出处理,以免灭菌时漏袋或贮存时变质。

制袋、印刷,灌装、封口
1准备
1.1开电源、压缩空气(0.4~0.6MPa)、冷却水。

1.2对直接接触药品的部分进行擦洗、消毒。

.1.3将已脱去外包装的膜用小推车推至100级层流罩下上膜处,脱去内包装袋后将膜装上;将接口及塑料盖连同内袋一起置相应的不锈钢桶内,分次加进各自振荡器。

2.印字制袋
2.1. 检查自动送膜机上膜是否到位,未到位需及时加膜。

2.2安装印字模板,检查印字模板的品名、规格、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是否与《生产指令》一致。

2.3调整印字工位温度在165℃~180℃;核对印字前三袋的印字内容是否正确。

2.4根据膜印字的位置,调节色带的位置,使印字处于膜的中央。

2.5将制袋成型机模具加热温度至160℃~200℃;将袋口预热温度调整至90℃~130℃;颈热合温度调整至165℃~180℃。

2.6检查袋成型、颈热合、切边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灌装封口
3.1调节装量,使装量达到规定量。

3.2从4个灌装口分别接药液100ml~500ml,检查澄明度无异物,方可灌装。

3.3盖焊合加热部分的加热温度,调节熔封电压至6.5~7.0V即可达到
4清场
4.1清空生产状态标志牌上所有内容,并注明清场。

4.2将所有废弃物及与下批生产无关的材料撤离生产区。

4.3清洁地面、墙壁、设备等。

4.4每天生产结束后,拆下过滤器,移至清洗间,清洗滤器及滤芯
至净。

将滤器、滤芯与管道连接好,并挂上卫生状态标志牌。

4.5将机器上的非PVC膜用内包装袋套上并扎紧;将振荡送料器中剩余的接口及塑料盖用镊子取出放至相应的内包材贮存桶内,送暂存间密封保存。

4.6 清洁地漏并灌注消毒剂。

5工艺条件
5.1整个操作在10000级局部100级层流罩下操作。

5.2膜、管口、复合盖送操作间前必须经清洁处理,并检查管口、盖的澄明度,合格者方可使用。

5.3振荡器、分割器每次开工前必须经清洁剂(注射用水)和消毒剂(75%酒精)清洗消毒处理。

5.4开车前必须先检查印字模板的品名、规格是否与生产指令一致。

开车后核对印字前三袋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是否正确。

5.5检查热合牢固,印字居中、清晰,外观美观。

5.6灌装规格为100ml,装量应为100~102ml;
5.7药液从稀配至灌装结束,不得超过4小时。

5.8从灌装结束至灭菌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6质量控制要点:
6.1制袋平整,边缘光滑,热封严密。

管口居中,印字清晰、正确、位置适中。

6.2灌装药液澄明度合格率≥96%,并不得有异物,检查频次2~3次/班。

6.3每个灌装头装量要均一准确,检查方法见本规程第六章。

6.4封口严密,采取挤压式无液体渗漏。

(五)输液的灭菌
灭菌法是指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

注射液的灭菌方法有多种,主要根据药液中的原辅料的性质与工艺要求来选用,灭菌方法与灭菌条件的选择,既要考虑保证药效又要保证灭菌完全,必要时可采取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一、F 与F 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一)D 值与Z 值
(1)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死亡速度属一级动力学过程,符合下列方程:
lgN t
0 (2-1) 式中,N 0N t
—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量;t —时间;K
—速度常灵敏。

上式可转换为:
(lgN 0 - lgN t ) (2-2) D 90%所需的时间。

将N t =10%N 0代入“式2-2”中,得D=2.3.3/K 。

因此,可将D 看作是被灭菌物品中降
低微生物一个数量级所需的时间。

(2)对特定的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换温度,可得到不同的D 值。

将lgD (作纵轴)对温度(作横轴)作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二者呈线性关系。

将Z 即Z= ,Z 值的含义为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
(二)F 值与F 0值
(1)F 值的数学表达式为: F=△t ∑(2-3)
式中△t —测量被灭菌物品温度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min 或更小;T —各时刻测得的温度值;T 0—参比温度。

