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CHENG YU JIAO XUE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沐坤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语文是小学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具有传承文化和传授经验的重要价值。
在学生成为语文教师之前,必然要弄清楚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教学的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该如何选择,这就需要学生在进入正式岗位之前,充分地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材的研究,并且还要系统的学习教学设计,以便于日后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在整个地教学模块中一般会分成两大部分,分别为过程的整体性和活动的整体性,只有将二者进行合理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很难消化课上所讲授的知识,这其中包括其原有的语文知识掌握不扎实,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转化出现困难,以及在实践教学中拆分过程,忽视活动整体性的特点。
一、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大三学生的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之一,是支撑学生从课堂走向讲堂的核心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可以清楚辨别出其所具有的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门充实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课程,对于整个体系架构而言,理论上学生应该拥有充足的学科知识支撑其进行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对于基本的概念不清楚,知识掌握模糊不牢靠,相近知识容易出现混淆现象。
例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无法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以及关键词句,所以在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词句的选择过程中会出现拿不准的情况,甚至很多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反映找不到、找不准等情况。
这里制约学生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学科基础知识的缺失。
大三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相关的课程,但是就其知识体系而言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面对语文教学中对于内容和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时,学生往往无法通过正确的分析去找到最终的答案,只能通过以往自己上课的经验去进行教学。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学生在讲授快速阅读的时候,虽然……但是……却……这个句式,学生根据过往的经验认为句子的核心所在处时但是后面,认为快速阅读要重点把握但是后面的语句。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句子的核心内容就是却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果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具体理解却字后面所要表达的观点,这个问题就充分说明学生虽然学习了现代汉语的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就知识本身进行了学习,没有深入思考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以及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句式的产生是如何符合人们的日常使用习惯,这就是单纯地学会了知识,而没有深入地学会相应地使用方法,在随后的教学中,就暴露了自身知识欠缺的问题。
二、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
本门课程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个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从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为48学时的理论课程和16学时的实践教学,虽然整体呈现的是3∶1的比例关系,但是理论学习的最终指向依旧是围绕能够设计并实践一节语文教学为目标,所以这里就不能简单看作理论课程的教学比实践教学更为重要。
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并最终归于融合的整体结构。
在本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方向应当是走向更为科学的、高效的改革方向,所以如果忽略了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支撑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必然会走向经验主义的误区。
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理论特点而不顾其实践性质,也会造成语文教学形而上的教学尴尬境地,这也是不可取的。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板块的形式出现的,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多个独立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并将其融合为一体进行设计,这里面就包含着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二次加工的问题,能够准确有效地进行二次加工将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
例如,在进行教学目标模块学习中,会涉及布鲁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设立的特点,兼顾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来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这里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对于目标框架的分类标准和表述方式,结合课标的学段和模块的要求进行交叉定位,这个时候学生所要运用的就是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聚合,聚合加工之后,再转化为实践操作方式,最后才能写出一条合适的教学目标。
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个地方往往是不通的,理论知识听懂了,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所知道的表述方式仿佛是与自己的目标撰写并没有实际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总是表述错误,或者不够准确,或者脱离总目标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不够充分,对于其内在的关系把握不够准确,以至于在后续的转化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不通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熟练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对于之后的学生进入学校实习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内容特殊,在实践中该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是师范生培养领域的热点问题,根据呈现的问题,需要从加强语文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化以及关照教学设计过程整体性和活动整体性特点四个维度加以解决。
关键词:教学设计;过程整体性;活动整体性;语文教学
41
2020年36期
42三、教学实践缺乏过程整体性
语文教学所遵循的基本脉络为围绕主问题进行整体化设计,
这样,整个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教师的授课思路与授课要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践环节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学生的教学设计多数是缺乏主线的,学生在导入、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强化等环节中,呈现分散零散的拼凑情况,很多具体的知识点以碎片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虽然看似整个过程在课堂之内完成,但实际情况是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混乱的,并且前后的知识层级关系是不明确的。
这也体现除了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深入,对于知识上下位的关系没有弄清,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的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背景介绍到底是在导入部分更好,还是在中间部分或者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更好。
这种对于设计节点的困惑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不清楚,何时介绍作者的背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需要思考该知识在教学过程的作用是什么?有些文章需要开篇进行作者的介绍,以便于学生能够把握住整个教学的主线,能够顺着整体脉络理解文章的表达思想和文章的书写结构,而有一些需要在讲到中心段落的时候进行背景介绍,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结合所给出的材料内容,领悟作者索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的课文可能需要讲完之后再进行作者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整个上梳理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从而升华整个思想情况方面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是比较多的,类似于解题的时间节点,还有中心句和关键词句的细化分析都是需要从整体过程着眼进行安排的。
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体设计的时候往往忽视掉的是对于过程的整体贯穿,教学设计在于将过程整体化进行观照,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部分和整体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才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那种环环相扣的感觉。
四、活动整体性观落实不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的理念越来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要设计方向也是大势所趋,这种设计的核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教知识逐渐到提能力的重要转变。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能力上的提高,语文教学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以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活动主体自然是学生,要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其在学习中得以提升,这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大三的学生是能够接受并在其教学设计中加以落实,但是,其前后任务与活动的整体性往往是分离的,换言之就是活动所指向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完全对应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对于学生在教学中所要形成的合力效果是不够的,过于零散的活动安排不能够满足学生最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其在教学中虽然看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为了安排活动而进行活动,并没有从本质上思考活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没有理解如何真正的设计必要的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上动起来,以学生活动替代学生学习,这种设计思路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是十分致命的。
例如,学生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但是有关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总目标的关系是怎样达成的,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在说课部分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学生往往时无法给出清晰准确的原因,并且很多学生在进行低年级教学的时候很愿意让学生进行游戏,通过游戏教学看似让学生动了起来,但其实,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于具体在课上所学习的知识时不清楚的,具体学了什么,自己得到了什么也是不明确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活动整体性的建立。
没有了顶层活动的整体规划,在教学中随意安排教学任务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学到应该掌握的相应内容,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困惑,一节课的互动也好,活动安排也好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且,多次的活动安排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多而不乱,指向明确的教学活动才是教学设计中最需要的,也是最为高效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中,主要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设计与活动设计四个维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以梳理,寻求新的解决路径。
因此,教学设计需要不断地思考其顶层内涵,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在统筹整体的情况下,合理设定目标,选择内容,最后可以在实践中得以高效实施。
作者简介:刘沐坤(199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海珠.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盛群力.教学设计(BZ)[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