若设定灭菌后被灭菌物品中内微生物残存数N t o 10-6即达到可靠的灭菌效
果,且D=0.3.3/K ,代入“式2-2”,就可将在一定温度(T )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t )称为F 值,即:
Fr=Dr (lgN 0 – lg10-6) (2-4)
(2)F 0值 根据F 值的数学表达式,对于湿热灭菌的参比温度规定为121℃,
并假设特别耐湿热微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Z 值为10℃,则:
F 0=△t ∑(2-5)
此式说明,F
表示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
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即将被灭菌物品各不同受热温度均折算到与湿热灭菌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例如,被灭菌物品于100℃时放入灭菌器开始继续升温灭菌,每隔0.5min
测定一次实际温度,分别为100、102、104、…115℃,到达115℃时保持3min,
=8.1min。

将数据代入“式2-5”中,求得F
在热压灭菌过程中,由于灭菌器预热时间,升温速度、物料体积、物料含菌量等因素的不同往往影响灭菌效果。

F0值的计算,是在很短时间间隔测定实际灭菌温度,对于验证灭菌效果有重要意义,如美国药典规定输液剂灭菌F0≥8。

为确保灭菌效果,实际操作应将计算的F0增加50%。

如规定F0=8,则应控制在F0≥12。

为减少微生物污染繁殖的机会,输液从配制到灭菌,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

输液灭菌采用过热水三面喷淋水浴灭菌法。

输液灭菌开始应逐渐升温,一般预热20-30分钟,如果骤然升温,能引起输液瓶爆炸,待达到灭菌温度121℃维持10分钟,然后停止升温,保温保压灭菌,灭菌时间到后降温,待锅内压力降到零,放出锅内蒸汽,使锅内压力与大气相等后,打开灭菌锅,绝对不能带压操作,否则将产生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

(三)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蒸汽性质的影响(饱和蒸汽和沸水的区别),由于蒸汽的性质不同,即蒸汽的温度与水的沸点相当,当蒸汽的压力达到平衡时,此时蒸汽中含有微细的水滴,饱和蒸汽热含量较高,热的穿透力亦较大,因之灭菌效果亦好。

2. 灭菌的温度与时间:通常灭菌的温度与时间成反比,即温度愈高所需时间愈短,但注射液在灭菌时,首先考虑的应是药物受热的稳定性的问题,某些药物超过100℃时则起变化,不应使用热压灭菌,在能达到灭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其他适宜的灭菌方法。

3. 介质的性质:如注射液中含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时,则对细菌可能有一种保护作用,能增加细菌的抗热性,又如药液的PH值对细菌活性也有影响,通常药液的PH值高于7.0或低于7.0时均能减低细菌的耐热性,即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4. 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各种细菌对热的抵抗力有个体间的差别,微生物的
老幼对热的抵抗力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菌对高温的抵抗力要经衰老时期抵抗力大得多。

细菌和芽孢的数量愈多,则所需的灭菌时间愈长,因其数量较多时,其中对抗热较大的个体细胞存在的机会也愈多,因之对热具有更大的耐热力,故在注射液制备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并注意及时灭菌。

灭菌过程
2工艺条件
2.1灭菌前后的药品均应挂标识牌,标明品名、批号、灭菌状态等。

2.2灭菌柜的压力表、温度计、自动记录仪等计量器具的校验及标志应符合计量管理规定。

2.3应按规定做灭菌柜验证。

2.4灭菌时每袋必须平放在灭菌内车的不锈钢盘内,袋与袋 之间不得重叠。

2.5灭菌温度为115℃±1.0℃。

时间为30分钟,F 0值应≥8。

3.质量监控要点
3.1灭菌前后标志明显准确,随时检查。

3.2灭菌技术参数准确,并及时记录。

每柜检查一次。

3.3检查灭菌柜的循环水的清洁度。

(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
4烘干、检漏
4.1灭菌后半成品,若药袋上有未干燥的水滴、湿斑,应进行烘干处理,去除药袋表面水份。

4.2烘干机预先升温到70℃~80℃,将置于灭菌内车上的湿药袋传送入烘干机烘去水份。

4.3干燥的药袋逐袋进滚轮式挤压检漏机检漏,剔除漏夜的药袋,漏液的药袋送
不合格品库待销毁;合格者存送到灯检岗位。

5工艺条件
5.1烘干不能使袋变形。

5.2检漏压力不超过0.02MPa
5.3本区域为一般生产区域。

质量控制要点:有漏液的药袋必须全部检出。

(六)灯检岗位和包装岗位
操作过程:
1本区域为一般生产区
1.1灯检员应无色盲,视力应在0.9以上,每年检查一次。

1.2检查方法:按《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逐袋灯检。

1.3灯检出的不良品种分类记录,集中存放于周转筐内,并标明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放在指定区域,待进一步处理。

2.质量控制要点
2.1质检员对每批灯检成品、不良品进行一次抽检,其漏检率应≤1%,并且对每个灯检点不得有显著不良品,否则应查明原因。

2.2灯检合格品必须有灯检人员的代号或标记。

3.包装
操作过程
3.工艺条件
本区域为一般生产区
3.1包装材料的领取发放、使用、销毁、退回应符合下列规定:
《包装材料入库、储存发放管理程序》
《包装材料退库、报废管理程序》
质量监控要点:
3.2生产前核对印字的药袋、大箱、说明书的品名、规格、批号等与待包装品一致,每批检查一次。

3.3装箱数量准确,封箱牢固、合箱按有关规定执行。

3.4澄明度合格的产品,需装入喷有品名、规格、批号的纸箱,以免发生差错。

装时注意装严装紧,便于运输。

每箱应放输液单及合格
(七)输液的质量检查(质量部QC检验)
1.含量及酸碱度测定:输液在配制好后,半成品需进行含量和酸碱度测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灌封。

其测定方法根据具体品种要求而定。

输液成品的含量和酸碱度测定方法同半成品。

2.可见异物检查与不溶性微粒检查
输液可见异物(澄明度)检查按药典规定的方法,用目检视,应符合可见异物检查判断标准的规定。

因为肉眼只能检出50um以上的粒子,为了提高输液
产品质量,药典规定了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在澄明度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

检查方法:①药物溶液用微孔滤膜滤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粒大小及数目。

②采用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 Counter),需将药液袋打开,只能用于抽检,不能用于常规检查。

注射液的灯检是制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澄明度是注射液质量与稳定性的综合反映,为确保用药安全,注射液亦应照注射剂澄明度等检查,采用伞棚或装装置两面或单面用,其光源采用日光灯。

无色的注射液于光照度1000Lx~1500Lx的位置,透明塑料容器或有色溶液于光照度约2000Lx~3000Lx的位置用目检视。

澄明度检查装置的背景用不反光的黑色,在背部右侧和底部为不反光的白色,供检查有色物质用,检查人员于距离20cm~25cm处进行目检,目检时间为10ml的注射液,每次拿取3支,每支检查时限为15秒,其判断标准,按以上装置及方法检查,除特殊规定品种外,未发现有异物或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者作合作品,然后经质量监督员进行抽查,合格后,方可供包装用。

3.热原、无菌检查等项目的检查
热原和无菌检查对输液来讲,都非常重要,必须按规定方法检查。

输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染菌
生产过程中严重污染,灭菌不彻底,焊盖不严松动,漏气均易导致染菌。

因此制备过程要特别注意防止污染,因有些芽孢菌需经120℃,30-40分钟,而某些放线菌要经过140℃,15-20分钟才能杀死。

染菌越严重,这些耐热芽胞菌类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输液多为营养物质,细菌易滋长繁殖,即使最后经过灭菌,但大量细菌尸体存在,也能引起热原反应。

因此,应尽量减少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同时还要严格灭菌,严密包装。

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1、原料药材:主要指植物类、动物类药材直接携带多种微生物和螨。

2、辅助材料:加水、蜂蜜、淀粉与常用辅料均存在一定数量微生物。

3、制药设备:如粉碎机、混合机及各种盛装物料的容器具,可能带入微生物。

4、环境空气:空气中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